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盘中拾趣(七)

时间:2010/10/20 作者: 若翁 热度: 336561
◎  洋芋五做·鲜菜烘饭·柿子窝头
  ——傻婆娘与精灵媳妇的故事
  
  米易人称土豆为洋芋。
  
  窃以为,这叫法比叫土豆要好得多。
  
  好在一听就明白这东西原产地不在我国,在洋人居住的地方,是洋人种的薯芋,后来才引人我国。
  
  好在体现出我泱泱大国虚怀若谷,能海纳百川,把一切好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
  
  好在我文明古国从来都尊重知识,尊重发明创造,从不侵犯别人的知识版权。
  
  洋芋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的高山区,于明朝末期从美洲传入中国,到清朝乾隆时期开始在西南山区普遍种植,以后才逐渐扩大到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至今,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仍然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洋芋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具有药用价值。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研究者称,人只靠洋芋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维持生命和健康,因此洋芋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
  
  米易彝家人食洋芋主要是放于经年不熄的火塘里焐烧,而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食法则多种多样,有煮,有炒,有蒸、有炸,有煸,有汤,有火锅,菜式名目更为繁多。其中,干煸洋芋丝、油酥洋芋颗、洋芋素酢、洋芋糍粑、洋芋糨糨可谓这一方洋芋特色菜,人称“洋芋五做”。
  
  “干煸洋芋丝”取洋芋切丝,入油锅中摊煸,估计底面焦黄时翻面,一样摊煸至焦黄,上撒盐面、花椒面即成。
  
  “油酥洋芋颗”将洋芋切成约二公分见方的丁,入油锅炸至金黄,撒盐面、花椒面和匀。
  
  “洋芋素酢”第一步取生猪油剁细加入白色大米粉及盐、花椒面等调味,做成酢面;第二步将洋芋切成粗条,将豌豆荚择去筋,然后一同入酢面中滚覆裹身,后将剩余酢面倒入,上笼蒸熟。
  
  “洋芋糍粑”是将洋芋煮熟透,至皮开裂,尔后撕去皮,入石碓窝如舂糍粑般尽量舂糍,后加入盐、花椒面、葱花,捏团成饼炕熟。也可在饼中夹火腿馅、鲜肉馅炕熟。
  
  旧时,一户高山人家来了坝子里的远客,点名要吃“洋芋糍粑”。主妇好一番忙碌,将洋芋舂糍,和好调料,团成饼,摊放锅内炕烘。这时,恰巧有事,便命儿媳照管,注意翻面,顺便将坐于灶上的开水壶提来给客人掺茶。不料,那儿媳笨拙,提水壶时手忙脚乱,竟将半壶水倒入锅中,于是洋芋糍粑倾刻化开,成了糨糨。婆婆办完事返回,见了大怒,亏了那客人机灵,走来相劝,并用筷子挑起一尝,说:“无碍无碍,洋芋糨糨一样的清香!”那儿媳才逃过一顿耳光。
  
  安宁河边的坝子里也有个类似于这“洋芋糨糨婆娘”的故事。
  
  那是在秋天,一户人家的火巴柿子捂好了,新鲜苞谷面也磨成,刚结婚分家单立门户的男人想吃用柿子汁和苞谷面蒸成的柿子窝头,就吩咐婆娘去做。不料妻子在娘家时不常进灶房,更没学过柿子窝头的做法,又爱耍小聪明,心想柿子窝头吃的就是个柿子味,当然得全用柿子汁和面,于是便不加一点水。结果,蒸出来的窝头全成了柿子味的橡胶窝头,咋咬咋扯也奈何不得,连猪也拿它没法,只能全丢掉。男人为之大为恼火,气得咬牙切齿,大骂这“傻婆娘”,恨不得把拳头搁在她身上。
  
  而又一户人家的婆娘却异常聪明,是这方人所说的那种“精灵翻山”的女人。
  
  这方的女人要比男人劳累,每当夏收、秋收时节,一样要和男人们参加抢收,一样忙碌劳累,却还得管做饭做菜。于是有个聪明媳妇为了节省时间,便想出个懒主意,将鲜葫豆择了洗净,待等生分饭滤起,在锅中放点油,将鲜葫豆倒下炒一炒,加点盐,然后把生分饭覆盖其上,一锅焖熟。这时,田里的人刚好收工。男人见婆娘把饭菜一锅做,很是不满,骂声:“好你个懒婆娘!”但经了一天劳作,饥肠辘辘,饿得够呛,也管不得许多,便狼吞虎咽起来,谁料竟别有风味。
  
  此法传开,很快普及,并被人命名为“烘饭”,一到农忙,家家女人都喜欢这样做。
  
  又不止用鲜葫豆,鲜豌豆、鲜四季豆,甚至洋芋、牛皮菜杆杆都渐渐被用来烘饭,用鲜葫豆做的叫“葫豆烘饭”,用鲜豌豆做的叫“豌豆烘饭”,用鲜四季豆做的叫“四季豆烘饭”,用洋芋做的叫“洋芋烘饭”,用牛皮菜杆杆做的叫“牛皮菜烘饭”。
  
◎ 糖醋·酸梅醋·山楂醋与凉粉·卷粉
  
  人生六味:酸、甜、苦、辣、麻、咸,酸列首位,咸压阵脚。由此看出,醋在烹饪中之重要性,特别于凉拌菜和凉粉、卷粉、凉面等凉小吃,简直可以称“一味定乾坤”,醋好,别有滋味,这些吃食的味道就好,就别有风味,否则就差,就一般。
  
  山西是醋的发祥地,人也最爱吃醋。
  
  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酿醋的醴叫“老醯”。这“醯”字与“西”字同音,故外省人戏称山西人“老醯”。
  
  在山西流传着“杜康造酒儿造醋”的传说,道酒是杜康造出的,醋是杜康的儿子杜杼造出的。
  
  说是有一年,年关将近,杜康被乡亲们请去指导他们造酒,让儿子杜杼在家管理自己的作坊。
  
  通常,他家造酒所剩的酒糟都由杜杼拿了去送给别人家喂牲口,可眼前正当年关节下,杜杼想,现在家家都在备办年货,都在造酒,谁还要酒糟呢?于是便把酒糟装进一口大缸,加些水,盖上盖子,准备用来喂马,不料因事情一多,便把这事给忘了。
  
  如此过了二十天,晚上,杜杼梦见位须眉皆白的神仙伸手向他要调味汁,他说:“我家只有酒,哪有调味汁呀?”
  
  老神仙指指泡酒糟的大缸,说:“这里面不就是吗!已经泡了二十一日啦,到明天酉时就可以吃了!”
  
  次日,杜康归来,杜杼便将梦里的事讲给父亲听。杜康听了,觉得怕是有啥名堂,就让儿子领他去看看。
  
  父子俩来到那装酒糟的大缸边,杜杼掀开盖子,一股酸气立刻冲上来。杜康沾了尝尝,觉得酸中带甜,非常爽口,便舀了些去蘸饺子,更是妙不可言,于是便依杜杼梦中那仙人“二十一日酉时”的指点,将这调味汁取名为“醋”。
  
  米易汉族人家大多有自己制醋的习惯,便是在市场上各种名醋琳琅满目,啥子味型应有尽有的今天,也有人家不论是出于怀旧情感,或是追求反璞归真,亦或是继承祖先的遗产,发扬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还保留着自己制醋食用的习惯。
  
  何以如此?依然与客家人祖先含辛茹苦、磨难重重的迁徙经历有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米易的一些地方,还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由这支饱含历史沧桑的民间歌谣便不难看出,今米易境内的汉人,相当一部份的祖居地在中原,在醋的发祥地山西。
  
  那么,米易汉族人家至今尚保留着制醋习惯就不奇怪,米易民间制醋历史之悠久也就可想而知了。
  
  米易安宁河畔的坝区盛产甘蔗,二半山区和高山区则处处可见野生酸梅树和山楂树,居住在坝区的汉族人家因地制宜,便利用甘蔗或糖稀制作“糖醋”,居住在二半山区和高山区的汉族人家也因地制宜,便采摘野酸梅、野山楂制作“酸梅醋”、“山楂醋”。
  
  “糖醋”属酸甜味型,安宁河畔人常用它与盐、姜汁、蒜泥、红油、酱油调合,拌野菜、凉菜、凉粉、卷粉、凉面。拌出的野菜、凉菜和凉粉、卷粉、凉面酸中有甜,甜中有酸,酸甜适度,风味别致,极是爽口爽心。
  
  近年,有米易撒莲一曾姓人家以自己制做的“糖醋”调味,开设“撒莲曾凉粉”店。店子虽然座落在安宁河西的乡村公路旁边,偏离省道甚远,但因醋味特别,凉粉另是一味,受到食客热捧,“醋好不怕巷子深”,竟有不少攀枝花市区的人为了贪这一口,不惜绕道,也要驱车前往,自己一饱口福后还要打包,给要好的亲友带回几碗。
  
  这商机于是被目光敏锐的年轻人捕捉,又有人干脆走出米易,到攀枝花市中心炳草岗繁华的大梯道开店,引来食客如云,不久便因店堂太窄,应接不暇,移至榕树街与新华街之间,打出“傻莲凉粉”品牌,口岸虽然略次于大梯道,但生意却更加兴隆。
  
  而在米易,又还有人用自制的“糖醋”与盐、姜汁、蒜泥、红油、酱油调合,拌马齿苋和莴笋、胡萝卜、白萝卜、海蜇丝等,卷入米皮,称卷粉,各种滋味杂糅,犹如恋爱男女,品尝不尽。其作法和滋味,均与贵州鼎鼎有名的小吃“恋爱豆腐果”如出一辙,完全有资格称之为“米易恋爱卷粉”。
  
  旧时,米易街道分南街、北街。南街被一条从谭家山流下来的山溪隔开,溪上建有一座风雨桥,名凉桥。那凉桥旁就有一家专门卖这卷粉的小店,常被高举着零钞的学生娃儿们闹麻麻地封堵着小小的铺面。
  
  而山区人家制做的“酸梅醋”、“山楂醋”则属纯酸味型,用以同盐、姜汁、蒜泥、红油、酱油调汁,拌出的野菜、凉菜、凉粉、凉面、卷粉,酸味极其纯正,且有股清新的香气,也非常爽心爽口。
  
  山区的集镇上还有这样一种凉粉的卖法,即不把凉粉切成薄条,盛入碗里,而是将约一碗凉粉的份量片成厚厚的一块,摊放在娃儿家的手掌上,再将滋汁涂于上面,浇几滴“酸梅醋”或“山楂醋”,由娃娃们边走边吃,谓之“手摊凉粉”。
  
  这在今天看来,是颇不卫生的,因之这种吃法渐渐绝迹,但在当时,确曾是米易一道别致的饮食风景。
  
◎ 两幢迷昜楼
  ——迷昜楼故事一
  
  据史料记载,旧称迷昜的安宁河下游,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在撤连改设守御千户所,直属四川行都司管辖,其长官统兵慑镇所属各族人民。
  
  迷昜守御千户所有正千户、副千户土官各一名。
  
  正职氏安,摆夷族(今傣族),一世祖阿汪呼,本云南景东人氏,于洪武二十五年应朝廷征召,率族兵而来,助剿月鲁帖木儿,建功受封,赐汉姓安,取名伏成。
  
  副职姓贤,亦为云南景东摆夷族,一世祖阿骇,与阿汪呼同脉,早在元朝时就率领族众迁徙至安宁河下游的柳溪河畔定居种田,封为管领本族土官,洪武十六年归附明庭,并随明廷兵马征讨愚忠于元朝之东川、芒部有功,明太祖称赞其为西南边陲一贤,即赐汉姓贤,土职沿袭。十年后,朝廷设迷昜守御千户所于撒莲,封助剿月鲁帖木耳有功的安氏世袭千户,贤氏则为副千户,专理巡察治安、缉捕人犯。
  
  一个治所两个长官,又六百年前是一家,按理应当亲密无间,然而,俗话说“人亲帽儿不亲”,安氏、贤氏两位土官之间因那正职、副职之争,一直面和心不和,时时打着肚皮官司。
  
  据民间传说,两下里的争端首先就起于“迷昜”这个地名。
  
  贤氏自迁到此地便发现这一带冬日多雾,常迷蒙朝阳,便在修建庄园时造楼一幢,以“迷昜”命名,曰“迷昜楼”,成为观赏河景、宴请宾客的场所。后若干年安氏方至,却因平定月鲁帖木儿之乱功高,授“迷昜守御正千户”,治所撒莲,使本为一方土酋的贤氏屈居其后,得听命于安氏主官。
  
  贤氏对此本就耿耿于怀,不想,安氏起造官衙、官邸时,又觉得自己才是迷昜正主,于是亦在官邸的后花园建“迷昜楼”一幢,还晓喻贤氏,要其将自己庄园中的“迷昜楼”更名,或者添加一个“副”字,改为“迷昜副楼”,以正视听。
  
  贤氏一听,十分恼火,断然给予拒绝,说:“事有先后,何后者欺先?古今并无此理!”还讥笑,“治所在彼,彼官为正,何不自加一字,曰‘迷昜正楼’,亦可正视听耳!”
  
  安氏不傻,当然听得出这话中之话,没添那个“正”字。贤氏这边呢,自然也不会自取其辱,仍让“迷昜楼”牌匾高悬。
  
  如此,一个千户所辖区内便有两幢“迷昜楼”,一在安宁河东的副千户衙门所在地柳溪河,一在安宁河西千户所治撒莲,遥遥地斜相对峙,暗地里较着劲。
  
  明朝及清朝“改土归流”之前,守御千户所为最基层军事机构,归统管军民之政的府、州管辖。迷昜守御千户所属会川府,常有府衙官吏下来巡视。
  
  据说,安、贤二土司的暗中对峙一直延续到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其间时紧时缓,到清康熙年间才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其时,那一代贤氏土司娶了安氏土司的女儿为妻,安、贤二土司为翁婿关系,但却把“人亲帽儿不亲”的矛盾演义到你死我活的极致。
  
  一年,会川府一个新上任的同知经由甸沙关前来迷昜巡视,先抵达柳溪河贤氏副千户府。
  
  府同知为知府的副手,正五品,比从五品的副千户贤土司官阶略高出一篾片。
  
  然官场讲的就是上下,即便是高出这一篾片,府同知也系贤副千户的上司。贤副千户虽是武官自然也懂得礼数,便待之若上宾,设宴于“迷昜楼”盛情款待。但出于不知这新到任的同知官是何民族,便以不变应万变,拿出本民族——摆夷族的风味特色相待。
  
  菜肴当然丰盛,鱼、牛、猪、鸡、菜蔬尽有,还有蚂蚁、麻雀、蜂蛹、竹虫、爬沙虫,丰富而离奇,有的看去形丑恐怖,令人生厌,味以酸为主,更不是不太喜酸的同知大人所爱,但其中有那么几道还算清爽可口,勉强入得同知大人的“法口”。
  
  次日,同知大人告别贤副千户,到达迷昜治所撒莲,迷昜正官安土司也于自己花园中的“迷昜楼”设宴接风。但与贤土司待之若上宾不同,觉得这同知官也就是正五品,跟自己同在一个阶级,便有些不太当回事,又如同贤土司一般不知其是夷是汉,就没作特别安排,只以还过得去的摆夷民族菜款待。
  
  这便令不喜食酸的那同知大人更倒胃口,于是在三杯又两盏后,便借着几分醉意,故作熏熏然,脸上笑着,话中绵里藏针地调侃,牢骚,说:“昨日于贤大人处,宴饮‘迷昜楼’,今日抵安大人府,亦于‘迷昜楼’宴饮。贤大人那‘迷昜楼’的菜肴六七成酸,安大人这‘迷昜楼’的菜也九八不甜。哈哈,真叫人难分此‘迷昜’、彼‘迷昜’,简直晕头转向,不知身处贤大人府还是安大人府了!”
  
◎ 酸牛筋·酸笋鱼·香茅烧鸡竹烤鳝
  ——迷昜楼故事二
  
  那同知大人席间的一通话,令安土司捉摸了一晚,最终捉摸出两层意思:一,姓贤的拒不撤“迷昜楼”匾额,不加“副”字,根本不把自己这迷昜地方正官放在眼里,公然与自己分庭抗礼,已使上峰见笑;二,贤府那边精心接待这厮,而自己这边却有些简慢,这厮显然有所觉察,故说那边“六七成酸”,道我这边“九八不甜”。
  
  如此一番捉摸,便颇有点追悔,于是次日一早就传来府中大厨师,将气撒在他身上,一通训斥后,命他今天务必拿出最好的手艺,做出足以盖过贤府厨子的好菜,不然,就要他的脑袋。
  
  那厨子祖祖辈辈是安土司的家奴,人十二分的忠诚,手艺也如其人,是非摆夷菜不做,尤其善于迎合主子的口味,于是果然做出自己最拿手、也是安土司最赞赏的两道招牌菜来。
  
  这两道招牌菜一是“酸牛筋”,一是“酸笋鱼”。
  
  “酸牛筋”白净清爽,酸麻清香;“酸笋鱼”笋黑,鱼白,椒叶、芫荽青绿,色彩赏心悦目;味型都体现了摆夷菜味“酸”的特点,是安土司往常接待高官贵客最不可少的佳肴。
  
  两道菜上桌,安土司见做得极为精致,面上便不无得色,对同知大人说:“这两道菜,是我摆夷人家最上等的好菜!请看这手艺,休说在迷昜这地方,便是在我们老家云南景东,也没有一个厨子做得出来!”
  
  那同知大人鼻子没啥毛病,菜一上来就闻到同样还是个酸,但又真是个机灵,真善于权变,见安土司那形色,听他那口气,就知道是再不可评头论足招惹这官阶同等的土皇帝不快,遂强挤出欢欣,佯装很是欣赏,顺着竿儿爬,连声夸奖:“不错不错!确实精致!确实在贤大人那里没见过!”
  
  安土司听了便很受活,很得意,便开心大笑,说:“那当然!千户府嘛,哪里是八百户府能比的!”
  
  不料,安府的这次宴请,这宴席上的菜肴和主客之间的对话,不知通过啥子渠道,很快就传进贤土司的耳里。
  
  不两日,同知大人巡视完毕返回,途中又到贤土司府上。
  
  贤土司一见同知大人的面就意味深长地笑着问:“大人!安大人家‘迷昜楼’的菜如何?可是‘九八不甜’?”
  
  同知大人不禁惊诧,反问:“贤兄何以得知?”
  
  贤土司不屑地答:“他那里的厨子,全是我府上厨子的徒子徒孙!”
  
  两人闲话着又登“迷昜楼”,手把栏杆,指指点点议论安宁河畔的绿畴沃野,正谈得兴浓,体态婀娜的摆夷姑娘们已端着酒菜鱼贯登楼。
  
  贤土司即请同知大人入席,刚落座,又有两股异香从楼梯口飘来。
  
  同知大人循香看去,见又两位袅袅婷婷的摆夷少女各手捧着一个编织精巧的竹篮,前一个竹篮中盛着一只焦黄的茅草包裹着的鸡,后一个竹篮里码着一堆烤得焦黄的竹筒。
  
  那异样的香味正出自她们手中的竹篮里。
  
  同知大人不禁就抽抽鼻子深深吸了口气,连声赞叹:“好香!好香!啥子好菜如此之香?”
  
  贤土司即命两个摆夷女奴解茅草,剖竹筒,向同知大人一一介绍:“这是‘香茅草烧鸡’!这是‘竹筒烤黄鳝’!怎样,不就一个酸了吧?这两道菜才称得上是我们摆夷人家之特色菜,款待贵客的头等佳肴!”
  
  说话间,两个摆夷女奴已翘着纤纤玉指,分别将“香茅草烧鸡”的鸡头揪下,鸡腿扯下,将“竹筒烤鳝”的鳝鱼从竹筒中取出,然后弓着身子退下。
  
  贤土司立刻拿起象牙筷,将鸡头、鸡腿和烤鳝分别布入同知大人面前的两个磁盘,并端起象脚杯站起敬酒:“偏僻之乡,酒不好,如水;菜不好,如柴;只向上官表示敬重之心。请!”
  
  同知大人也慌忙站起,说:“哪里哪里!贤兄过谦,过谦!两番打扰,贤兄两番盛情款待,令兄弟感激不尽!”
  
  贤土司听其与自己兄弟相称,大喜过望,便执其手坐下,击掌召来歌舞男女,敲着象脚鼓,跳起孔雀舞,侑酒助兴。
  
  歌舞曼妙,酒纯菜香,二人一杯又一杯,不久同知大人便醉眼朦胧。
  
  贤土司见火候已到,这才提起安氏正官要自己将这“迷昜楼”更名,或添一字改为“迷昜副楼”之事。
  
  同知大人一听便击桌而起,道:“荒唐!这等寻常之事,只当论孰先孰后,与正官副职何干!”又还摇头晃脑建议,“‘迷昜楼’,‘迷昜楼’,醉眼朦胧之下越富诗意!弟向兄台进一言——兄台府第之下五里之帕恋沟(今攀莲镇),地势平衍,大道直通东西,汉民渐多,集市初成,街道傍河,商旅常往,兄台何不遣一精干得力之人,于彼再造‘迷昜楼’,广收其利?”
  
  贤土司正中下怀,连声称妙。
  
  然而,许是不愿太与主官撕破情面,或是不屑于农商贱民之道,贤土司并未动作,直至清康熙末期,帕恋沟已成水陆通商码头,市井繁华超过迷昜守御千户所所在地撒莲街,才突然有幢走马转角木楼出现在帕恋沟街上。
  
  那走马转角木楼的门额上赫赫然悬着匾额,上镌“迷昜楼”三个大字。
  
◎ 茶杯还烫鸡汤好
  ——迷昜楼故事三
  
  据说,这幢“迷昜楼”一在帕恋沟出现,便引起安氏土司的注意,即命师爷派人前往暗查,得知楼主姓刘,正是这一代贤土司汉族正房夫人刘氏之堂侄。
  
  安大人听到师爷报告,便大为恼怒,恨恨地骂道:“一幢犹嫌不够,他贤家还又造一幢,硬是想在迷昜翻天,盖过我安家去么?”
  
  然而,恼怒归恼怒,却因自家底气不足,难以强行压制,只有暂时憋着一口恶气。
  
  那是因为安氏土司一脉始终坚守摆夷血统,不与外族通婚,又生活奢侈荒淫,纵欲过度,种族渐渐退化,从明末起已开始子嗣不旺。还因耽于享乐,疏于政务、军务,领地内之汉族客家人富豪见有隙可乘,遂趁机而起,慢慢地,不动声色地,从安氏不肖子孙手中买田购地,自办看家护院武装,致使安氏土司日渐丧失昔日风光,趋于没落。而贤氏土司则早就摆脱了血统观念,与汉族融合,不仅势力日渐强大,人丁也越来越旺。
  
  尤其这一代的贤氏土司了得,人魁梧强壮,力大无穷,武艺十分精湛,更不可小看。
  
  一次,安氏主官邀请他往撒莲禹王宫赴宴,时值六月炎天,酷热难当,贤老爷即建议,说:“何不将席桌移往风流山下林中,大家于习习凉风中畅饮,岂不快活!”
  
  安老爷听了便笑,说:“从这到那,少说也有二里路!席桌如此之沉重,你来搬?”
  
  贤老爷二话不说,立刻身子一蹲,钻入八仙桌下,双手一举,连桌子带酒菜托起,“蹬蹬蹬”迈开大步,一阵风上了风流山下的阴兵坡,将桌子四平八稳地安放在树荫之下。
  
  众人紧跟着气喘吁吁追去,一看——好家伙,桌上杯盘碗盏不动,连汤都没洒出一滴!
  
  如此功夫,谁敢轻易招惹?
  
  从那,贤老爷便成了压在主官安老爷心上的一块石头,扎在安氏主官肉中的一根硬刺。
  
  现在,这块石头,这根硬刺,是越发的强硬,越发的锋芒毕露了,若任其发展,不挫一挫他的锐气,那还了得?安老爷便想借帕恋沟这“迷昜楼”煞一煞他的气焰,于是叫来自己的侄子安公子,交给他两个十两重的银锭,授予他计谋,让他带着人,去把那“迷昜楼”的招牌给砸了。
  
  安公子领命,带着人到了帕恋沟,大摇大摆走进“迷昜楼”。
  
  堂倌迎上,引安公子一行入座,捧上茶,请他点菜。
  
  好个安公子,大马金刀地坐下,掏出一锭银子“啪”地拍在桌上,说:“喊你家老板出来!”
  
  贤老爷的妻侄刘公子听得,忙从后面走出。
  
  安公子见了,不容他开口问候,就指着桌上的银子,说:“老子们从撒莲来,渴惨了,急着想喝活鸡现做的汤!这是十两银子,你若在这杯茶未凉时做了出来,银子便归你,若做不出,就把招牌给老子乖乖地摘了!”
  
  一杯茶未凉的工夫,活鸡现做,要宰,要烫,要脱毛,咋个能够办到?
  
  刘公子一听,便知是安土司家来寻衅滋事,正欲与之讲理。不想,他从建昌府(今西昌)请来的刘师傅已提着只大公鸡从灶房里跨了出来,问安公子:“请问这位公子,你可说的是‘活鸡现做的鸡汤’?”
  
  安公子道:“正是!”
  
  那刘师傅便说:“那,请公子稍坐片刻!”说完,朝里喊一声“加大火,烧水!切姜米、葱花!”接着一转身,提着鸡回灶房里去了。
  
  刘公子不知刘师傅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急着跟了进去,只见锅里的水已烧开,刘师傅正一根一根将大公鸡的尾巴毛拔下,小心翼翼地将带着油珠的根部放入开水中晃涮。
  
  毛羽连心,刘师傅每拔一根,那大公鸡就痛苦地一声哀鸣。
  
  外面的安公子听见,便“噗哧”一笑,开心地对手下说:“听!杀个鸡都不利落,还鸡汤?你们就准备摘他狗日的牌子吧!”
  
  不料,话刚落地,就听见堂倌欢欢地一声高唱:“撒莲客——鸡汤来了!”
  
  一钵热腾腾的汤飘着葱花,浮着金黄色油珠,溢着淡淡的胡椒味,眨眼间放在了安公子面前。
  
  安公子忙舀一匙尝尝——不假,硬他妈是味道鲜美的鸡汤!
  
  这时,旁边的茶水还散着热气,茶杯还有些烫手。
  
  安公子哪肯相信,正要问是不是早就炖好的,话还没出口,那刘师傅又提着那只大公鸡从灶间走出,将鸡屁股对着安公子,笑着说:“公子请看,就是用这只活鸡现做的——一点不掺假的‘活鸡现做的汤’!公子若不信,请进灶房,我再给你做上一钵!”
  
  那公鸡的尾巴毛已被全部拔去,成了只屁股血糊糊的秃尾巴鸡。
  
◎ 百凤脯·九龙柱·金花碧玉簪
  ——迷昜楼故事四
  
  安公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很快在帕恋沟、柳溪河传开,有人听了便哈哈大笑,说:“十两白银买碗鸡毛汤——安老爷家大方!”
  
  也有人由衷地称赞那西昌来的刘厨师,说:“当年关羽关老爷温酒斩华雄,今日‘迷昜楼’幺师茶杯还烫鸡汤好!了得!了得!着实是了得!”
  
  这些议论传到撒莲,直气得安老爷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本来就虚空嬴弱的身子一时扛不住,便病倒在床。
  
  可巧那天会理猛粮坝的李洪都来撒莲运碗儿糖,前往土司府拜会,见安老爷病蔫蔫地斜倚在床上,便关切地问候。当知道原委后,李洪都就义愤填膺地抱打不平,说:“这还了得,副官欺负起正官来了!这口气,小侄定为伯父争将回来!”
  
  这李洪都祖籍在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明朝末年,其父经商至西南,傍靠上时任会川卫守备的同乡,自此留下,往返会理与迷昜之间,在垭口进冰糖,在撒莲进碗儿糖(浇铸成碗状的红糖),在帕恋沟进人头盐(浇铸成近似人头状的圆柱形井盐),运往会理零售或转手到金沙江对岸的云南。
  
  会理县城到迷昜一百多里,途中有个猛粮坝,窄长的街上有家客马栈,是来往客商必得歇足的地方。李洪都的父亲隔三差五就要住进,一来二往地便与客店老板家女儿情投意合,娶了那姑娘为妻,在岳父的帮助下,于小街背后建起一个四合院,歇人拴马和存货都方便,周转更为灵活,生意便越做越好,几十年拚搏下来,就成为猛粮坝首屈一指的富翁、会川府著名的商贾。以后,渐渐年事已高,走动困难,而儿子李洪都也已长大,又不是科考之料,屡试不第,老爷子遂生了退意,干脆让儿子放弃科考,跟着自己做生意,逐渐将其带上了路,便一担子卸下,全交给他打理。
  
  旧时,这一带盗匪丛生,从无宁日,山间林下、险关隘口总有棒老二(拦路抢劫的土匪)杀人越货,生意人若无当地军事长官的呵护庇佑,简直寸步难行。因此自迷昜守御千户所设置,李洪都的父亲就与安大人搭上了关系,几十年相与交往,两下里成了通家至好。如今,安大人这正千户、一方军事正官竟然受到副手的蔑视和挑战,作为晚辈,李洪都不管出于尊敬还是感恩,自然都该义不容辞地站将出来。
  
  李洪都于是向安老爷告辞,返回自己在撒莲街上的糖号,提笔开出一张预订菜单,取出一锭银子,派人直奔帕恋沟,称明日中午要在帕恋沟宴请生意伙伴,向“迷昜楼”老板刘公子下订。
  
  当晚,“迷昜楼”即将关门,李洪都的手下方持着订单闯来。
  
  刘公子接过菜单,一览上面的菜目,心里就有些打鼓,便强装笑脸问来人:“不好意思!请问客官,不知能否告诉在下你家主人的尊姓大名?”
  
  那人傲慢地拒绝,说:“你开酒家,只认银钱就是,打听这干啥子?记住,明天中午,不得有误啊!”说完,撂下定金,转身扬长而去。
  
  那人走后,刘公子急忙找来刘师傅商议,对他说:“单子上大多数菜倒也平常,就‘百凤脯’、‘九龙柱’、‘金花碧玉簪’三道古怪,我是闻所未闻,不知刘师傅可曾做过?”
  
  刘师傅摇头,猜测说:“这怕又是冲着‘迷昜楼’招牌来的!”
  
  二人正说着,突听店外一阵马蹄声,接着就有人“乒乒乓乓”地敲门。
  
  刘师傅忙起身打开,一见来人,立刻愁云尽扫,无比欢欣。
  
  来人姓李,也是厨师,还是刘师傅的同乡和师兄,人却比刘师傅豪迈潇洒,最喜挟着把菜刀走南闯北,四处游荡,进过西藏,去过云贵,学得各种稀奇古怪的菜肴做法,几年前刚从雅州回到建昌,就被普济州长官司府的吉土司慕名聘去。
  
  刘师傅见了师兄犹如见到救星,急忙满脸堆笑迎上去,叫着:“师兄!师兄!真想不到你这救星会从天而降,来救兄弟的命啊!”
  
  李师傅也笑,回说:“我才是来搬师弟你这救星的!五天后,行都指挥使将到普济州视察,官员高贵,随员众多,怠慢不得,可我那里掌勺的人手太紧,故亲自来请师弟务必前去帮两天忙!”
  
  刘师傅连忙应承:“要得要得!只是,得请师兄先帮我过了明天这关再说!”
  
  接着,刘公子就将那三道菜的事匆匆讲给李师傅听。谁料,这令刘师傅都觉得棘手犯难的事,在李师傅那儿竟如同凉拌小菜,全不以为然,刚听刘公子讲完,李师傅就哈哈大笑,说:“这算啥球的个事!他有弯弯绕,我有快砍刀!明天他来,刘公子你只管高高地扬起抵门杠,狠狠地敲他杂种三大棒就是!”
  
  第二天,李洪都率领一伙生意上的朋友和安土司派遣来准备砸招牌的人兴致勃勃地到了,但一落座,见到桌子上照单定做、齐齐整整、一样不少的菜肴,就全都懵了。
  
  尤是李洪都苦心孤诣设下的那三道难题,竟意想不到地被帕恋沟“迷昜楼”厨师巧妙地一一破解。
  
  那“百凤脯”,由红、黄萝卜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凤凰装饰在盘边,菜为一百只麻雀的胸脯子肉爆成。
  
  凤凰原本是人凭空臆造出来的神鸟,世间哪有?但虚无缥缈的它总脱不掉一个“鸟”字,而麻雀虽小,且远不如凤凰美丽,却一样是不折不扣的、有羽毛翅膀、象凤凰那样会飞的鸟,以它的胸脯肉象征凤凰的胸脯肉,有何不可!
  
  “九龙柱”以一根粗大匀称、半熟入味的野山药为玉柱,九条去皮烤熟的小蛇环柱盘绕。
  
  龙蛇龙蛇,九蛇即九龙,谁又敢挑剔!
  
  “金花碧玉簪”更巧,而且颇有讲究。
  
  菜其实非常简单:先取碧绿鲜光的青海椒切下蒂,掏空籽和瓤,酿入猪肉馅,合上蒂,上笼蒸至刚熟,以青椒皮色鲜活为宜,即出笼。次以南瓜花数十朵于开水中焯断生,入味,在盘中拼成“宫花”。然后将蒸好的酿馅青椒入盘,与“宫花”配摆造型。最后在锅中治透明薄芡,精心浇于青椒身上,使之入味。
  
  南瓜花拼成的宫花灿烂若金,碧绿色的青椒微弯微翘,恍若碧玉簪,成菜何不能称之为“金花碧玉簪”!
  
  而且,这道菜还有个动人的传说。
  
  元末明初,贵州水西彝族女土司奢香组织境内各族人民“开偏桥、水车以达乌蒙、乌撒、容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沟通贵州与湖南、四川和云南的大道,增进西南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贵州彝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深受各族人民爱戴。
  
  洪武十五年,明军摧毁了前元王朝云贵政权后,派钦差前往招降各少数民族土司。女土司奢香深明大义,愿意臣服于新朝,为表示真诚,还亲自上灶掌勺,用鲜辣椒酿肉烹调成菜,招待钦差大臣。不料,因辣椒栽培和食用尚未传入江南,那钦差大臣不识,尝辣色变,以为女土司心怀不轨,以毒物相害,遂拂袖而去。为解除误会,奢香急赴京城,向皇帝奏明原委,并携来辣椒重做此菜,请皇上鉴别。太祖朱元璋吃过,觉得不过辣口而已,但辣过却令人格外地神清气爽,不禁大喜,赞道:“妙哉!形若碧玉簪,食后神清气爽,何是毒药?”当即便处罚了猜忌心重的钦差,赐封奢香为一品夫人。
  
  因这道菜系奢香夫人所创,后人为纪念她,便称此菜为“奢香玉簪”。
  
  李洪都本是寻衅而来,但见到如此巧妙美妙、如此意境深远的菜肴,也不得不叹为观止,不得不被厨师的技艺所折服。
  
  安土司与贤土司争锋,就这样又一次折戟沉沙。
  
◎珍珠翡翠·铜钱肉
  ——迷昜楼故事五
  
  李洪都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从帕恋沟回转撒莲,无颜去见安老爷,径直押运着碗儿糖返回会理去了。
  
  连遭两次失败,安老爷这才醒悟,光在菜肴上打主意,其实是跟那来自建昌府的高手厨子过招,休说不容易获胜,便是胜了,也只是出口恶气而已,并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关键的关键还得搬掉姓贤的这块心上的石头,拔掉这根肉中的硬刺。
  
  然而,那姓贤的也是朝廷赐封的土官,要扳倒他除掉他谈何容易,除非上边的官府,除非朝廷和皇上,不然,仅凭自己,如何能够?
  
  这一想,安老爷就茅塞顿开,随即想起“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俗话:对,得瞅机会让他得罪上司,杵怒州、府高官,惹恼朝廷、皇上!
  
  真是心随人意,一天后,在行都指挥使司任佥事的本家兄弟就有书信送达,告知安土司自己已随同指挥使离开建昌,沿安宁河而下,视察南边各卫所守备。并暗示安土司,指挥使此番视察不过是做表面文章,其真实意图在于向各长官司、千户所土官敛财,以便打通路子朝上攀升,要安土司预作安排。
  
  接着,又有安土司派往普济州的眼线也派人回来报告,说吉家衙门里上上下下正忙得呵喝连天,准备接待行省的军事长官。
  
  安土司一下意识到这正是个可以利用的极好机会,便立即召唤师爷前来计议。
  
  他那师爷很有点了得,肚子里装着一整部《孙子兵法》和一整部《三国演义》,又还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因此仅只三言两语便完全明白了东家的用意,立刻为他进献了“指桑骂槐”、“借刀杀人”的连环计。
  
  安土司一听,连称妙计,便让师爷赶紧致书贤土司。师爷得令,立即挥毫,告知贤土司行都指挥使大人不日便至,安大人届时将亲临帕恋沟恭迎。还以自己的口气说,听得帕恋沟新开了一家“迷昜楼”,厨子很是了得,菜做得不错,安大人之意就于那安排接风酒宴。又提醒贤土司,说据在指挥使司供职的熟人透露,指挥使大人很爱赵公元帅,连吃饭也讲究讨个吉利,曾有盐井卫某六品营千总投其所好,特请建昌名厨创造“珍珠翡翠”、“铜钱肉”两道菜进献,令指挥使大为开心,不久即将那营千总晋升为协办守备,暗示贤大人务必叮嘱“迷昜楼”的厨子好好动一动脑筋,最好在接风宴上做出这两道菜,以讨指挥使大人欢心。
  
  不两日,指挥使大人便自普济州而来,安、贤两土司在安宁河边恭迎着,簇拥至帕恋沟“迷昜楼”接风。
  
  席上果然出现了这两道菜。
  
  “珍珠翡翠”用安宁河大口鲶的肉做成珍珠般大小的丸子,用菠菜汁点成的绿色豆腐做成翡翠链子,串连鱼丸,成为“珍珠翡翠项链”。
  
  “铜钱肉”用驴鞭卤制,切片,一串串摆放盘中,还用蛋黄勾汁,巧妙地浇成串钱的“金线”。
  
  两道菜都十分精巧,做得来栩栩如生。
  
  不料,令贤老爷颇为意外的是,指挥使大人似乎不象安府师爷书信中所说,对这两道菜并不十分感兴趣,甚至,当安土司殷勤地相劝,告知指挥使大人这是贤副千户特意命厨子为他烹制的“珍珠翡翠”、“铜钱肉”时,指挥使大人竟不接茬,眉头微微一皱,旋即用话岔开。
  
  还有一事,令贤土司更为不解。
  
  此前,所有上官下来巡视,都会顺路先到贤土司的副千户所看看,问一问属于副千户管辖的地方匪盗、市井秩序等事宜,并住上一宿,接受贤土司这下官对上官的“意思意思”,次日才下撒莲。然而这次却不一样,接风宴后,贤土司照例热情邀请指挥使大人就近移驾,到自己的副千户所巡视,但指挥使竟冷漠地摇头,断然拒绝,只命他相跟着,竟不怕天晚,直奔撒莲而去。
  
  这使贤老爷颇有些困惑。
  
◎ 反了他了
  ——迷昜楼故事六
  
  贤老爷是武将,而且是喜欢月亮坝耍大刀——明来明去,是死是活都图个痛快的那种武将。
  
  他原本也在家中给指挥使大人备下了一份“意思”的,但见指挥使大人冷若冰霜,不愿移驾,不想领情,于是就在心里恨恨地骂:不想要算球!去你妈的,老子端着刀头(祭品)还愁找不着庙门了?
  
  他却哪里知道,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悄悄地进行着,一场灾难正向他逼近。
  
  到了撒莲,指挥使对他似乎态度和蔼了些,但也绝不热情,只要他陪同着到街面上走了走,边走边官样文章地询问了些归他管辖的事务,末了既不褒奖,也不指责,模棱两可地便算把他所管辖的部份巡视过了,以后便再不理睬他。贤老爷呆了一天,觉得无聊,去请示指挥使示下,指挥使就一句话:“你回吧!”
  
  就在贤老爷离开撒莲的第二天,安土司在向指挥使“意思”了万两银票后,置酒于自己园中的“迷昜楼”,宴请指挥使赏月,约上他那在指挥使身边供职的本家佥事作陪,进行了一番月夜密谈。
  
  话题自然由安土司开始。谈着谈着,安老爷就似乎是千年的憋屈猛然间喷发,几乎是声泪俱下地向指挥使大人大诉特诉自己深受贤副千户欺凌之苦,历数贤土司种种犯上作乱之劣行,述说自己是如何地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苦苦哀求恳请指挥使大人“为下官作主”。
  
  安土司的控诉、恳求,打动了指挥使大人,对他频频点头,表示同情。
  
  这时,他那本家安佥事才不失时机地站出,表示义愤,说:“这贤大人也太张狂,太目无长官,不知上下了!”
  
  安土司于是又接过去:“可不!不要说我这只比他高半篾片的主官,便是指挥使大人你,也怕是没被那小子打上眼!像那天在帕恋沟,在他那‘迷昜楼’,他故意吩咐厨子为大人你做的那两道菜‘珍珠翡翠’、‘铜钱肉’……”说至此,望望安佥事,煞住了话头。
  
  安佥事心领神会,便转向指挥使:“大人!你可知那‘铜钱肉’是用啥东西做成的?”
  
  指挥使显然不知,问:“啥做的?”
  
  安佥事便神秘地凑近指挥使耳朵,轻声说出两个字:“驴鞭!”
  
  这等于是在借着菜名骂人。指挥使一听,不由大怒,一下拍案而起,大喝一声:“妈的,反了他了!”
  
◎ 贤老爷虎死不倒威
  ——迷昜楼故事七
  
  指挥使大人走后不久,安土司、贤土司都接到行都司的公函,要他们到建昌府议事。
  
  这一议就议了一月有余,到归来时,安老爷仍然坐的是正五品官轿,摆的正五品执事,而贤老爷却因犯下“欺君谋逆”的滔天罪行,乘的是囚车,被行都指挥使司的兵马司的兵将和刑狱司的行刑官监押着,一直押到迷昜守御千户所对面的丙海坝处以极刑。
  
  据说,贤老爷那“欺君谋逆”之罪是在玩耍游戏中犯下的。
  
  在行都指挥使司议事的空闲时间,安土司邀请贤土司和都司衙门的一帮官吏同游邛海,末了在海边的望海亭喝酒。
  
  喝着喝着,大家都熏熏然了,不知是谁就指着贤土司和安土司的乌纱帽,说贤土司的是仿造,假的,不是朝廷所发,安土司的才是真的。
  
  贤土司一听,不由大怒,立刻摘下头上的乌纱帽,要与安土司比试真假。
  
  众人便问咋个比?
  
  贤土司一时兴起,就指着海面,说:“漂!真的重,见水便沉;假的轻,一定浮在水面;一看就明白!”
  
  众人便都说好。
  
  于是,两人真就都把纱帽扔进海里,结果,贤土司的入水就沉,安土司的却悠悠然漂在水面。贤土司正为辨明真伪而高兴,刚想伸竹竿去捞起,不料,一个浪头扑来,贤土司的那顶一眨眼就被卷入水底,安土司的那顶也被波涛推到遥远的海中间,渐渐没了踪影。
  
  这下可就糟糕!乌纱帽是皇上赐的,无意中遗失都是大不敬,该杀头,故意丢了更是欺君,得处极刑,弄不好还要株连九族。
  
  贤土司当即便意识到闯下了大祸,酒全醒了,人吓得三魂少了二魄。而安土司却坦然无事,还得意洋洋地冲贤土司拱手祝贺,说:“恭喜!贺喜!你那是真的,你赢了!我那顶确实是仿造的,我输了!”说完,立刻吩咐跟班从随身携带的箱子里取出真的来,给自己端端正正地带上。
  
  贤老爷这才明白自己上了个大当。
  
  然而,尽管是明白了,却没法分辩,没法喊冤,只有自己在肚子里叫屈。
  
  因为所有人都亲眼看见,亲耳听见,是他自己提出来漂纱帽的。
  
  贤老爷就是这样犯下“欺君之罪”,被判处“五牛分尸”的极刑。
  
  据说,行刑的那天贤老爷表现得非常的勇武,非常的豪壮。
  
  按“五牛分尸”刑法的规矩,他得躺在地上,由行刑的刽子手把五头大水牯牛拖着的大麻绳分别套住他的脖子,拴住他的手脚。贤老爷是英雄,是豪杰,虽然心里有怨恨,但自己犯事自己当,不会皱眉头,因此在进行这一步准备工作时,不用行刑刽子手招呼,就自己坦坦然然躺下,任他们摆布。但当五个刽子手同时挥鞭抽打五头水牛时,听得皮鞭一响,他便大吼一声,猛地挺身而起,头、脚、身、手一齐用力,硬是将五头大牯牛给拽得节节后退。于是急坏了行刑刽子手们,赶紧又猛挥皮鞭,狠劲地抽打,这下,贤老爷才吃不住劲了,一眨眼间被撕成几瓣。
  
  贤老爷一死,迷昜副千户衙门、官邸,以及官邸花园中的“迷昜楼”和帕恋沟街上的“迷昜楼”都不复存在,迷昜地方就剩一个土千户,一个千户所衙门,一幢“迷昜楼”。
  
  安土司在经历了两三百年后,总算实现了一统这片天下的心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