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路同行——我与《普宁青少年》之恋

时间:2009/5/17 作者: 小舟 热度: 87432
  结识《普宁青少年》,是在初中时期。一份小报,一个大舞台,各路文人墨客同场竞技,各露一手绝活,不同本色的文章登堂亮相。有讴歌真善美,弘扬时代主旋律;有怒斥假恶丑,针砭时弊;有青春的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动人故事……只是在初中阶段,心无旁逸,一心只想往年级的成绩排行榜爬得更高,无暇顾及其他,未曾对这份小报动过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痴情”,更甭提与它“热恋”,“缠缠绵绵到天涯”了。而征服编辑之心从来未有过,于是登陆《普宁青少年》就成了一种奢谈,成了天方夜谭。现在想来,,那时真是中了“应试的流毒”太深了,,近乎走火入魔。
  
  经过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中考,我以过录取分数线近50分的成绩昂首挺胸的迈进普师大门后,依然为分数而动,为考试所左右。就在师一开始,虽仍勤于学业,但在云集各地“中考精英”的班级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从入学成绩的“探花”,到争取前五,到力争进入八强,到保住十六强,到不得不接受当时普师校园中极为流行的“60分万岁”,形势越来越不妙。有一次,汉语科的考试竟然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一,成了唯一一个被60分拒之门外的“弃儿”,成了该科最有可能被科任相中的补考人选,黑名单之列。得知成绩的那一刻,如遭五雷轰顶,顿觉暗无天日,万念俱灰。开始彷徨,开始迷惘。
  
  随着成绩的滑铁卢,分数的浮浮沉沉,心灵的笔也随之掀开了序幕。无处诉说,就将日记本作为“出气筒”,将所有的酸甜苦辣吐露出来。多少个夜晚,我为灵感的到来而痴痴等待。灯下案前奋笔而写,为抚平心灵的创伤,为青春的呐喊。在我手写我心的倾诉之中,心头的不悦也随之烟消云散。在一次自由创作之中,我以一篇对考试的真真切切的感受写成的散文诗《往事如歌》获得了语文老师的赞赏,并在评语中鼓励我向《普宁青少年》投稿。这无疑大大鼓舞了我的创作热情。虽然那篇文章并没有发表在报纸上,但这并没有动摇到我既定的决心。就在那时,从未对女孩子动心的我,却对《普宁青少年》动了凡心,爱上了它,希望有一天能够“进军”它的领土。
  
  其时,校园班刊、校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立足校刊,步步突破,直至理想的实现就成了我的囊中之计。在一次次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之后,一篇篇心声之作陆陆续续在班刊、校报上发表。站稳“基层”之后,1999年10月自觉羽翼渐满,于是就向《普宁青少年》投下“两注”,算是最初的“表白”。也不再理会一直以来同学苦口婆心的对我说的话——必须是经熟人推荐,才有望刊出。
  
  等待的日子是难熬而美好的。就在一个冬日的月夜,正当我以为此行又是全军覆没之际,又一期的《普宁青少年》发下,在这份寄托着太多梦想与希望的小报上,赫然出现了熟悉的文字《读秋》,一投即中!早已习惯了在编辑拒绝好几次后才能有所作为的我,备觉意外,喜悦洋溢在周身。
  
  不久之后,另一篇习作《路》也浮出水面。首次投下的两篇文章相继发表,这使我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接下来,在《普宁师范校报》、普宁电台、《普宁报》上陆续有文章面世,伴随着文学的牵引,三年中师一直边走边唱,不知不觉间也走到了毕业时分。
  
  走出了倾注太多热情的普师校园,依然壮志不移,初衷不改。执教两年多来,吃的苦头自是不少,文学上一直入不敷出,建树不多。但承蒙《普宁青少年》各位编辑的厚爱,几年来,“不才”已有拙作十几篇发表在该报上。在这方驿站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路跋涉,一路飞扬。也常常鼓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向《普宁青少年》投稿,“小子们”至今虽仍未有人能够发表,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是能够圆梦的,因为成功总是钟情于那些执着的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赶路人。一直以来也不想推荐学生的习作,我始终认为一经推荐,势必加速发表的进程,而历经辛酸之后的成功会更令人回味,还是让他们去单挑独干,独揽这份活儿吧。
  
  时值《普宁青少年》创刊十五周年之际,小报风华正茂,茁壮成长。我与它的“恋情”还在延续着。很想对各位莘莘学子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应该有梦想,大胆的设计未来,为梦想而活着,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无论成败得失,请坚信,付出总会有所回报的。
  
  本文是应《普宁青少年》十五周年庆典的稿约而作,发表于2003年5月份的《普宁青少年》上,而且我还被评为“优秀作者”。
  
  后记
  
  在后来的2004年下半年,初上安中的那个学期,一连三个月都有文章发诸报端,分别是《别了,梁园》、《雨后的天空最美》和《呼唤》。2006年四月发了《又是木棉花开时》一文至今,已有整整三年多没有向《普宁青少年》投稿了。好在学生延续了我的梦想,安中历程最后一年的八、九年级语文跨级任教,很累很辛苦,欣慰之处是2007年的期中考后,我把几篇学生的优秀考场习作寄往《普宁青少年》,其中就读八年级的学生陈翠乔的《家乡最美的风景》刊出了,成为我的弟子中问鼎《普宁青少年》的第一人,多年的心愿成为了现实。后来,在我离开安中后,又相继看到她的两篇文章发表了,不禁又颇感自豪。虽说我只是作了一点点小事情,助她一臂之力而已,但是我相信在她以后回忆起这段成长的经历,回忆起她的第一篇发表在《普宁青少年》的文章时,一定忘不了我的。前不久的安中之行,遇到了她,很是热情的打了招呼,可惜匆匆而过。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对我的感激。
  
  去年调往涂中任教后,我继续挖掘着学生的优秀习作,并不忘加以推荐。因为我一向对那些会写文章的学生惺惺相惜,难免会在平时格外器重。在去年学校的《校园之声》广播站开播以来,我任教的九二班学生发表的文章是最多的。去年底向《普宁青少年》推荐了三篇优秀习作,然后一直守候,关注着新一期的报纸。我一直坚信这三篇文章中至少有一篇能够发表。终于在三月里,获悉肖惠芝的《家乡的小溪》发表了。在班里当我在第一时间拿着样刊激动的宣布这个消息时,全班沸腾了,掌声雷动,欢呼雀跃,一时争相传阅。毕竟,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班里的荣誉。而我在新的单位上,仅仅在第一年就有学生的习作发表在《普宁青少年》上,更是可喜可贺。虽然不是自己发表,但却觉得比自己发表的还要高兴。相信她也不会忘记我对她的文章的推荐吧。
  
  我保证,只要我还站在三尺讲台上,只要我还是一位语文教师,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鼓励每一届的学生向它投稿,争取每一年都有学生的习作发表。我与《普宁青少年》的缘分看来是生生不息、绵绵无尽了。
  
  2003年4月22日晚初稿于梁园  
  2003年4月24日定稿于梁园  
  2009年5月16日深夜改动于小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