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滚滚黄沙,那在黄沙中苦苦挣扎的宕泉河,以及与“九重楼”隔岸相望的“道士塔”,我的心情是矛盾的,甚至是痛苦的。
站在16号窟门前,看着我的同胞们蜂拥在导游的身旁,津津有味地听她介绍藏经洞的发现过程,透过那一双双惊疑的眼神,我不由得也朝那黑咕隆咚的洞内张望了一眼,心头隐隐袭来一丝悲戚之感。
好个王圆录!你真的不该多事呀,你既是道士,就去云游四方,炼你的丹,修你的道好了,你为啥偏偏要到佛教圣地摘下行囊赖着不走,干那些与道教毫不相干的清沙拂尘的勾当呢?这都罢了,你更不该仗着会讲汉话,会念汉经,在几位红衣喇嘛的怂恿下,就当仁不让地做上了莫高窟的主持!或许那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吧,但你偏要做得像,每天都要虔诚地尽职尽责——不是洒扫庭院,就是清除壅塞洞内的流沙。如果说你的“敬业”还能赢得人们的尊重的话,你真的不该太好奇呀。倘若你不去探究一道裂缝的秘密,从而掏出了一个沉睡九百余年的旷世宝窟,你怎么会面对一堆发黄的经卷目瞪口呆,历史怎么会从此在敦煌打上一个重重的惊叹号?
记住吧,那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公元1900年5月26日。无疑,这一天是辉煌的,是千佛洞的辉煌。四万七千多件瑰宝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凝聚了世界的目光。
应该说,你是意识到了那一堆经卷的非凡价值的,否则你不会奔走于官府之间,苦口婆心地游说,以期求得他们的重视,赏几文钱加以保护。无奈你肚中的“墨水”太少,昏黄的烛光不能使你走进佛的境界,而你的无知换来的是更大的无知——衙门府第对价值连城的宝藏不屑一顾:不就是一堆废纸么,何足挂齿!这是中国的悲哀,民族的内伤。
但洋人透过东方那道绚丽的光芒,听到了召唤,以情人的钟爱,不远万里,风餐露宿,穿过茫茫沙海,直奔莫高窟而来。其中一位名叫斯坦因的奥匈帝国人氏,竟然五次赴莫高窟,用尽心机同王圆录周旋,终于以白银换取了一堆“废纸”,满载而归。而这时清廷的官员们在做什么呢?在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在觥筹交错中蛀食江山。
莫高窟的王道士太势单力薄了,他那瘦削的身躯如何承载得起历史的重荷!终于,一部份经书流失人间,这才引起京师几位有识之士的重视,上书朝庭,要求抢救。然而由于清廷的昏庸无能,又致使大批文献惨遭不幸,被沿途官绅截盗。比起斯坦因们来,这才是骇人听闻的大浩劫吧。
面对如此结局,王圆录,你该作何感想?你真的不该发现藏经洞,既然历史让你发现了,至少你应该保持沉默才对。然而这可能么?你身为主持,当然就要做点事,按现在的说法,叫做出点“政绩”,否则喇嘛们不服,将你罢免了也未可知,对么?那么,光是扫扫灰尘,念念经书什么的,谁会承认你的“政绩”呢?你是要做大事的人(姑且这样说吧),但又苦于无钱,空有一腔热血啊!而这时,偏偏来了个斯坦因,他识货,又肯出大价钱,我猜想,你一定看着如山的经卷,思忖着,卖它一些又何妨?但你错了,虽然你没有把钱揣进自己的腰包,而是用来建造了保护那尊千年摩天大佛的“九重楼”,然而你出卖的何止是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啊!而更大的不幸,是你求助于清廷那些纸醉金迷的官员们,造成了一场文献大浩劫。真的是罪过呀,罪过!这样责备王圆录是不是有失公允?倘若不是王圆录发现了藏经洞,是不是还会有“张圆录”、“李圆录”们发现呢,后果如何谁又会知晓呢?国不强,还奢谈什么文化呢?
离开敦煌时,迎面袭来漫天沙尘暴,瞬时天昏地暗,公路上的汽车都开了车灯,但我们仍然无法看清前方的道路,这使我多少有些迷惘。回望笼罩在沙尘中的敦煌,我在心里默默地说:敦煌,你是好样的,千秋风沙,终不能掩埋你那夺目的光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