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来自我的判断,我的判断来自我的认识。而认识一个人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感谢曾平兄的抬爱,借他把即将付梓的纪实散文集《岭外春声》书稿让我“再把把关"的机会,我进入了他用精致生活搭建起来的精神殿堂。
曾平是一位极会生活的人,从他学绘画、学书法乃至学驾驶、学厨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都是在力求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进而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曾平的成长脉路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他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作为其创作目的的,而是以“艺术为生活服务”作创作原力。这就决定了他的创作品类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在农村时,刚刚高中毕业不久,他便被推荐为公社文艺宣传队的创作人员,那是因全县要会演,由此衍生了他要“跳出农门”的激情与冲动。这个冲动,虽然不是“革命”口号所喊的那么高尚,却折射出人性美,更具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而他爱好钢笔画起始,也不过是闲来拿一个小本子,从上衣口袋掏出钢笔,画一个村落的景致,或是一家农户的宅院,是因为他想以此来改善枯燥和寂寥的农村驻队生活。他的这些爱好,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丰富了他的精神,同时亦为社会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无论是他的关于农村题材的文字还是钢笔画,在那个缺乏先进科技影像记录手段的年代,他的作品就具有刻录历史的作用。凡是读过曾平纪实散文和早期绘画作品的人,一定能从中读出历史的痕迹,读出岁月的艰辛。粮票、工分、转干、亦工亦农、赤脚医生等等,他作品中的这些语汇,能让人们在这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记忆碎片中,找回当年的世间众生和甘苦百味。而他的钢笔画作品,亦有赖少其、刘仑时期石刻版画的存史作用,记录了中国当时的农村风貌和状况,在摄影还是“深宫闺女”的年代,这种记录就越加显得难得和珍贵。今天看来,其作品的意义,远远大于作品的本身。
曾平的所有爱好的总和,就形成了他人生的综合素养,他因爱好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亦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这种艺术气息,不仅浸染了他自己,也浸染了他的家庭。据报道,他的家庭曾被评为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而最近又被评为全国的“首届书香之家”。可见得,艺术的因子却能与生物因子一样遗传。于是,这种艺术生活的因子就这样在他们家庭传承。在曾平的书稿里,我看到过他们家庭的全家福,照片中氤氲着的和美、宁静、温馨之气,扑面而来。让人能感觉到那是极为相惜相爱、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这种氛围,正是社会所需要的能量。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成千上万的家庭和谐了、幸福了、美满了,社会岂有不和谐、不美满、不幸福之理?!习近平主席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许就是此法此理吧。
曾平从岗位上退居二线后,醉心于自己的各种爱好。有了整块时间和大量精力,精专细磨他的爱好技巧,因此他的艺术成就越发凸现出来,尤其是在钢笔画上,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灵感和才华。本期杂志遴选的作品,只是他的钢笔绘画中的一个代表,其技法功力和艺术价值,如果没有专攻一技的深研和专心一业的刻苦,是万万不可企及的。尽管钢笔画是一种轻便、简易、人人可为的画种,但是能画出意象、画出精神、画出高远与不同凡响却不易。当然,我们不可能谁都是凡·高,是莫奈,是达·芬奇。他们创造了艺术品的至尊价值,值得尤其是从事完全艺术创作人的尊重与追捧,而艺术的普及价值却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审美情趣的全面普及,其给人们生活的影响力,并不亚于那些世界顶级大家某一作品的作用。
“不要为艺术献身,而要让艺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此,我要感谢曾平,他的人生经历,再次印证了我常常宣扬的这句话所蕴含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这句话与我宣扬的另一句话“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喻理一样,人们接受的程度却不同。想想,人类所做的一切,万事归终不就是要使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和谐美满幸福吗?在此,祝贺曾平。祝贺他如此早地深谙了生活的真谛。在此,我向大家推荐,曾平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健康、积极、向上的一个样本。
2014年4月18日
原载《惠州全民素质论坛》2014年第2期(总第76期),入载《中国作家网》。
赞(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