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元旦,一位朋友送我的贺年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一切来自自然,一切皈依自然。
人,自然的见证者;
人,自然的改造者;
人,自然的捍卫者。
愿真正的人开创亘古乾坤。”
人确实是来自自然,而最终又皈依自然的。人只不过是自然生态中的一个元素而已,本应遵循自然的法则,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悟彻人生的真谛,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遗憾的是,人总是以自然的主人自居,妄图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然而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的改造,实际上都是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人类每一次大兴土木的建设,都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破坏了自然,也就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疏离了自然,也就疏离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也许我难以抑制笔调的沉重,到我写本文时,仙人洞自然保护区早已建设成了自称“东北小桂林”的冰峪旅游度假村。当地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开发旅游资源,修建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建设了现代别墅,还粉刷了仙人洞庙,请来一位和尚。庙门口和各个景点小商小贩星罗棋布,餐饮娱乐场所一应俱全,昔日宁静清幽的深山古寺已成了人声鼎沸的休闲度假村。那位纯朴而又脱俗的卖桃姑娘一定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斤斤计较、利欲薰心的世俗商贩。桃源胜境已无处追寻了。
当开发旅游资源的大潮风起云涌之时,恐怕谁也无法阻止这种盲目和狂热。不能否认,这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确实会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增加收入,但发展经济却要以破坏自然生态、破坏人类的精神家园为代价,那自然是得不偿失的。现在去仙人洞,肯定不会象我们去时那样艰辛,在每个景点都有服务人员,物质生活几乎和都市一样丰富多彩,然而却再也不会找到世外桃源的感觉了。
当人们把都市的宴席延伸到山林中的时候,山林还能给人淡泊的心境吗?当歌厅舞会的嘈杂淹没了鸟雀的啁啾的时候,山林还会有清幽吗?当豪华轿车的尾气弥漫山间的时候,人与自然还能水乳交融吗?
凡是人迹罕至之处,总有绝美的风景。而相对原始的自然生态,更容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些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品格的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精神境界,又往往都是和环境的清幽、物质的匮乏、肢体的辛劳联系在一起的,总是排斥喧嚣、奢华和安逸。
试想,如果让释迦牟尼到咖啡屋中去证悟佛法,恐怕永远也达不到菩提树下的境界;如果让玄奘坐着飞机去取经,取回来的可能只是一些读得懂却永远悟不透的书册,肯定翻译不出传世的真经。不要忽视那菩提树下的沉思,也不要厌倦那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一颗孤寂的心灵可能更容易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而只有皈依自然的人才会有大智慧登彼岸(般若波罗蜜多)的悟性和灵感。
其实人们对旅游的热衷,也正是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渴望吃到没有防腐剂的蔬菜水果;渴望喝到没有漂白粉的深井水;渴望没有人工色素和添加剂的食品;渴望没有农药化肥残留的米面;渴望没有幅射的建筑材料;渴望没有噪声污染的居住环境;当然更渴望找到心灵的皈依。
生活在都市水泥建筑中的人们早已产生了莫名的厌倦,但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人类已很难再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难道这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局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三国时曹操的诗句,如今,面对大气的污染、环境的噪声以及因生态恶化引起的沙尘天气,那可怜的乌鹊已经确实无所皈依,然而无所皈依的又岂只是乌鹊,那些觉醒的人们心头萦绕的也正是无法回归自然的困惑和疑虑。
“一切来自自然,一切皈依自然。
人,自然的见证者;
人,自然的改造者;
人,自然的捍卫者。
愿真正的人开创亘古乾坤。”
人确实是来自自然,而最终又皈依自然的。人只不过是自然生态中的一个元素而已,本应遵循自然的法则,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悟彻人生的真谛,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遗憾的是,人总是以自然的主人自居,妄图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然而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的改造,实际上都是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人类每一次大兴土木的建设,都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破坏了自然,也就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疏离了自然,也就疏离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也许我难以抑制笔调的沉重,到我写本文时,仙人洞自然保护区早已建设成了自称“东北小桂林”的冰峪旅游度假村。当地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开发旅游资源,修建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建设了现代别墅,还粉刷了仙人洞庙,请来一位和尚。庙门口和各个景点小商小贩星罗棋布,餐饮娱乐场所一应俱全,昔日宁静清幽的深山古寺已成了人声鼎沸的休闲度假村。那位纯朴而又脱俗的卖桃姑娘一定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斤斤计较、利欲薰心的世俗商贩。桃源胜境已无处追寻了。
当开发旅游资源的大潮风起云涌之时,恐怕谁也无法阻止这种盲目和狂热。不能否认,这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确实会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增加收入,但发展经济却要以破坏自然生态、破坏人类的精神家园为代价,那自然是得不偿失的。现在去仙人洞,肯定不会象我们去时那样艰辛,在每个景点都有服务人员,物质生活几乎和都市一样丰富多彩,然而却再也不会找到世外桃源的感觉了。
当人们把都市的宴席延伸到山林中的时候,山林还能给人淡泊的心境吗?当歌厅舞会的嘈杂淹没了鸟雀的啁啾的时候,山林还会有清幽吗?当豪华轿车的尾气弥漫山间的时候,人与自然还能水乳交融吗?
凡是人迹罕至之处,总有绝美的风景。而相对原始的自然生态,更容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些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品格的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精神境界,又往往都是和环境的清幽、物质的匮乏、肢体的辛劳联系在一起的,总是排斥喧嚣、奢华和安逸。
试想,如果让释迦牟尼到咖啡屋中去证悟佛法,恐怕永远也达不到菩提树下的境界;如果让玄奘坐着飞机去取经,取回来的可能只是一些读得懂却永远悟不透的书册,肯定翻译不出传世的真经。不要忽视那菩提树下的沉思,也不要厌倦那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一颗孤寂的心灵可能更容易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而只有皈依自然的人才会有大智慧登彼岸(般若波罗蜜多)的悟性和灵感。
其实人们对旅游的热衷,也正是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渴望吃到没有防腐剂的蔬菜水果;渴望喝到没有漂白粉的深井水;渴望没有人工色素和添加剂的食品;渴望没有农药化肥残留的米面;渴望没有幅射的建筑材料;渴望没有噪声污染的居住环境;当然更渴望找到心灵的皈依。
生活在都市水泥建筑中的人们早已产生了莫名的厌倦,但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人类已很难再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难道这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局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三国时曹操的诗句,如今,面对大气的污染、环境的噪声以及因生态恶化引起的沙尘天气,那可怜的乌鹊已经确实无所皈依,然而无所皈依的又岂只是乌鹊,那些觉醒的人们心头萦绕的也正是无法回归自然的困惑和疑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