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有些姓氏的成因是出于“急就”现象,当时对她的读音和含义并没有细加考量,以至于后来才发现,少数姓氏的读音或含义,存在一些不雅或不吉祥的情况。如鍮姓、坑姓、哀姓、轱(kū)姓、马矢复姓等。也有一些姓氏原来的含义是吉祥的,由于词义的嬗变或词性的转化,出现不雅、不吉祥或凶象。如扔姓、陵姓、尸姓、妾姓、宰姓、宰父复姓、独孤复姓等。还有的姓氏完全是方言改变了他的姓字和含义。
因此,在历史上,有些姓氏就像夜晚天空中的流星,划过一道或长或短的弧线,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姓氏出现变迁现象。
姓氏的变迁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作简要归纳。
一、民族迁徙时容易出现改姓现象。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民族迁徙是经常发生的。天灾人祸,都可能造成民族迁徙,如蝗虫、干旱、洪水,地震等,又如战争,内乱,瘟疫等。这种迁徙有时是局部的,有时是整体的。在民族迁徙中,走失走散的情况时有发生,既丢了家园,又丢了姓氏的也有可能。比如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走到一个陌生地方,人家问起他的姓字,而他只知道姓字音而不知道写法,那就只能任凭别人写了,写对了还好,写不对就可能永远错下去。
二、避乱、逃难、避仇等情况容易出现改姓现象。
这种情况是自己故意改姓。比如传说中颛顼帝和共工氏作战,共工氏战败,后代人为了避难,将“共”上加“龙”为龚,改为龚氏。又如翠姓,本是“萃”姓,因逃避仇隙迁徙改“翠”姓。如要姓因避仇改“腰”姓。五姓本为伍姓,为躲避冤仇,去掉人旁。林姓,相传为殷末比干的后人,子姓。因避难于长林山,以山名为姓氏。此类情况在历史上很多,只是有些改姓情况鲜为人知罢了。
因避仇改姓影响最大的当是虞姓改吴姓。虞姓其中一支在秦末聚居在今江苏北部。虞家在历史上出一位美女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楚汉战争,项羽失败自杀后,虞姓怕受株连,纷纷去掉虎字头改吴姓。从古至今,在沂、沭两河之北,有一条很长的河流叫虞沟,沿沟居住的多吴姓,而无一家虞姓。改革开放后,虞沟下游的一个小镇上,塑有一尊虞姬像,以纪念这位不幸美人的出生地。由此可见,历史给虞姓带来的命运多么残酷。
三、避讳帝王的名号,容易出现改姓现象。
在封建时代,帝王的名字别人是不可以作姓氏的。尽管你的祖姓比帝王的名字早用了一千年,现在他是天子,你就要避讳。特别是在官场上的人,都要速速改姓,没有商讨的机会和时间,所以同一个姓往往被改成几个姓。如句(gòu)姓,因宋高祖名赵构,当时蜀中句姓在外做官的人,为避其讳,纷纷改姓。有的改其音,如句(gōu)涛,改平声姓;有的加金旁,如钩光祖;有的加丝旁,如絇(今读音qú)纺;有的加草头,如苟(gǒu)谌,字变音调也变。
又如庆姓,本是古代主管礼仪行贺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礼仪公司总经理,以官名为姓氏。东汉有庆氏为了避安帝父亲的讳,改为贺氏。侍中庆纯改贺纯,因庆与贺词义相同。
甚至为了避讳,人虽死了几百年还被后代人改姓。比如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卿,汉史学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荀卿为孙卿。
四、异地方言的影响容易出现个别改姓现象。
何姓,始祖是周成王弟弟唐叔虞的后裔孙子,韩国王名安,后来韩国被秦国消灭,子孙流落分散,本为韩姓。但有散居在江淮之间的,方言把“韩”念成“何”,因此历史上有了何氏。角(jué)姓,角本是多音字,而在方言中读音更多,除了读jiǎo(绞)、jué(绝)外,仅在今江苏苏北还有几个方言读音,如读juē(决)、jiā(家)、gā(嘎),gé(格)等。
江姓,苏南有方言读gāng(刚),特别是广东话,普遍读gāng(刚)。现在的冮姓很可能就是“江”的音变而另起的新姓。
这些改姓不是整体的,只是个别现象。当然,也有方言只是读错姓字音,并无改姓字现象。如黄姓,到某方言地读wáng(王)姓,又到某方言地被读fáng(房)姓。但姓字都不会改。
五、姓字含义改变,变窄、变凶,容易出现改姓现象。
哀姓。鲁哀公的后代以哀为姓氏。哀本是爱怜之意,后渐转悲哀之意,不好再用作姓氏。改“爱”或“艾”姓可能是其最佳选择。
假姓。古代国名有假国,以国名为姓氏。原来假还有借的含义,后来直接与“伪”意相同,无法再作姓氏。
扔姓。扔本指因袭、继承,是褒义词。后来词义变窄,是丢掉、抛弃的意思,无法再作姓氏。
尸姓。尸有主持、陈列的意思,也指神像,古代地名有尸乡。古人名有尸佼,其著作有《尸子》。因尸字后来专指尸体,无法再作姓氏。
陵姓。陵本指土山,地名。后来专指帝王的坟墓。无法再作姓氏。
妾姓。显然,这个字在作姓氏时不会专指小妻。妾的本义是女奴隶。
宰姓。本为古代帝王手下的第一等官职。周朝有关宰的官职有大宰、小宰、宰夫、内宰、里宰。春秋卿大夫的家臣之长也称宰。宰的词义后来逐渐变窄,多指屠宰。无法再作姓氏。或许改“载”姓,或许改“相”姓等。春秋时孔子学生有宰予,字子我,取义可能是“主宰自我”,很有积极意义,但在齐国做官犯事,事败后被灭族,“主宰自我”成了另一种含义。
东宫,复姓。本是齐大夫东宫得臣的后代。后来“东宫”一词专指皇帝的正室,皇后。不好再作姓氏。
鬼姓。《前汉。郊祀志》记载,黄帝得宝鼎冕侯,问于大臣鬼臾区。显然,“鬼”字的古今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六、复姓、多字姓有逐渐简化为单字姓的现象。
拓拔复姓,古代鲜卑族姓氏。鲜卑族传说他们也是黄帝的后代,祖先受封于北土。这一说法不可能没有一点根据。从他们懂得黄帝是以土德王(wàng)天下的理论来看,这和中原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古人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释帝王的兴替,甚至解释父子关系。黄帝属土,土生金,因此解释黄帝的儿子属金德,称黄帝之子少昊为金天氏。古代鲜卑语称土为“拓”,称后为“拔”,因此,拓拔这个复姓就是指黄帝的后代。后来拓拔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以《周易》中“元亨利贞”的“元”为万善之始,遂改姓元氏,即拓拔宏改为元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次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在融合之前,也会有民族分化的现象。
闻人复姓。这个复姓很早就改单姓“闻”了。同类别复姓改单姓的还有,如羊人改羊姓,牛人改牛姓,左人改左姓,王人改王姓等。
另外,还有欧阳改区姓,商瞿改商姓,涂钦改涂姓或钦姓,有琴改有姓或琴姓,可频复姓或可足浑三字姓改可姓等情况。
七、也有个别单字姓转化为复姓的现象。
如葛姓改诸葛复姓。葛姓,是夏商诸侯国葛伯的后代,旧居琅琊一个叫诸的地方,后迁徙到阳都。阳都先已有葛姓,当时人们为了区别,就称他们为“诸葛”。意思是琅琊诸地迁来的葛姓。
芈单字姓,改成王复姓。楚成王的后代,祖先本为芈姓,后代改用父王字号为姓氏。
田姓,汉朝曾被改以门户次第为姓氏的复姓,如“第五”。汉武帝迁徙战国时齐国田姓诸家居住在诸陵,以门秩次第,田广之孙田登为第二氏;田广弟弟田英为第八门,以第八为姓氏。
姜姓改公牛复姓。公牛复姓,据说是齐公子牛的后代。齐国本是姜姓。
从以上几种情况看,单姓改复姓都不是普遍现象。
八、原本有姓氏,因封国、封地、封侯、赐姓等情况的改姓现象。
毛姓,本为姬姓。周武王弟毛公的后代,封国名毛。鲁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后代以鲁为姓氏。管姓,也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叔鲜封于管,以封地为氏。国姓,本为姜姓。周灭商后,封太公姜尚的后代为齐国,子孙以国为姓氏。韩姓,系出姬姓。周成王弟弟唐叔虞后代封于韩,以韩为姓氏。霍姓,系出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始建霍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蒋姓,系出姬姓。周公子伯龄封于蒋,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贺悦,复姓。北周太尉李弼,赐姓贺悦氏。江姓,系出嬴姓,伯益的后代,以封爵为姓氏。蔺姓,春秋时韩厥的玄孙名康,食采于蔺,以封地名为姓氏。又有寮姓被赐姓牛,如隋朝的牛弘,本姓寮,魏时被赐姓牛。阿(ā)跌,复姓。唐开元年间,其祖先归顺唐朝,后代人有阿跌光进、光颜,都居住在太原。后来光进因军功封振武节度使,被赐姓李。
失而复得的冀姓,原本是郤(xì)姓。春秋时晋国人郤缺,本是晋献公大臣芮的儿子。芮的食采地是冀。献公死后,秦、齐两国立夷吾为晋惠公。惠公死后,公子重耳立,为晋文公。芮因为和晋文公不是一个派系,逃跑到秦国,为秦国人所杀。后来晋文公的大臣臼季因出使路过冀地,见芮的儿子郤缺在田间耕种,他妻子来送饭,相敬如宾。臼季认为是贤人,保举给文公,文公任他为下军大夫,恢复他承袭冀的俸禄地,遂改名冀缺。
九、因崇拜、纪念先人,以其名、字、号等改姓现象。
皇父(fǔ),复姓,以名字为姓氏。本为子姓。春秋宋戴公的儿子充石,字皇父,子孙以王父名字为姓氏。到秦代,皇父氏改为“皇甫”。
康姓,卫国康叔的后代,以先人谥号为姓。周武王的少弟名封,最初封在康,故称康叔。后来又成为卫国的始祖。本是姬姓。
牛姓,本为子姓。春秋宋国微子的后代,司寇官牛父的子孙,以王父的名字为姓氏。
十、因姓字丢失,而改他字为姓氏的现象。
幵姓,读qiān。义同“牵”。姓字已丢失,可能改他姓。盚,姓,读qiú。姓字丢失,已改他姓。。葴姓,读zhēn。传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十二姓,有葴姓。今无此姓,可能转为“真”姓。毌丘,复姓。汉有毌丘长。毌丘,本是古地名,在今山东曹县南。此姓可能转为“贯”或“母”姓。
姓字丢失也是一种文化消失。因为有些姓字丢失,我们无法再了解那些姓字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现代汉语中一些专门姓字最容易丢失,或因姓氏人群少,或因不常见、不常用,或因没有名人、名胜、名典等支撑、造型,很容易被遗忘。这些姓氏如仉姓、妫姓、轷姓、遆姓、佫姓、禚姓、昝姓、迮姓、笮姓等。
十一、因姓字字音容易出现误解而改姓。
鍮(tōu)姓。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认识鍮字,也不知道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在汉语中,鍮字音很少,人们最熟悉的是“偷”字。古代“偷”兼含有姑且、偷闲、偷空等意思,而现代汉语的“偷”,除了用到“苟且偷生”外,“偷”纯粹和“盗”的意思相同。就是“偷空”这个词也常被说成“抽空”。鍮姓无法使用下去,改音调是最好的办法。改阳平,有三个字“头”和“投”或“骰”,这个音调不好作姓氏。改去声,同音字只有“透”,这个音调也不好作姓氏。改上声,没有同音姓字,也要把字改为专用姓字,于是选择“钭”。这个字本读dǒu(斗),是古代酌酒器具。这里借字不借音,改音为tǒu,成为专有姓字。
轱(kū)姓。这个姓字一呼出,人们马上会想到“哭”字。古代的“哭”是用“泣”表示的,因此轱(kū)姓暂可使用。后来“哭”逐渐取代“泣”,或和“泣”组成合成词“哭泣”。轱(kū)姓很难使用,因为“轱”本来就是多音字(也读gū,孤),所以只改读音还不行,只有把姓字也改掉。改“轷”字是最好的选择,并音hū(呼)。这样改也保留了祖先造车的信息。
马矢复姓。这是一个多重含义的姓氏,因“矢”的意思偏转,容易被人理解为“马粪”。若是平常百姓,街坊邻里叫习惯了也许无所谓,但做官入仕就显得不雅,甚至有损皇家的面子。汉代大司徒马宫,本姓马矢,因为做官,就改了马姓。
十二、同音,但姓字不同的姓氏容易出现改姓现象。
贲(bēn)姓和奔姓。贲,古姓读fén的情况下不容易和奔姓混淆,后来音转为(bēn),而贲和奔古字义有时又相通,奔姓很容易被改为贲姓。
筦姓,读guǎn。《前汉。颜安乐传》记载有筦路。《艺文志》中把《管子》写作《筦子》。筦意同“管”,或由管姓化出。
禾姓很容易被改和姓。也可能禾姓本来就源自和姓。
宏姓与闳姓。宏姓由官名“宏父”得来,闳姓则是以国名为姓氏。宏的本义是巨大,广博。宏,又与“闳”字相通。容易写混互改。
还姓与环姓。环姓,以官名为姓氏。还,古字通“环”。容易出现错写而改姓。
静姓,可能直接由靖姓改来。
祢姓和弥姓。都读mí,不但音同,字型也相近。
祁姓和祈姓。读音相同,字型结构相同,意思也相同,容易混写改姓。
壬姓更容易被改仁或任姓。扔姓也最容易被改仍姓。“氏”姓已经被改为“是”姓。
古孙,复姓。出自姬姓,王孙贾(ɡǔ)的后代,本应为“贾孙”,随音改为古孙氏。
邢姓,本出自姬姓。周公第四子受封于邢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可能个别情况被错写作“刑”姓。
另外,同音,但不同姓字居住在一起,其中某姓氏可能会出现改音不改字现象。如苏北有地名时集,当地的先辈人呼之为时(chí迟)集,因为有石姓同居,时姓可能改音以区别。
十三、多音字姓氏容易被误读而改姓。
奇姓,读jī。相传为春秋鲁国伯奇(jī)的后代。这个姓氏很容易被改为奇(qí)姓。会姓,读kuài。因会稽地名得姓。但这个姓氏很容易被改为郐(kuài)姓或“惠”姓。逢姓,读pánɡ。本同“逄”姓。今又有逢(féng)姓,可能是多音字转化的原因。且姓,读qiě,古姓读jū。春秋时吴国有且(jū)姚。《康熙字典》中注释说明:宋代有且(qiě)谨修,明朝有且(qiě)简。并指出读jū是错的。由此可知,且姓至晚在宋代就改音了。召姓,读shào。出自姬姓。最容易被读作召(zhào)姓。相(xiāng或xiàng)姓至多音被读错,而姓字一般不会被写错。乐(yuè或lè)姓虽然不会被写错,但读音常常出错。历史记载古代没有乐(lè)姓。
十四、因厌恶、遗憾、仇恨等原因,改别人的姓。
莽姓,本为马姓。汉武帝后元元年,侍中仆射马何罗和他的弟弟马重合、马侯通谋反,后来都被诛杀。事隔一百多年,后汉明帝马皇后,因耻与他们同姓,就改他们的姓为莽。
胡姓。黄瓜本叫胡瓜,据说隋炀帝最讨厌人家说“胡”字,把胡瓜改名黄瓜。不知道那时候胡氏家族怎么过日子,胡姓做官的可能就更不容易了。虽然历史上没有胡姓改黄姓,或胡姓改他姓的记载,但也不排除有胡姓改姓的可能。
十五、异体字,或因方言不同,有时是两个姓,有时是一个姓。
穆姓,既有秦穆公的后代,又有宋穆公的后代。古方言“穆”又读miào(妙),而古时穆字多写作“缪”。为了区别祖先不同,宋穆公后代为穆姓;秦穆公后代为缪(miào)姓。
郄姓,读qiè。古姓读xì,异体字同郤(xì)。本为同姓,后来郄姓音转或方言所致,成为两个姓。
十六、某些姓字含义的变迁或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姓氏的生存也相应受到影响。
右姓。本是个很好的姓氏,也是古官名。在古代汉语中,右有帮助的意思,又有尊位、强大等褒义。但在现代史上的“反右”等政治运动中,如果还有使用右姓,将受到很大威胁。困于资料所限,无法考证右姓消失的时代,消失的原因也不清楚。
黄,本是尊贵的颜色。但历史发展到“黄色”含有贬义的时代,更应该考虑到保护黄姓。“扫黄打黑”的口号无疑是正确的,但宜慎用,尽管黄姓与黄色毫无关系。
在姓氏变迁过程中,有的是依据旧姓字读音取新姓字,有的是改音不改字,有的是既改音也改字。改姓的结果,往往把祖先的生存生活信息、把祖先对历史的贡献信息改得看不见了。比如把麴姓改为曲姓,麴姓祖先造酒的功德就不能显示出来。因为麴的本义是酿酒发酵的菌种。
姓氏的发展和变迁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发展和变迁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其实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变迁,在变迁过程中也有发展。变迁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适应历史,适应环境,获得生存。当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长寿”姓氏。他们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生命之树依然长青。尽管汉语词义古今有许多变化,但都没有动摇他们的历史地位。
所谓长寿姓氏,一般取义都比较吉祥,在姓字含义上没有太多的歧义,尤其是一个姓字没有极好极坏含义的混合,否则就很难使用。
比如夷姓,古有今无。夷,古代词义有十三种:⑴平坦、平易;⑵愉快;⑶削平;⑷封闭;⑸陈列;⑹傲慢;⑺同辈;⑻锄类;⑼经常;⑽创伤;⑾古代对异族的贬称;⑿助词;⒀国名。现代汉语的含义有五种:⑴平坦,平安,化险为夷;⑵破坏建筑物,夷为平地;⑶消灭掉,杀掉;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⑸泛指外国的。古今汉语比较,夷都有吉祥含义:平易、平安、愉快;又都有不吉祥含义:削平、破坏、消灭。由于夷姓字含义吉凶混合,姓氏很难使用长久,所以此姓在历史上宛如一颗流星,很快就消失了。
现代使用的姓氏中也有少数如夷姓的情况,但因为经常使用,使人印象加深,辨别力提高,不会出现太大的歧义,仍然有生存空间,有发展前途。如“赖”姓,虽然人们不一定都知道古代有赖国,不知道赖的原始含义,但她本身有依赖的中性含义,又有“赖以生存”的吉祥含义。
总而言之,一个姓氏能延续使用几千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她经过了无数次的洗礼和锤炼,值得庆贺,值得崇敬和珍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