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骑在纸背上的灵魂——一个真实的三毛

时间:2009/9/18 作者: 文声文语 热度: 103218
  ——一个真实的三毛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始终不明白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用低柔的声音绝望而坚韧地唱着,流浪远方,流浪远方。这个流浪在外的女子究竟是谁,不知道故乡何处,只懂得浪迹天涯。于是,寻着歌声,探着足迹,跟随一片黄沙砾石翻卷到一个人的年代,降临在她的梦境,真实地感受着一个真实的女人------不平凡的一生。
  
  三毛,原名陈平,生于1943年的重庆,长于台湾。自幼阅读大量文学名著,初二休学,由父母悉心教导,苦心栽培。其后在文化大学旁听,于1967年开始了异国留学、工作,流浪的曲折人生。让人敬佩之余也让人唏嘘感叹。一生的点点滴滴,浓情厚意在撒哈拉的沙漠里开启,诉诸于滴血的笔端,铺展开来,给读者,给世人诉说一个真实,流浪的三毛。
  
  一
  
  三毛说,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一个逆子,她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情怀。因此,她从小不在孝顺的原则下做父母请求她去做的事。然而一个在当年被父母亲友看做是问题孩子的二毛,为什么在十年之后,成了一个对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女人?在三毛自己的解释里,总逃不开这两个很平常的字——时间。
  
  在三毛的十七岁到二十二岁的那段时间里,三毛是一个悲苦,敏感、浪漫又闹脾气的孩子。这段时期她一贯的继承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女成长的心理,从“苍弱的早期”写作到“健康的中期”写作,这种朴素而快乐的过渡也算得上一种健康的成长了。《雨季不再来》这本书再现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生命的一个阶段,因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过分执着,拼命追求而不得答案,编织出一份独自咀嚼的哀伤。三毛毕竟会长大,那些青涩的柔弱文字,舔舐着一个做梦少女的情怀。细看这些文字,仿佛回望每一个青涩年代的懵懂心事,脆弱悲悯却隐隐显露一种成长中的坚韧和不屈。这个时期总在做与不做、想与不想、爱与不爱中纠结、沉浮。少年时的三毛如同“少年的维特”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历经风雨的三毛尚未涉尘世的纯挚情怀和异质美感,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淡淡痕迹。
  
  十四岁开始练习写作,十七岁正式投稿,早期作品中的晦涩与中期作品的开朗,截然两种鲜明对比。发表于1962年的《惑》,描写自己病中迷失在《珍妮的画像》里的幻觉。幻觉里,她矛盾不安,感到“失落的狂乱”,“被消失的痛苦”。大病初愈后,心血来潮,提着画具出外写生,任凭母亲苦心劝阻。这种情绪的表达,无疑是激烈纵情的。失学、病痛下的煎迫,亲情的关爱也成为心理上的负担。这篇成长期的作品,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和身体积累的伤痛,虽然缺乏委婉申述的含蓄,充满了忧郁悲伤的色彩,却让人由衷心疼这个敏感、早熟的女孩。
  
  同样的真情流露,敢言不讳的《月河》,描写一个叫林珊的女孩对感情的执著与憧憬,仅与男孩一面之缘,便把埋藏在心底已久的感觉全部投注真爱。虽仍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多愁善感,文中“我不要孤独,我不要做聪明人,我要爱,我要爱……,即使爱把我毁了”,坦然留露一个年轻人敢爱敢恨的率真、热情,可能也只有在这个时期最有资格荒诞无辜的说些狠话,极致的话语。
  
  随着年岁的增长,三毛的早期作品也逐渐有了一定的改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从中可以捕捉到一个在阴霾天空里独自下雨的女孩,渐渐喜欢上了明朗的夏日,以及那些无邪的笑容,逐渐摆脱了激烈、孤愤和若干虚幻的色彩,三毛的心趋于平衡、淡漠了,懂得了一种真实感人的力量更吸引人眼球,同时也让自己更乐观,惬意的面对人生。这篇文章以清新,欢快的笔触来描述一个炎夏的树林中,与朋友旧地重游。爬树、
  
  涉水、晒太阳、亲近自然,与追忆往逝的年华,欢快与感伤交织在一片明朗的夏日温情中。好似一朵雨后绽放的雏菊,叶瓣上滞留着黎明新亮的露珠,雨后初绽的欢欣美妙的肆意开放生长。
  
  二
  
  李延年在汉武帝面前唱了支令人心动的歌:北方有佳丽,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倾国与佳人难再得。三毛在异国留学时,可能连自己也想不到居然会有这样的倾城之恋发生在自己身上。而这段苦学时期灿然迸发的爱情电影,发生的那么短暂、那么灿烂、那么苦、那么甜、又那么不得而知。《倾城》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在西柏林苦读的学生因度假要到东柏林去申请许可。在办过境签证时,绝处逢生遇到一位东柏林的军官,一路帮助,方始有终。而这位军官,几乎是一见到她便倾倒,但情的流露极其含蓄、温柔、细致、深刻。全部故事就在那灵光一闪,“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任他是谁”,就是这样平铺直叙的手法,让人“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三笑倾我心”的威力,也让读者深信不疑。使人臣服了“爱可以包容一切”的信念,于是有了军官给他拍照,陪她排队,等车,催她回家,意料之外的眼神和举动却展现人性深处一层难以叙述深邃的情结。爱是什么,爱是绝处逢生的炽热,爱是一种无需解脱的契合,爱也是孤寂深处的骤然爆发的火山。总之,每个人有爱,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如约而至。
  
  整个故事前后流畅却也鲜明对比。作者一开始运用大量的白描勾勒自己为学业苦读,笔墨细致生动。如功课的压力,同学的交往,知心朋友的情分深浅的传达,一个弱女子,因并不熟悉周遭的环境,家中父母的辛劳,攻读海外女儿以及自己好强不认输的倔劲,无形中便让这个弱女子进入荒凉的精神世界。因“苦读”的诸多因素,而人毕竟是情感、情绪动物,一旦跳出这个圈子极致的追求一些目标必有反常的事情,于是最终有了逃课,休假,办签证偶遇倾城之恋。
  
  前半部的压抑与困窘变成后半部的奔放与爆发,作品只是用“反正是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话语作为情节发展和心理描写的基调。一种拼死的搏斗,拼死一掷,任何事任何人均置于脑后的爆发和不屑。终于有人注意了,“深井般的眼睛”让“我沉入漩涡”,再一句“不想活了”只是把这样“沉入漩涡”的感情移置绝望的痛楚。留下大幅空白,宕开一笔,愈在情节深处,愈留空白给读者品评琢磨,可见作者对人心思的揣摩拿捏的恰到好处,产生共鸣。
  
  在故事的结尾,以一位老太太的话语结束全文:“你看,那边再过去,红砖公寓再过去,就是围墙,东柏林,在墙的后面,你去过那个城吗?”至此,读者可以发现,老女人怎么会知道这个病女孩正是因东西柏林的一道墙而倾城倾心!这种因一道哭墙而悲伤,又因一道墙而邂逅倾城之人的悸动,又有何人不得而知呢?
  
  三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算是《撒哈拉的故事》了,由十二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而《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正式踏入沙漠生活的一个起点,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多年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字。自此,在这个别样的金黄色天地,“生命,在这荒僻落后而贫苦的沙漠中,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
  
  三毛真正入住沙漠的记忆应是《白手成家》,她却在一切安顿好之后着手写出了轻松乐观的《沙漠中的饭店》。正如三毛回台所希望的那样,她觉得自己是在游戏人生,把一切事情当做好玩的事。正是因为“游于艺”的人生态度,在这片黄沙翻腾的天地,她竟肆意玩闹,不亦乐乎,快乐的像个孩子。于是,抱着苦中作乐的玩闹心态,《沙漠中的饭店》是讲“吃”的;《结婚记》自己简陋而新奇的结婚;《悬壶济世》是作者“救死扶伤“;《娃娃新娘》是观看别人的婚礼;《荒山之夜》讲沙漠里寻“宝”遇险记;《沙漠观浴记》讲撒哈拉威人洗澡趣事;《素人渔夫》是两人捕鱼,卖鱼的经历;《爱的寻求》是见证一个痴情汉子的悲苦历程;《芳邻》讲的是作者怪异有趣的邻居;《四果》则描写作者误戴挂饰而中符咒的事情;《天梯》描述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沙漠中考取驾照的趣闻;《白手成家》则在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布置沙漠里温馨的家。
  
  “长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学到一个好处,任何一点点现实生活的上的享受,都附带的使心灵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升华。“三毛的这句话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得到充分验证,不过三毛却更懂得如何在枯燥中制造一连串的惊喜和浪漫。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游弋于沙漠的每一个角落,并非落拓张扬,只因一眼就对漫天黄沙无法自拔的着迷,便“不能理解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奇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读这本书时,可能没有人感受到沙漠的绝望无助,那些死亡,枯败,疾病,暴乱都在作者发现美,享受美的眼中渐渐淡忘,一个豁然开朗,与众不同的另类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片沙漠里,有人、有物、有故事、有残酷、有爱、有恨、有欢乐、有凄苦、它明明是一个有人生存的地方,却和百里之周,千里之外的世界迥然不同。仿佛一个现代的女子突然掉到一个异地,开启一段“爱丽丝”旅行记。然而女子却真真切切地在那里生活,做一个平凡的幸福人家。
  
  三毛在沙漠里“抖”出来的这些生活的枝节,令所有人眼前一亮。沙漠啊沙漠,拥有死亡标签的沙漠,居然被一个中国女子游走得缤纷华丽。任何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生活并不是周遭地域可以决定的,只要你想过美丽的生活,想拥有甜蜜似饯的人生,即使是在沙漠,也能开出一树繁花,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
  
  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在人间地狱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父亲为了让儿子度过这场劫难,自己导演了一场“抓坏人”的游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这对父子即使遭遇地狱的折麽依然坚定信念,人生是美丽的。
  
  如果说《美丽人生》当中的父子是苦难生活的不屈者,那么三毛就是多样生活的缔造者。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乐观积极的活着,始终喜爱并期许着生活,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三毛的足迹遍布世界,贫穷、富裕、疾病、战争、繁华、落迫……每一种生活她都经历过,而三毛最神往,最倾倒的地方却只有撒哈拉撒沙漠。
  
  在本书中除了三毛对贫瘠沙漠的热爱外,用一种平淡记叙的口吻讲述了行行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的生活状况。其中一些因世俗民情的不同而遭到不公平待遇(《娃娃新娘》);宗教间激烈斗争的苦果(《死果》)。三毛始终以淡然的心态为大众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激烈挣扎,鞭挞忿恨,她只是见证一个落后国家的荣辱。也许生活就是尽一切可能适应,不去批判周遭事物的种种不公,选择了就不顾一切的去热爱,接受,包括它丑陋的一面。三毛正是抱着这种心态,爱着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如此宽大博爱的胸怀,就像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带给世人震撼的清凉。她,的确算是一个奇女子。
  
  当我们体味三毛知足的个性,好冒险的精神,浪漫的情怀及对世界的感恩之情时,我们相信,即使远离滚滚红尘,三毛是一个传奇——一个永远的传奇。
  
  四
  
  “我欣赏的男性素质中,智慧应该占第一位。可是在另外几方面我的要求绝对严格:那就是道德和勇气”。三毛对欣赏的异性如是。的确,三毛所挚爱的荷西,也真算得上性格,阅历上的绝对智慧,处事做人也绝对算得上道德和勇气。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在大树下痴情的呼唤心爱的姑娘,一生短暂而炽热的爱恋便在十八岁树下缠绕打结,一系就是十三年。为着人生的的幸福,走过短暂的幸福。
  
  “爱,希望和幸福,是上天给人们的礼物,婚姻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之一。”三毛懂得了一个女人追求的幸福就是真实的生活,不卑不亢,不做作不忸怩的活着。这样一个女子说了那么多感动人心的话语,自己却说不过是真实的生活而已。
  
  《梦里花落知多少》对三毛来说又是一场劫难,丈夫荷西的死无疑是她感情的又一次崩溃,这本书中的三毛的心境,态度都与早期大不相同,说情叙事极其内敛,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三毛哀而不衰的笔调以及浸满真情的凋零的心,更多的透露出三毛对人生的再度坚定和执著。
  
  文章从“那一年的冬天”开始倒叙,“我们正要从丹娜丽芙岛搬家回到加那利岛自己的房子里去”,很平淡很自然,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背景,就在这一句话中交代清楚了。作者与丈夫静靠在海边,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钟敲了十二下,两个人便各自许了十二个愿望。“你许了什么愿”“不能说出来的,说了就不灵了”,许完愿必问的话语却冥冥中暗示着再多再虔诚的愿望偶尔也会被上帝遗忘。那十二个重复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就在“长久的”几个月内长眠地下,这份永不衰竭的爱情却终将敌不过生命的玩闹。纵然人们都说爱到天荒地老,当真正的天人永隔来临时,才发现爱如此苍白无力,人不能抓住的事物太多。三毛一遍遍问: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心酸那么痛苦,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从那一年的冬天开始,作者便与丈夫过着悠长而闲散的日子。回忆的日子总是溢满了内蓄的情感,作者一小件事一小件事的叙述,不刻意留露,不煽情痛苦,像是邻里拉家常,平铺直叙,不绕弯子。于是,她说到第一次被荷西骂重话,她多次提到她与荷西是极能互相包容的,两个人的性情极其适合。而这一次,作者却怎么也不能容忍了,拿着剪刀便绞头发,边剪边哭。而丈夫也气急败坏,摔门而去。两个人长久的默契和包容也敌不过周遭环境的考验,人毕竟有七情六欲,繁华杂芜。好与不好都会极致的表现。最后还是两个人都心软了,你帮我修头发,我叹着一口气,一句“要是一日我死了呢”,换来的是妻子反身抱住丈夫大哭起来,不肯放手。极平常的夫妻吵架终止于这一句话,这一长久的拥抱。无形间流露的话语,似乎感受到爱将渐渐消逝的脚步,一点点来临。作者日复一日清闲的日子里总透着挥之不去的深沉的纠结,全文并没有高潮,却一步步埋设伏笔,回忆的片段就是最好的情结。
  
  那个时期的三毛身体每况愈下,零星散布着“大概知道了那个生死的预告”,“总觉相聚的因缘不长了”,“一直预感的是自己”。接下来的清幽而快乐的日子总被这些念头笼罩,六年的相知相处,十三年的等待,作者说出了“我爱你”,生怕这一句话再羞赧于口就没机会了。作者总感时光飞逝,人生如梦,内心涌动出来的惆怅和叹息恨不能一夜之间全部倾泻,连同生活的基础——爱情都要全部倾泻。
  
  于是,她悄悄去公证处写下了遗嘱,周末去海边给荷西送点心,受到结婚六年的礼物,说些荷西认为的疯言疯语。事情像预言的一般一点点酝酿。作者的笔就在“那一年,我们没有过完秋天”处转折了。自此,三毛的人生再一次激荡漩涡,刚刚还演绎着平凡夫妻的点点温情,多么会珍惜,会热爱生活的女子,却偏偏要遭遇一场骤降的生离死别。之后长长的一大段里,深深的描绘自己对荷西的爱,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将它嵌进思念。她去给荷西扫墓,去帮他人代查捡骨。
  
  “没有泪,她只是在做一个妻子的事情——照顾丈夫”,寥寥一笔,所有的悲恸伤情化为照顾丈夫的动力,更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大美和凄美。这就是失去爱的状态,一种静穆的姿态。在一曲歌中结束全文,却完结不了无限的惆怅与哀思,只能打落在梦中,花落谁人知多少?
  
  五
  
  三毛浪迹天涯的传奇经历,带给人们羡慕与渴望,她与荷西生死不渝的爱情,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是摘自三毛自1973到1977年的书信以及三毛的私相簿。
  
  细读一封封真挚的家书,欣赏一帧帧美丽的照片,三毛知足的个性,好冒险的精神,浪漫的情怀及对家人的依恋和感恩之情清晰浮现。这些写在故事背后的书信,其实是比作品更接近真实的文学,这本家书选集,不仅许多文章的背景,写作的动机可以相互对照,对三毛的思想,情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书信,意到笔随,不需修饰,谈的只是家务琐事,个人私情,流露的都是真情真性。
  
  此间的三毛倾泻的情感更真切,叙述的事情也更可信。尤其体现的亲情更让人感动至深。心中恒有的“敬意”与“感激”,极为难得,“亲子之爱”,“孺慕之情”都不足以涵盖她对亲人的的爱。其中便有这样感人至深的句子:“我不知怎么告诉你们,我心里对你们的爱和感激。”“人在远方,没有一日忘父母,这是自然的现象,但我年事渐长,回想半生作孽,对不起父母之事太多,如真有鬼神,死后下地狱成分居多,只求下半生要好好照顾自己,就是对你们的报答了……”反复咏吟这些文字,由衷的感受到三毛自内心散发的感激与自责,关爱和怜惜。对亲人的情跃然纸上,情浓意满。这些家书字里行间透着远在一方的儿女对父母,对亲人的牵挂和爱恋。因为她珍惜人的情缘,所以朋友送她的东西当成宝贝,因为她对人包含敬意,所以读者给她的信,她都珍藏起来,常常也会爱屋及乌。
  
  从这些信里,我们也看到了三毛的幽默本性,她跟父亲写信说:“我是一无所长,只会吹牛。”她描述办妥居留证时的心情:“我乐得呆呆的,在街上跌了一跤,风又吹掉了我六千多块西币,又去追,全部追回来;订机票,说错了日期,付了机票钱,又忘了拿找钱,小姐又出来追我。我是天下第一号大糊涂虫,中国要再找另外一个也找不到了。”有时三毛的家书又优美得如散文,如在撒哈拉沙漠有一段海市蜃楼的描述:昨日与朋友们去沙漠中开车奔驰,又见海市蜃楼奇观,忽然危塔孤耸,忽而城郭连亘,劈空而来,忽而大风吹去,缥缈虚无,可谓天下奇观,“恐怖之极”。三毛的诸如感激之情,幽默天性,才华横溢在家书中融合的恰到好处,阅读三毛的信,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三毛的多才多艺,有情有爱以及对生死的达观泰然都让我们钦佩。三毛时时把欢乐传播给他人,她遇事冷静,善于化解危机的智慧和充满正义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女作风,在这些书信中表露无疑。不经过刻意雕琢的文字即是感情最高的爆发点,抒发最浓至深的情愫。正所谓“褪却红妆学淡妆”,好的文学作品定是平时的一笔一字锻炼出来的。从平凡琐事的记录见证一个传奇人物的平凡事迹,所冲刷出来的情感是无人能及的。三毛,的确让人惊叹,又让人感怀,一个知性女子的传奇一生,一个真实的三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