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盘中拾趣(一)

时间:2010/10/14 作者: 若翁 热度: 84336
  ◎ 金河夜渔
  
  雅砻江,当地人称金河,据说是因为江心潜伏着一条金龙。
  
  那金龙,谁也没有见过,纯属子虚乌有,但江里的鱼类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大口鲇、细鳞裂腹鱼、石巴子、黄辣丁、甲鱼(鳖)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雅砻江及其支流安宁河畔的人家多有以捕鱼为其副业者。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年,年关将近,为使年夜饭的餐桌上有寓意吉祥的鱼,我在朋友的陪同下翻山越岭前往金河边山村,求朋友的表兄捕鱼。
  
  那是个月起更发的夜晚,朋友的表兄和他的同伴扛着桨,背着个篾背篼,和我们向江滩走去。路上,朋友告诉我,背篼里装的是哈喇肉(即变质发黄的老腊肉),以及腌菜、生菜、干辣椒、盐等,说这里打渔人的规矩,下河第一网拉上的鱼在江边煮了吃,然后才下站网,待次日早上取出出售。
  
  “但愿你今晚上口福不错!”朋友笑着说。
  
  说话间到了江滩,一弯新月已跳出山巅。
  
  朋友放下背篼,问我是跟他一起垒灶生火煮腊肉,还是跟他表兄下河打鱼?
  
  月夜,江波,小舟荡漾,桨声欸乃,何等的富有诗情画意!我岂肯错过,赶紧说不累,上了他表兄的木船。
  
  小船拖着鱼网划动。我坐在仓中,仰看头上窄窄的天,苍穹墨蓝,月牙如眉,疏星隐约,薄云似纱;俯看江面,千古波涛奔流不息,哗哗涛声如歌如诉;再回望江滩,一团渔火开始还看得见闪烁飘忽的光焰,继而便渐行渐远,变得来只剩一点光斑。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人张继的名句便油然涌上心头。
  
  我正思古之悠悠,两条渔船已靠拢收网,果然口福不错,共得大口鲇一尾,细鳞鱼两条,均是雅江鱼中之上品,约莫有十多斤。
  
  两只船于是欢欢地划回,未及靠岸,已有一股刺鼻的哈喇肉和农家腌菜混合的气味随风飘来。
  
  接下来就是惊心动魄的一幕——
  
  两位渔夫拎着三尾活鱼快步走到锅边,洒脱地一松手,将其扔进翻花滚浪的锅中,朋友旋即麻利地合上锅盖,紧紧摁住。刹那间,鱼就在锅中垂死挣扎,把锅拍打得乒乓作响,汤汁随之如汹涌浪花从锅沿缝隙间喷射而出,吓得我慌忙后退。
  
  朋友见了哈哈大笑,说:“咋样,刺激吧?”话落,锅里已恢复平静,又一两分钟后,传出“噗噗”作响的沸鸣。
  
  “好了,干得了!”朋友一下揭开锅盖——真是奇了!变质老腊肉那刺鼻的哈喇味竟荡然无存,满锅溢出的竟是别一样的香气。
  
  于是四人团团围坐,搛鱼佐酒,烫菜随食。江风飒飒,渔火飘摇,包谷酒劲道辣口,江鱼细嫩无比,生菜更是别有滋味……
  
  二十多年后,我与朋友曾于攀枝花市区合伙投资开过一家乡土风味餐馆,曾将这雅砻江渔夫的吃法引进,命名为“金河渔夫火锅”,一面世,便以其做法另类、场面刺激、鱼肉细嫩、汤味别致而颇受食客青睐,很是火爆,成为餐馆的当家菜品。
  
  可惜,此后由于经营上的原因餐馆倒闭,这道有响有动、滋味别致的金河渔夫火锅也随之夭折。
  
  ◎ 团鱼蒸羊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爱吃,遍选全国技艺高超的庖厨入宫,得到易牙。
  
  此人善調五味,尤擅长做養生菜,深受齐桓公的宠爱,封他为御厨房头牌大厨,还常赏给他数量众多的钱币绸缎。这便招致其他御厨的妒忌,尤其原来的头牌大厨更对他怀恨在心,随时都想让他在齐桓公面前出丑。
  
  一天,有临水地方的臣子向齐桓公进献大鳖一只,靠山地方的臣子向齐桓公进献山羊一只,那原来的大厨便为难易牙,对他说:“羊,食之大补,鳖,亦食之大补,然二物均腥羶。汝可有方仅用盐巴一味,便使之味美否?”
  
  只用盐,不用别的调料,这明显着是刁难人,易牙明白他的用心,不愿示弱,一口应了下来。
  
  但这确实是个难题,怎么才能使这两样东西既去腥羶又还味美呢?易牙思来想去,想到了山水相克的说法,觉得也许山之羶恰可以克制水之腥,水之腥也可以抑制山之羶,于是决定冒险一试,遂将鱉与羊用盐入味,合一而蒸,到蒸熟取出,不想,竟大获成功,鳖与羊都腥羶全无,而且极为鮮美。
  
  据说,“鲜”字即因此而得。
  
  此法传到江南,又经一代代名厨改进,命名为“鱉蒸羊”,不仅以其味道鲜美,还因为鳖和羊都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二补合一,功效更佳,遂成为淮扬名肴、南宋时宮廷御宴必不可少的头等大菜。
  
  今米易县城所在地攀莲镇,昔称帕恋沟,为南丝绸之路西夷道支线上的重要水陆码头、通商口岸。尤其是民国时期,因境内盛产鸦片、腊虫、蔗糖、中药材等,市井更为繁华,每逢烟会、糖会、腊虫会,川滇两省,乃至中原地区、江南水乡的客商都会纷至沓来。一年,有来自江淮一带的烟贩到此,见有人提着甲鱼满街叫卖,喊着“团鱼!团鱼!刚刚从安宁河里逮来的团鱼!”客商近前一看,所谓“团鱼”者原来就是他们家乡所称的鳖,于是掏钱买下,提至客栈,告知伙房幺师(厨师)“鱉蒸羊”的烹饪方法,并亲自指导着做出,用以招待本地富绅和客户。大家吃过,赞不绝口。
  
  由是,此菜传入米易,成为一道特色大菜,但却不叫“鱉蒸羊”,而依本地人对鳖的叫法,称做“团鱼蒸羊”。
  
  ◎ 鲜字来历另解
  
  关于“鲜”字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道是源于彭祖。
  
  彭祖姓篯名铿,是黄帝的第八代孙,因向帝尧进献味道鲜美的雉羹(即野鸡汤),被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得姓彭,相传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寿星,曾历尧舜夏商,至殷商末已经七百六十七岁,还不衰老,活了八百多岁。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发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答案是后人给解开的。
  
  宋《太平广记。神仙传》载,彭祖“少好恬静,不卹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
  
  养生的关键是要会吃。彭祖从小就钻研烹调,主张医食同源,调合五味,平衡阴阳,滋养五脏,创造了将健康、养生、长寿三大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饮食方法,可谓是中国最早的厨艺家,至今被厨行尊为祖师爷。
  
  有关彭祖的传说很多,其中的一则就跟“鲜”字的产生有关。
  
  说是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欢戏水捉鱼,但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一旦发现必重重惩罚。一天,夕丁偷偷下河捉到条鱼提回家来,害怕父亲责怪,便央求母亲将鱼藏入正在烹煮的羊肉中。不一会,羊肉熟了,彭祖一尝,觉得味道异常鲜美,不禁奇怪,便追问,得知原故后,不仅未责罚幼子,还大加夸奖,并依法炮制,创造出“羊方藏鱼”千古名菜。
  
  这是在厨行中广泛流传的说法,而我却不认同。
  
  米易山区的一代代放羊娃儿就常干出鱼和羊同煮的事。
  
  一伙牧哥儿把羊放进深菁里的小河畔,便跳进水里摸鱼,摸着摸着,别处的一只公羊被这群里的母羊勾引,离群跑来。牧哥儿们没有嘴不馋胆不大的,天上落豆渣,活该猪福气!于是便把那偷情亡命的家伙捉住,一刀捅翻,然后挖个地灶,扒开羊皮,用几根树楔订在地灶之上当锅,然后加入水,连肉带内脏煮起来。此时,摸鱼的也有了收获,提着活鲜鲜的细鳞鱼跑来,“啪”地一声扔进羊皮“锅”里合煮,不一会,一顿羊鱼合烹的美味野餐即得。
  
  这些牧哥儿们可是大字不识一个,哪知道《太平广记》和屈原的《天问》?哪知道彭祖和“羊方藏鱼”?只不过就便行事,如此而已。
  
  因此,窃以为,鱼羊合烹的方法应该是民间放羊娃儿们无意中所创造的,厨行杜撰出那个故事,把它归功于彭祖,其目的是为了美化他们的祖师爷,抬高“羊方藏鱼”这所谓千古名菜的身价。
  
  而米易自古以来的厨师们则不媚俗,不拉大旗作虎皮,借彭祖的名头摆谱,烹饪时按红烧技法将羊肉烧至一定程度,即加入活鱼提鲜,成菜也不叫这藏那藏,直接称“鱼羊烧鲜”。还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从放羊娃儿那里得到的启示。
  
  ◎ 坐黄辣丁·踩团鱼——张君的故事
  
  米易的夏天,白日骄阳似火,热浪蒸腾,而当太阳落山之后,那酷暑的暴虐则就有所收敛,尤是在安宁河边,小风悠悠吹拂,凉意阵阵入怀,令人一天的烦躁尽去,舒心的惬意袭来。
  
  于是到河边纳凉便成为人们夏日里的必修课,晚饭一过就呼朋唤友,偕老携幼,纷纷从那砖瓦土构筑的“自由囚笼”中把自己放逐出来,到河中戏水,在桥上伏栏远眺,闲话聊天,去河滩上打坐,往田间小道散步,尽情尽意消夏,享受清凉。
  
  在这些纳凉的人中,张君的人气最旺,只要他一声吆喝,必有不少同龄人呼应,前呼后拥地跟着他。内中女性“粉丝”占了绝大多数。
  
  何以如此?因为他惯于恶搞,会令人开怀大笑。
  
  张君的搞笑主要是语言诙谐,常有人所不能的奇思妙想,达到连侯宝林那样的语言大师也未必就能达到的效果。
  
  一次,我们同坐一辆马车从观音乡归来,在途中搭上了两位姑娘——我们中学时的同学。车至柳溪河,辕马突然站住,叉开四条腿“哗哗哗”撒尿,张君见了便煞有介事、十分严肃地高声呵斥:“嗨!你咋不讲文明,不分场合小便?这儿有女同志啊!”大家一听,起始一愣,继而大笑。两位女同学一样的忍俊不禁,笑得弯腰捧腹,羞得满面彤红。
  
  又一天的傍晚,还是那两位女同学在河边扒着石头学狗爬式洗浴纳凉,可巧又被张君遇上。他见河滩上有个破竹笼,便拾起来扔给两位女同学,慎重地推荐:“来来!把这东西给扣上,你们的姿式就非常非常优美了!”
  
  这出于一个典故。米易人家有个习俗,鸡婆产蛋已尽还赖在窝里不出,农妇便将其用竹笼扣于水中,让冷水将它激醒。张君捉狭,是将人家姑娘寓之为抱鸡婆了。
  
  诱骗女士小姐们上当吃亏,也是张君惯用的恶作剧手段。
  
  安宁河里有种鱼,体长,青黄色,腹平,头大又平扁,吻圆钝,学名黄颡鱼,俗称黄辣丁,无鳞,个头不大,体内无细刺,肉极细嫩鲜美。但背鳍、胸鳍却有刺,有毒腺,捕捉时稍不小心被刺,立即灼痛难忍,出血肿胀,须半小时至1小时后疼痛方止。
  
  张君钓黄辣丁有绝技,手持一根细竹竿做成的鱼钩站在水里,竿梢一点,鱼钩入水,旋即就挑起,鱼线划一弧形,一条黄辣丁就落在沙滩上,速度极快,平均二、三秒钟一条。
  
  黄辣丁迭落沙滩,活蹦乱跳,女士小姐们便欢呼着争相去捉,十有八九鱼没捉到却被鱼的背鳍刺、胸鳍刺扎了手,痛得怪叫。这时,张君一边继续挑甩着鱼,一边大声地喝斥点拨女士小姐们:“笨呐!手逮不到,不晓得拿屁股去坐么!”
  
  果然,就有人情急,照那黄辣丁一屁股坐下去,结果是手幸免于难,肥大的屁股却遭了罪。
  
  其人如此促狭、刻薄、可恨,按说,女士小姐们应当对他深恶痛绝,但却奇怪,女士小姐们并不,相反对他多有好感。
  
  那是因为他还有一样本事。
  
  女士小姐们吃了亏,自然要找补回来,就罚他下河踩团鱼(即鳖,又叫甲鱼)。
  
  这可是张君的拿手好戏。他出生在安宁河边,从小就在河里厮混,练就一身打渔摸虾的好功夫,尤其捉团鱼,堪称十拿九稳,极少有落空的时候。
  
  他捉团鱼不用网,不用钓钩,而是用脚踩。
  
  于是,张君就脱了鞋,高高地绾了裤脚,潇洒地下到水中,优闲地趟着,边趟边继续与女士小姐们插科打诨,开着七荤八素的玩笑,趟着趟着,突然就叫:“有了!你们谁敢来抓?”
  
  女士小姐们爱吃团鱼,却怕被团鱼一伸龟头给张嘴咬了。龟鳖咬人,打雷才放,几多骇人!女士小姐们自是不敢,张君呢也只是逗一逗她们,末了自己弯腰,把踩在脚下的团鱼变戏法似地拎出水来。
  
  紧接着,就是女士小姐们欢呼雀跃地簇拥着张君,去某一位女士小姐的单身宿舍,做一锅鲜美的炖团鱼了。
  
  那当然又得是张君亲自主厨,让女士小姐们只享现成。
  
  ◎ 小暑黄鳝赛人参
  
  米易民间有句俗话:鸡鱼面蛋,不如火烧黄鳝。
  
  少年时当过一段时间放牛匠,曾无数次品尝过这种赛过鸡鱼面蛋的美味。
  
  放牛娃儿嘴都馋,田里长的,山上生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林间跑的,啥子都会想方设法弄了来吃。
  
  早春,山上的草还焦黄焦黄,河边、溪畔的已露出浅浅的嫩绿,田里的麦穗也灌浆饱满,接近成熟了,于是便见天放牧于河滩,偷了麦穗烧来吃。麦子收完,秧子又栽上了,就满田埂上转悠,寻找黄鳝洞,捅黄鳝,抓黄鳝,抓了回来依然是烧,连内脏也不用去除,就活生生地,扔进火里,待烧熟后才抹上点盐,即美滋滋地啃食起来。
  
  这当然是最山野、最原始的吃法。
  
  餐馆里可就讲究了,做法也多种多样,菜品更是数不胜数,仅清代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就洋洋大观地列出一百零八品,还美其名曰“金鳝席”。
  
  黄鳝,古称鱼单蛇,又称鱼单鱼、鱼旦鱼,因其色黄而称黄鳝。
  
  黄鳝还有不少很高贵的别名,叫微鳞公子、粽熬将军、油蒸校尉、臛州刺史等。
  
  人们喜吃黄鳝,不仅因为它少刺肉嫩,还因为它是补品、良药。
  
  黄鳝富含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中医认为:鳝性味甘、热,补虚助力,可去风寒、湿痹,通血脉,利筋骨,治产后体虚、愈臁疮、痔瘘等症。
  
  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梁国的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即将其列为鱼中上品,称“小暑黄鳝赛人参”。意思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小暑节气前后捉到的野生黄鳝比人参还滋补。
  
  那时的黄鳝达到它身体的最成熟期,质量最佳,但也最凶恶,口里长了“牙齿”,捅它之时往往会被它把中指给咬住,痛得钻心,甚至咬得指头鲜血淋漓。
  
  黄鳝入馔,历史悠久。《尚书》即记载,南北朝、唐宋时期,炒鳝糊、炒鳝片之类菜品已成席上佳肴。明代创造的名菜“蒜烧鳝”,做法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当代,各大菜系都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鳝菜,如“蒜红酥鳝”、“盐酸鳝段”、“荷香酱鳝”、“翠皮鳝丝”等等。有的菜名很美,如“孔雀鳝花”、“紫龙脱袍”等。
  
  这里,有必要作个纠正和提醒:鳝以皮色分为黄鳝与青鳝,青鳝有微毒,故可食用的是黄鳝。可餐厨界常常黄、青不分,习惯笼而统之地称食鳝为鳝鱼,是不妥,食者当注意,免为所害。
  
  ◎ 牛蒡炖鸡
  
  提到牛蒡炖鸡,就会想起故世的母亲,牵动许多的情思。
  
  母亲姓白,行四,娘家在德昌茨达。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十分低下,连名字都不配拥有,故母亲直到离开人世都没有正而八经的名字,当姑娘时叫“四姑娘”,出嫁后被人称作“白四姐”。
  
  母亲从小就很能干,人还没有灶头高就会做饭,到十四五岁便顶替外婆担当起全部家务。据说,祖父正是看中她的能耐,才不惜重金聘来作儿媳妇。
  
  祖父是当乡唯一进过县学的秀才,能诗能文,膝下四个儿子,我父亲最小,是老幺。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因此父亲从呀呀学语时起,便被祖父用一把长长的戒尺监押着读《四书》,背《五经》,期望父亲弥补他未能中举的遗憾。然而,到我父亲勉强能回答墨义,填得来帖经,对策问、诗词、经义尚未入门时,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废除了。
  
  父亲休说中举,连考秀才也没了机会,却根深蒂固地落下书呆子毛病,每天手不离卷,口不离子曰诗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他百无一用的八股文,于是家间事务就都全落在母亲的肩上。
  
  多亏母亲能干,起早贪黑地操劳,指挥农活,安排家务,孝敬高堂祖父,抚育膝下儿女,还要亲自上灶,为一家老小烹制可口菜肴。
  
  母亲做菜,喜欢运用可食的野生植物,用牛蒡根炖鸡就是其中的一道。
  
  牛蒡在我们家乡随处可见,田边地角到处都是。母亲去田间劳作归来,顺便挖上几株,去除茎叶,只留其根,洗净,将鸡宰杀,斩成块,以醪糟除腥,然后将就鸡油爆炒,掺水,加入牛蒡根合炖,待鸡肉离骨熟透,调入盐、胡椒等,一锅牛蒡炖鸡即得。
  
  祖父最喜欢这道菜,一上桌必先品汤,边品边赞:“汤色金黄悦目,滋味淡淡清香,妙哉!”
  
  近年查阅资料得知,牛蒡别名大力子、恶实、牛鞭菜,为药食两用二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国药膳大宝典》、《珍稀名优蔬菜》等权威著作介绍,牛蒡是“大自然的最佳清血剂”,常食牛蒡可促进血液循环,能清除肠胃垃圾,润泽肌肤,清肠排毒,降低胆固醇和血糖,防止衰老、中风和高血压,对类风湿、抗真菌有一定疗效,对癌症、尿毒症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抑制作用。台湾民间把牛蒡作为补肾、壮阳、滋补之圣品。日本人更把牛蒡奉为营养保健价值极佳的高档蔬菜,誉之为“东洋参”。
  
  由这些介绍联想到我祖父,他老人家活了九十三岁,于解放前夕才阖然仙逝,想来怕就是常吃牛蒡炖鸡,方能如此长寿。
  
  进而又想,母亲一个大字不识,何从得知牛蒡对养生有益,恐怕也是得到祖父的指点。
  
  祖父中过秀才,能诗能文,应该是读过《本草》的。
  
  ◎ 鸡土从(一)
  
  米易多山,山中可食用的野生菌种类繁多。
  
  众多的可食用野菌中,味道最为鲜美的当首推鸡土从。
  
  鸡土从,又名鸡肉丝菇、伞把菇、豆鸡菇,日本人称姬白蚁菌,是著名珍稀的野生食用菌,菇肉幼嫩,香味浓郁,清甜爽口,被誉为“菌中之冠”。
  
  米易人对鸡土从有三种称谓:“三把菇”、“三堂菇”、“火把鸡土从”。
  
  “三把菇”、“三堂菇”指的是鸡土从生长的奇特性。
  
  鸡土从一般三丛连生(米易人说丛为堂)。惯拣鸡土从的人都知道,只要发现了一丛,附近就必然还会有两丛。找那两丛的窍门在看鸡土从的菌盖,菌盖向哪个方向倾斜,那两丛就在那个方向。因此,有经验者发现第一丛后便不忙着采掘,只认真查看菌盖,待确定方位后,便扯些青草或树叶对这一丛进行伪装,防止别人发现,然后才按向索骥,待找到那两丛,分别采掘,最后才返回来采最先发现的一丛。
  
  三丛鸡土从每丛数量不等,有的几朵(米易人称菌类的株为朵),捆起来有一把,如三丛都这么少,可得三把,这怕就是称它为三把菇的的原故;有的则多达数十朵,甚至千百朵。每丛之间的距离也不等,近的几步,远的数十、上百步。小时候,母亲在我家的包谷地里发现的三丛就相隔不远,分别在坎上坎下两块地里,一共数千朵,足足拣了两大背篼。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独鸡土从,只生一朵。
  
  独鸡土从个头要比丛生的粗壮,最大的菌盖有斗笠大,杆状的菌柄有饭碗粗。2006年8月22日,云南一位野生蕈菇加工厂老板于保山市瓦窑镇以1700元的高价收购到一朵极为罕见的野生大鸡土从,重约1。5公斤。
  
  这种特大号的鸡土从,一般人不采,说是被毒蛇吹大的,有剧毒,吃了丧命。但也有不信邪者采来煮吃了,居然没事。
  
  而称其为“火把鸡土从”则是点名它生长的时间在火把节前后。
  
  说到火把节,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彝族人的节日,却不知汉族人也有这个节俗,而且节俗的来由也跟彝族人一样,都源于人与天斗的同一个神话,说是因为天神放害虫下界来祸害庄稼,于是老百姓才点火把消灭害虫,并由此沿袭成俗。只是,各自的过法不同。
  
  彝家人视火把节为重大节日,是时,各村寨都要杀牛宰羊,白天斗牛、斗羊、斗鸡、摔跤,夜间打着火把游山,围着篝火跳锅庄,有情男女钻到僻静处幽会,弹月琴、口弦,倾吐心声。而汉族人则不视之为节,因此白天无啥活动,只到了晚上才家家户户将准备好的火把插到自家的田边地角点燃灭虫,也在自家的屋前插一把,取个期望“日子火红,光耀门庭”的吉祥之意。
  
  这两件正事做完,就是年轻人颠狂的“耍火把”了。
  
  其耍法是把山里腐朽了的松木弄回来晒干研细,制成极易燃烧、燃烧后又不会留得炭火的细面(称松香),装在兜里,举着火把去至街面上,见到熟人,冷不防将火把朝熟人背后或胯裆里一伸,抓满满一把松香朝火头上一撒,那松香“轰”地燃烧起来,腾起几尺高焰火,足可以使被烧的人一刹那间如同孙猴子误入火焰山,虽不曾毁坏衣物,燎伤肌肤,却也惊得出一身汗来。
  
  这恶作剧还有个很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叫做“帮你把霉运烧光,祝你日子火红”。此是对同性熟人朋友而言。
  
  而对异性,就含着更多挑逗传情的性质了。因此,每年的火把节这一晚,都会诞生出年轻男女烧来烧去烧出炽热爱恋,甚至忘情野合的风流浪漫故事。
  
  鸡土从味美,鸡土从与火把节的民俗结合,其味就更鲜更美了!
  
  ◎ 鸡土从(二)
  
  人类自何时起认识可食用的野生菌,知道鸡土从是味道鲜美的高级野生菌?大约应在上古时期。当时神农炎帝为使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不受病疾之苦,曾尝遍百草,以致自己一日中毒七十次,大概在那时,经神农炎帝冒着生命危险的辨别后,人们就知道哪些野生菌类无毒,可供食用了。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若水》记载:“若水以西,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那时,神农已尝百草,辨别出可食之植物。
  
  相传,昌意带领自己的部落南下,于六月炎天之时来到雅砻江的下游,一日,走得又饥又渴,正准备派人去寻吃食,有位美丽的山女从山上下来,捧着个热乎乎的陶罐敬献给昌意。
  
  陶罐里装的是野菌汤。
  
  昌意接过,喝了一口,觉得如仙露般鲜美清爽,再尝块野菌,觉得脆中微甜,煞是可口,遂倾罐而尽。吃完,心内无比畅快,神清气爽,便问山女此是何物?山女答:是林中神菌,一阵太阳一阵雨后,便从土里长出。昌意听后十分高兴,便说:有此仙品,胜过黄河矣!遂伐木定居,娶这美丽的山女为妻。
  
  山女所献之“林中神菌”出于六月,须一阵太阳一阵雨后方生,且脆中微甜,鲜美可口,大概就是鸡土从。
  
  昌意降居若水,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记载,但那记载是源于传说,究竟是否真实,史学界也不敢断定,因此山女献鸡土从汤之说应属杜撰。
  
  然而医学文献中有记载确是不谬,见之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鸡菌,南人谓鸡土从,皆言其味似之也。”意即味道与鸡肉相似。见之于比李时珍稍晚的王象晋《药谱》有鸡土从“益胃清神,治痔”之说。
  
  更有人从庄子那里找到了依据。
  
  庄子,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清乾隆年间,有位在云南做官的田蒙斋考证,《庄子》里有“鸡菌不知晦朔”之言,可见早在22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鸡土从可食。
  
  相传,明熹宗皇帝朱由校最喜吃鸡土从,每年出鸡土从的季节一到,必派钦差赴云南(旧时米易多数时间为云南属地),将现采集的鲜鸡土从交给驿站,快马交替,飞传至京,供他享用,从此,鸡土从名声更为显赫。至清朝时,爱这一口的文人仕官更是数不胜数,竟有人为吃鸡土从而不怕瘴疠肆虐,蛮荒可怕,去而无返,主动申请到广产鸡土从的云南做官。
  
  不少文人雅士得以品尝这山珍后,无不击节,提笔赋诗,极尽赞美。其中尤以乾隆年间著名文人赵翼的一首最为有名:
  
  老饕惊叹应未得,异者此鸡是何族?
  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
  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
  只有婴儿肤比嫩,转觉妇子乳犹俗。

  又有贾杰的《鸡土从》,描绘最为形象:
  
  至味常无种,轮菌雪作肤。
  茎从新雨茁,香自晚春腴。
  嫩鲜头番秀,肥抽九节蒲。
  秋风菁菜客,食品列兹无。
  
  ◎ 鸡土从(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天,米易普威街上贴出了一张大字报,标题是《天时不正要生鸡土从》。
  
  大字报是“红成派”贴出的,大意是揭露对立派“八。二六”将该地区所有的“牛鬼蛇神”都收入麾下,并正在策划一场阴谋。文章的结尾几句颇为精彩,道是:“最近几日天时不正,忽晴忽雨,晴时丽日蓝天,阳光灿烂,而突然间便会阴云四合,天昏地暗,大雨骤至。这犹如‘爬而溜’(‘八。二六’的谐音)的面孔,刚刚还在吹嘘自己最最革命,组织成员统统根正苗红,为一点不掺假的革命者,然而白纸上的黑字尚未褪色,孰料就来了个大变脸,将普威地区所有的‘牛鬼蛇神’悉数收入麾下,戴上‘爬而溜’的袖标。又据可靠情报,‘爬而溜’正以这些‘牛鬼蛇神’为主,在策划一场所谓的‘革命行动’。民谚:天时不正,要生鸡土从。革命群众应当擦亮眼睛,百倍警惕!”
  
  文中所说的“鸡土从”意指怪事,即:天时不正,要出怪事!
  
  大字报一出,立即轰动镇街,观者如潮。
  
  用鸡土从比喻怪事,可谓巧妙而又贴切。
  
  鸡土从确也算得是个怪物,不止三丛同生,菌盖互指方向,其菌柄下还有玄机。
  
  那便是白蚁窝。
  
  鸡土从生于山野的白蚂蚁窝上,是与白蚁共生的特殊真菌,如采挖时将白蚁窝巢破坏,便失去了真菌的培植条件,不能生长。因此拣鸡土从就有个讲究,不能贪心,把菌柄全给挖出来,得保留最下面的根部,以免把白蚁窝巢捅穿。这样,这里的鸡土从到次年此时一样会再生,若非如此,白蚁窝巢一旦被破坏,这丛鸡土从就彻底断种,再不会长了。
  
  神奇的鸡土从,简直就是地下的精灵!
  
  而它之被誉为“菌中之冠”,为下至百姓上至帝王的人们所喜爱,受到历代文人的追捧推崇,却并非是它的神奇怪异,而是因为它美妙的滋味和丰富有益的营养成份。
  
  鸡土从味可与鸡肉媲美,却比鸡肉鲜甜脆嫩,清香可口。
  
  它含有钙、镁、铁、磷、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灰分、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多达16种,有健脾和胃、养血润燥、清神益智、滋补健身功效,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对降低血糖有明显效果,是老、少、妇、弱的理想滋补食品,故为古往今来人们喜爱的珍贵野生食用菌。
  
  据目前所知,鸡土从为我国特产,主要分布于江苏、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其中,尤数川滇接合部山区所生的更肥硕壮实,质细丝白,质量最优。外邦是否也产?至目前尚无报导。
  
  或许,一些国家也产,只不过那里的人不知道它可吃,而且是高级食用菌吧。
  
  ◎ 鸡土从(四)
  
  鸡土从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是蒸。将鲜鸡土从洗净,切好,将青、红辣椒切成马耳朵,加猪油和盐,一起上甑蒸熟。此是素蒸。也可与火腿、腊肉、鲜肉合蒸。无论素蒸、荤蒸,都简便快捷,而且其鲜味保留得最好。会吃鸡土从者,常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炒。素炒加青椒,荤炒加青椒和鲜猪肉。这是最通常的做法,滋味略逊于蒸。
  
  三是煮汤。这多用菌盖已大开的老鸡土从,与青椒合炒后煮成。
  
  四是作盖浇料。鲜鸡土从、火腿、青椒合炒,掺适量水煮熟,浇面条、米线、粉皮。
  
  还有两种做法。
  
  一是盐渍。将鲜鸡土从洗净,略蒸后用盐渍保鲜。这主要是便于保存。盐渍鸡土从可存放一年,其鲜味基本不变,但较之鲜鸡土从略差。
  
  二是炸。将鲜鸡土从洗净,鲜红辣椒切成马耳朵状,一起放入清油中用慢火炸至鸡土从金黄,炸时加入适量的鲜花椒。如此做出来的鸡土从叫油炸鸡土从,装罐密封可长久保存,滋味鲜美又糊辣干香,无论佐酒下饭或盖浇面条、米线,都美妙无比,还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但缺陷是损耗极大,一大竹背篼鲜鸡土从炸好,成品不过一小磁罐而已。成本昂贵不说,还花费功夫,洗净一大背篼鲜鸡土从,往往弄得人腰酸背痛,眼睛发花。正可谓油炸鸡土从好吃,清洗鸡土从要命!因此之故,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
  
  近年,又有大酒楼厨师创新两种做法,成为酒楼的高档招牌佳品。
  
  一是用鲜鸡土从与有“南方小鹿”之称的麂子肉,以及鲍鱼、虾仁等熬制成汁,用以捞饭,称作“山珍捞饭”。
  
  二是取团鱼(甲鱼)最精华处的月君边为主料,与鸡土从同烧,称作“鸡土从烧月君边”。
  
  一客山珍捞饭价格高达数十元,一份“鸡土从烧月君边”价格更高达上百元,可谓把鸡土从这一山珍的身价提高到了至尊至贵的极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