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眼睛是心灵的窗

时间:2010/6/30 作者: 日月逾迈 热度: 323897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都是伴着显微镜度过的,一边观察显微镜下的植物切片,一边把看到的微观图像绘到纸上。在感叹微观世界奇妙的同时,似乎也有所感悟,如果我们戴上不同的镜片,同一个世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图景。微观世界有很多精美的图案,我们平时根本看不出它的美,而那些平时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如果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则可能是丑陋不堪的。也许美本来就是相对的吧,只有戴上适当倍数的镜片,在适当的距离和视角观察,才是美的。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眼睛就是我们心灵的镜片?如果镜片度数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会是不同的。《列子。汤问》中有一个纪昌学射的故事,纪昌把虱子拴起来悬挂在窗户上,天天从远处看,三年之后竟然能看出虱子有车轮那么大,再看别的物体都象丘山一样。纪昌在学射的过程中,分明是把眼睛练成显微镜了。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确实是不同的,而每个人又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是真实的,于是就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见分歧。人们在信奉眼见为实的同时,也常常会被自己的眼睛所蒙蔽和欺骗。《礼记》中记载,天子之冕十有二旒。旒是帽子上悬挂的玉串,皇帝戴的帽子上悬挂着十二个玉串。皇帝只能透过玉串看世界,应该是提醒皇帝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过分明察秋毫吧。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皇帝应该有一双望远镜的眼睛,能够鸟瞰万里江山,不察秋毫之末才能保证视野的广阔。秋毫是鸟兽身上的细毛,据说古代有个叫离娄的人能见秋毫之末,他长着一双显微镜的眼睛。但皇帝是不能长一双显微镜眼睛的,在狭小视野内的明察秋毫,往往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那样受蒙蔽的事情就太多了,看来离娄那双能见秋毫之末的眼睛也并非是那么令人歆羡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透过镜片映射出的是我们的心灵。世界的纯真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净化的程度而展开的。在心灵污浊者的眼里,世界也是污浊的;在心灵猥琐者的眼里,世界也是猥琐的。所以当你在别人的眸子里看到一个猥琐的小丑时,先不要嗤之以鼻,那丑陋的形象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人高兴的时候看到的尽是山含情、水含笑、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惆怅的时候,看到的则是鸟惊心、花溅泪、群山无语、江河呜咽。其实山水本无知,草木亦无情,只因为人们看到的物象都是心灵的返照,被蒙上了感情色彩而已。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心灵投影现象,人们常常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以此作为批判别人的论据。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视角和心灵解读世界。韩愈的《羑里操》中有这样两句:“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程子对这两句诗非常赞赏,认为只有韩愈这两句诗能真实地反映出文王的心声。在俗人眼里,纣王那样大家公认的昏君怎么能说是天王圣明呢?难道文王是在谄媚吗?这样想下去,怎么都想不通,甚至没准儿给文王和韩愈都扣上一顶阿谀奉承的帽子。其实道理很简单,在圣人的眼里满街都是圣人,“天王圣明”这才是文王眼中的纣王。《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臣,止于敬。文王只行一敬字,敬天敬地敬人敬物,只见己过,不见人过,所以即使被屈含冤羁押在羑里,也看不到纣王的过恶。只见人过,不见己过的俗人怎么能理解文王的境界呢?在君子的眼里,满街都是君子;在小人的眼里,满街都是小人。君子只能看到别人的善,看不见别人的过恶;小人看不到别人的善,只能看到别人的过恶。在君子与小人日益混淆的今天,用所见物象之差别来辨别一下自己是君子、小人,还是毫厘不爽的。
  
  物质充盈,信息泛滥,人们的心灵也越来越芜杂,当人们用芜杂纷扰的心灵观照世界时,常常把崇高圣洁的事物解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把古圣先哲涂抹得猥琐不堪。《左传》中有一个祁奚荐贤的故事。祁奚要辞去军尉一职,晋悼公问谁可以接替这个职位,祁奚先后推举了自己的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留下一段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佳话。网上有人对这段故事是这样解读的,祁奚为实现让自己儿子祁午接班的目的,经过处心积虑地策划,决定先用推荐自己的仇人解狐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再利用已形成的公信力来荐举自己的儿子祁午。实际上这位网民解读出的已不是祁奚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的心灵。每个人所见到的物象折射出的都是自己的心灵,祁奚的心中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儿,他只是行一直心而已,谁能胜任就推举谁,他没有考虑个人恩怨,也没有考虑避嫌。因为无私,所以无畏,不怕别人说闲话。
  
  陆龟蒙有一首诗,题目叫《野态真》(题目由每句末字与下句首字组成):“君如有意耽田里,予亦无机向艺能,心迹所便唯是直,人间闻道最先僧。”谁先闻道姑且不论,“心迹所便唯是直”一句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直心为德,象祁奚这样的厚德君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时时刻刻只行一直心而已。
  
  在篆文中德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直字下面一个心字;另一种是在直和心的左侧加一彳字。《说文解字》云,“直,正见也。彳,小步也。”直心代表德的状态,加一彳字,行直心代表修德的过程。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行直心而无私曲,消耗的能量最小。对于人体内环境而言,行直心是最节能环保的,也是最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富润屋,德润身,《尚书》中有“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的古训。德者,得也,程子曰:“有得无得于其心气验之,裕然而无不充悦者,实有得也;切切然心劳而气耗,谓己有得,皆揣度而知之者也。”有时候过于熟悉也会造成一种疏离,这个德字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可是德字的真正含义却很少有人能理解。
  
  中国的汉字构成确实很奇妙。几年前看《毛公鼎》,觉得德字的构成很是耐人寻味,心字上面画着一只眼睛(目的篆文),眼睛的上方正中是一条向上的直线,直线上有一小短横,心的左下脚是一个彳字。看这一德字,似有浩然之气直塞于天地间的韵味,但又无法用文字准确地描摹,我只能粗浅地概括为:心目相通,含象于中,不偏不倚,廓然大公。彳字是小步走的意思,分明是在勉励人们修德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循序渐进,日就月将,不可须臾间断。直字由十和目组成,是正见的意思,心有正见方为德。只有成德之君子才能够去除内外的蔽障,不受私欲和环境的干扰,见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我们普通人由于心中不能澄澈莹然,透过眼睛这扇窗,看到的物象常常是扭曲变形的,虽视如盲却浑然不觉,还常常象摸象的盲人一样喋喋不休地争吵。盲人摸象的成语原本就不是嘲笑盲人的,每个固执己见嘲笑别人的人都是盲人。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我们的心灵之光透过眸子投射到物体上,再由物体反射回来,成像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的心中满是灰尘,眸子这扇窗上也会污渍斑斑。所以佛家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净扫除,无使惹尘埃”的偈语。头垢则思沐,心垢则不思濯,这也许是现代人之通病,只知道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心灵却积满了尘垢,何时能让清风豁开心目,让月露洗净心尘呢?到那时世界在我们眼里才会清新亮丽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到世界的美。古人云,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浮躁烦扰的现代人确实该洗一洗心头的尘埃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