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人生的目标起航
——记美国亚特兰大医院的麻醉医师曾继军
本报记者 刘健彷
曾继军认为,人生有了目标,生活才会变得充实,日子才会过的快乐。今年39岁的曾继军,小时候曾把美国看成一个舞台剧社会,全是幻想中的场景。最初这种幻想是朦朦胧胧的,后来便演变成了他人生的目标,那就是到美国去奋斗。当然,对于曾继军来说,目标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话题,而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曾继军从小在中卫长大,父亲是转业军人,在原中卫县人大任党委书记,虽说父亲脱下了军装,但军人情结却在父亲的心里扎下了根。父亲给他起名叫曾继军,意思就是要继承军人的光荣传统,到部队的大熔炉里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可是没想到曾继军念书念得特别好,特别顺利,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乐此不疲。父亲就忘了为人父最初的愿望,只希望儿子视人生如战场,希望儿子懂得在战场上打胜仗的唯一法宝便是斗志和努力。父亲在曾继军的心里,就是一棵树,闪烁着现实和理想相结合的精神亮光。母亲在工作单位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得失,像老黄牛一样蠃得了人们的尊重。母亲的这种精神在曾继军的心里,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纯粹的关于岁月的深深记忆。父母见证过社会的变迁,又给予过曾继军人生的乐趣与庇护,曾继军知道,在父母的心里,一定停留着关于他所有生活的畅想。而他每次从电话里听到父母的声音,都会给他带去故乡四季变迁的感受和心得,也不断地扩大他感情和想象的容量,由此也见证着生命的真实和尊严。
小时候的曾继军喜欢读书,喜欢各项体育活动。他的母亲说他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特别认真,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写作业,有时候楼下的孩子喊他出去玩,无论怎么喊他都不下楼玩,有的孩子只好上楼叫他,他还是认真地说把作业写完才出去玩。他虽然喜欢踢球,但通常要把计划中要学习的东西学完后,才下楼和小伙伴们去玩。踢球时他特别投入,蠃球时他会挥着胳膊喊:“我蠃了,我是常胜将军。”小时候的曾继军就总是在计划自己的时间,计划自己每天要学习的课程,计划自己在某一个阶段要完成的目标。记得小学考高中时,曾继军发高烧,母亲见儿子病成这样就不让儿子去参加考试,要带儿子上医院打吊针,可是曾继军坚持要去考,母亲无法说服他便给他吃了退烧药送他上了考场。由于曾继军坚持考试,又考出了好成绩,他被录取到了中卫中学这所知名的学校。上了初中,曾继军曾有一段时间上课不好好听老师讲课,总是翻动自己的课桌上的书。老师为此事来家访,母亲问曾继军为啥不好好听课,他说老师讲的他都会了,他不想听了。母亲说无论如何不要影响身边的同学,曾继军此后就不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了。其实曾继军的学生时代一直都是老师教育其他学生的榜样,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荣誉奖也得了不少,但他从不骄傲自满,而是不断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起航。1988年,曾继军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4年的大学生活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确定了新的人生目标。原来人生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感,而且也少走很多冤枉路。更重要的是,生活会因为有了目标而变的精彩,日子也会因为有了目标而充满激情。1992年,曾继军到成都科技大学(后改为四川联合大学)攻读硕士,紧张的学习和不断变化的生活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有同学说实现人生目标需要时间,更需要恒心和勇气,切不可凭着一时的兴趣和爱好。而曾继军却认为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每天付出一点点,而且不能够停留。只这样,目标才会离自己越来越近。1995年,曾继军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习,于1998年获博士学位,并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推荐到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
据说人的成长与日本锦鱼(俗称鲤鱼)非常相似。由此看来,我们的成长,取决于我们世界的大小。这里所说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是我们接触到的精神、感情以及物质方面的机会。对于人类而言,限制我们成长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不断地拓展我们的内心,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曾继军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由于他具有团队精神,与人协作完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发明了多项专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特别是《茂金属聚乙稀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和《茂金属聚乙稀的流变性与加工性》的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好评。虽说他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但他内心的舞台很大,他的思维并不仅仅局限于科研领域,而是集思广益,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和课题,然后排除外界的干扰,不断地调整人生的目标,使其在阶段内实现的小目标都围绕着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去有计划地奋斗。很多时候,目标对曾继军来说已不仅是奋斗的方向,而是一种对自己的鞭策。
人生总有翻不过的山,过不去的河,不是所有的目标都会实现。但曾继军说人生目标就是他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他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2000年12月份,曾继军通过互联网了解了人生更为广阔的前景,也是这个纽带连结了他和美国的缘份,于是他带着妻儿前往美国工作。初到美国,曾继军就决定改行学医,当时一些朋友不理解他的这种行为,认为改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千万要慎重。可是曾继军觉得医学这个领域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他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尝试新的领域、发掘自己的兴趣是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更重要的是曾继军想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据说在整个医学界,普遍认为麻醉工作是最具风险的职业之一。曾继军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决定从事麻醉医师的工作。不过,医院的麻醉科属于临床科室,需要执业医师资格才能从事麻醉工作。这种考验真是吓退了不少人,连一些美国人在这种考验面前都常常半途而废。因为要想做个麻醉医师,首先要在美国医学院接受7年的教育,然后还要经过3年的实习住院医师培训,以及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门门合格后才能取得“医师执照”。曾继军当然不能像美国人那样按部就班地耗费这么多时日,他只能争分夺秒学习,无论是在走路,还是上课、打工、洗澡、吃饭的时间,他都见缝插针地阅读医学方面的资料,同时他也写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并接受了种种考核,终于缩短时间只用3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宝贵的“麻醉学专科医生执照”。
现在,曾继军是美国亚特兰大医院麻醉科的麻醉医师,他良好的医德风尚和丰富的麻醉实施经验不仅得到了美国患者的称赞,而且也为中国人蠃得尊严。虽说医生一直是美国社会尊敬的职业,被视为“金饭碗”。但作为中国人的曾继军,他在工作中仍然把坚持原则放在第一位,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为患者服务,他从术前探视、协议书签署、麻醉实施到术后镇痛、术后随访等每一步工作他都做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说他的职责在于保证病人在无痛、安全的前提下和手术医师共同完成手术。特别是面对儿童患者时,曾继军更是承担着“保护神”的职责。通常情况下,他要花很长时间解答孩子们的千奇百怪的问题,直到孩子们开始接受麻醉。当孩子们处于麻醉状态时,他就精神高度集中,通过腕式血压计密切监视血压的变化,通过心电图(也称为EKG)密切监视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并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专用机器监视孩子的体温和血氧饱和度,因为这些生命体征都有助于确定麻醉的深度。他这种中国式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不仅迅速地提高了他的专业水平,而且也使中国人的精神在美国得到了弘扬。
对曾继军来说,美国有时候像儿童,有时候像天堂,有时候又像深渊。但是美国人喜欢中国,美国人喜欢中国文化,这让曾继军深感自豪和骄傲。在美国生活久了,他发现了美国纯真可爱的一面,它和中国文化相同和永远不同的一面。大多数在海外的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曾经有过一种痛,那就是与亲人的离别,那就是对故土的思恋。2007年年底,曾继军回国在北京为父母办好去美国探亲的签证后赶回中卫,他在中卫住了一个星期,天天都有中学时的同学邀约出去玩,虽说大家都是事业有成的大男人,但玩起来还是如学生时代一样激情澎湃。也许,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只有在故乡才能听到敲击心灵的声音,也只有故乡才是心灵栖息的最为真实的福地。中卫对于曾继军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卫有他年迈的父母,有为他倾注过心血的师长,有伴他一起度过青春时代的同学,而那永远在变化着的中卫风光更是时时牵动着他的心,这一切都说明,他与中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亘古不变的真情。2008年年初,曾继军在机场接到了前去美国探亲的父母,老远看见提着行李的父母,他竟有一种上前拥抱的冲动,因为他知道,对于年迈的父母,他是见一次便少一次了。父母在美国住了2个月,曾继军抽时间陪父母去旅行,还经常下厨给父母做中国菜。作为一个漂泊海外的游子,曾继军听说祖国要在国庆60周年举行隆重庆典的消息后,他从很早就开始期待,希望不会错过一睹祖国建设成就和先进军事装备的机会。“十一”到了,庆典正式开始,礼炮轰鸣,国旗在庄严的国歌的伴随下升起。在国外听到国歌,更让曾继军觉得振奋。只有这时,他才充分理解了海外侨胞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网上直播本身就说明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潜能。网络已经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曾继军虽然工作生活在美国,但他对祖国的强大感到欣慰,对祖国的未来更充满信心。
曾继军在美国工作生活了9年,换了一片风景,换了一方天地,换了一种身份,换了一种感觉。其实他是负着实现人生目标的使命,在不同的国家中寻找相异,在相异中寻找相同。这种寻找更是一种希望。从曾继军打给父母的那些电话中所传递出的信息,我们了解到了他真正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