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第二年,不用父母说,我就要求母亲买了书包,高高兴兴得跟着叔叔去了学校。叔叔读初中,我要求与叔叔坐一个班,结果当然不被允许,被同村的一个与我同岁的人叫到他在的教室。现在想想,真觉得很好笑,可也觉得似乎冥冥之中,我就应该在这一年入学读书似的。不是吗?前后不一样的时间,自然碰到的是不一样的老师与同学,特别是那样一个特殊的岁月,早一年读书,自己的命运就将判若霄壤。
读书的情景已经大多忘记了。我到现在都觉得自己读书读得有点稀里糊涂。可是小学与初中我的学习的确是有如神助一样的,总是名列前茅。遇到的几个老师是一个原因,母亲的基因应该也是一个原因,我母亲也读完了小学,外婆家的读书气氛也是一个原因。我的两个舅舅一个考上了江西林大,一个则考了弋阳共大。母亲曾经对我说过,外婆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把书读完的。而两个舅舅也都跳出农门参加了工作。母亲对我的唯一要求就是读书,把书读好了,可以不干体力活。这对我当然是个诱惑与鼓励。不知不觉间,我渐渐的喜欢上了读书,而每年的学习成绩的优异,又给我了激励与兴趣。看到孔子的话:"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又怎么能学不好呢?母亲对弟弟妹妹夸我读书用功,说我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到很晚时,其实那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已经很喜欢读书了。
我读书的自觉是我的儿子远远不如的。最快乐的时候是每个学期领到课本的时候。课本散发的墨香,在我有限的嗅觉感知中是最美好的气味。那些陌生的文字与数字对我有奇怪的感召力。老师教我们学会了查字典,这对我的一生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往往是老师还没教,我就已经会写会读。这也是我深得老师喜欢的原因之一吧。那时我们经常用的书写工具自然是铅笔,我到现在都很喜欢铅笔散发的特殊香味,每次一闻到铅笔的气味,就分外亲切与温馨。书的墨香与笔的清香,一有机会,就都会馥郁我的心,勾起一种甜美的回忆。
我小时候读到的课外书几乎是没有的,偶然从房前住的一家从外地搬来的老师家借到一本<少年文艺>,如获至宝一样的,很快读完,现在还记得书里的一个情景,就是小主人公喜欢捧着碗在星光下吃饭。以致于后来我吃饭也不再在饭桌上吃饭。很是让母亲唠叨个不停。直到在读初二时,语文老师买了很多书供大家看,可是因为毕业年级要对付中考,也就只热闹了一会,便于课外读物中断了缘份。当然,我还有次机会是可以读到课本以外的书的,就是叔叔当兵去了以后,留了一些书在家里,而我睡的地方与叔叔的卧房只一墙之隔,中间的门是用门板隔着的,很容易的就可以进入他的房间。一次实在忍不住诱惑,就从中移开门板,正待翻找书本的时候,奶奶却鬼使神差的进得房来,我象个贼似的被吓得逃之夭夭,所幸奶奶从来没有挑破我这件事,却正因为这样,我从此以后更安份守己,不敢越雷池一步。奶奶去世以后,我总想问叔叔这件事,奶奶告诉过他没有,但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读得多的课外读物还是报纸,没什么印象,只记得常常是在天黑了还在看,就这样把眼睛看成了近视。
读高中以后,有了些零花钱,当然那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自己为了买到一本书,便在吃菜上大做文章,不仅没去问津那些象红烧肉一样的荤菜,而且打五分钱的大白菜,也是分做两餐吃。省下的钱就用来买书,我买的第一本书是<陈毅在赣南>,所以后来读党史时,对陈毅最感亲切。他的<梅岭三章>在教书的时候,也能如数家珍的提供背景。再就是买了本长篇<攻克汴京>,成为我暑假的快乐之一。虽然书并不有名,也许也文学价值不大,但是被人借走以后没有归还,还是很为通惜,仿佛摘走了我某段时期的生活与心情。后来还买了巴金的<春><秋>,看得投入时,竟真的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有一天看到父亲睡了一觉醒来催着才恋恋不舍的放下。
参加工作以后,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汗牛充栋,可是读的书却很有限,工作繁忙,家务繁重,应酬繁多,天太热了不好读,天太冷了不能读,天不冷不热时也不会读,因为又有其他的娱乐与活动。
静静的读书,成为一种美好的向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