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带女儿回老家看农忙,年幼的女儿用手指着院子里的枯树桠上一截霉迹斑斑的破蓑衣,问我说,那是啥?我说是蓑衣,过去爷爷下地干活时,穿在身上防雨的,爸爸小时候也穿过。女儿有些好奇地说,我也想穿。我苦笑了一下,告诉她,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穿它了。
我还依稀记得盛夏时节,无论在村头巷尾,还是在田间陌上,都有一些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农人,或于风雨中行走,或于烈日下劳作,远远望去,宛如盛开在夏天的一朵朵硕大的蘑菇,煞是撩人情思。
蓑衣曾是乡间人家的宠物。我小的时候,没有蓑衣穿,下地割青或放牛,常常将一块浸湿的蚊帐布披在身上防晒。有一次邻居阿三婆叫我从地里薅来一大抱鸡冠草,晒干了,再放在露水地里淋湿,用它为我编织了一领小蓑衣,我竟如获至宝。
蓑衣并非渔人、樵子、耕夫们的专利,它还可以入诗、入画,深受文人士大夫们的喜爱。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抒发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表明自己归隐江湖的心迹。清初桐城人吴鳌,这位布衣草履,靠在乡间剃头为生的诗人,对蓑衣更是爱不释手。他在一首诗中吟到:“篓内无鱼少酒钱,酒家门口系鱼船。徘徊欲把蓑衣当,又恐明朝是雨天。”
不论是一生失意的文人,还是厌倦了仕途的政客,无不把蓑衣做为一种平民化、野趣化的象征,来寄托自己那份洒脱不羁的心境。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很能代表那些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怀吗?汉代的严光,不愿接受老同学光武帝刘秀的邀请去朝中做官,跑到家乡的富春江上垂钓归隐,却因为没有穿蓑衣而披了一件羊裘,以至被人们疑为“作秀”而不断受到责难:“一着羊裘便有心,惹得后人说到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蓑衣,俨然成了朝、野之间一道界限分明的分水岭。还有一位以耕读为生的文人,在自家的房们上贴了这样一幅对联:“一二亩瘦田,雨笠烟蓑朝起早;两三间破屋,青灯黄卷夜眠迟。”真是儒雅自得到了极致。
曾为我们的祖先遮风挡雨几千年的蓑衣,如今在我们的周围已几近绝迹。那些五颜六色的现代雨具和鲜艳夺目的夏令时装,正像田野里的庄稼一样,装点着我们这片美丽的家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