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久仰左公大名,他的故乡湘阴就在长沙城北不过五十里地,交通便捷,路途尚近,于是作了湘阴一日之旅,借以叩拜左公英灵,寻求先辈精神慰藉。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行程却让我旧结未除,新结又生。
应该说湘阴还是一块文化厚重的土地,正因为如此,才孕育出了一代将才左宗棠。他在垂垂暮年,以大无畏的精神传奇般率军西征,从沙俄手中收复我新疆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无愧于民族英雄的光荣称号。
我此行的第一站是湘阴文庙,古代读书人的圣殿,一个培育和弘扬文化的高贵场所。刚从的士下来,街边一座雕龙画凤、气势不凡的麻石牌坊就展现在眼前,让我内心一阵激动。你看,她多像一个洗净尘埃、初出浴池的少女,在这个有点杂乱的闹市中显得是那样卓尔不群!迫不及待地紧趋几步,站立在巨石垒成的牌坊下面,顿感自己身躯的渺小,也不得不为古人为求得建筑的气势和艺术的精美而不惜工本、不惜代价的勇气和努力所折服。牌坊六柱五间,全为麻石仿木造,正中支撑石檐的斗拱纵横交错,如木结构一样写真,整座牌坊上下几层的横梁上以镂空雕、高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雕满了各种或人物、或动物等吉祥图案,门楣正中刻有“太元和气”四个虬劲有力的大字,尤其最有特色的是牌坊左右两边各两间是一前一后45度“V”字型夹角组合,形成了迥异于其他六柱五间牌坊的造型。走过牌坊,紧接着是一座立于半月型小池里面的麻石拱桥,站在桥顶我看到南边不到十米远的地方还一字排开屹立着三座麻石牌坊。这三座牌坊正中的一座是普通的六柱五间式,门楣正中刻有“肃然起敬”四个大字,而两边的两座均是四柱三间式,门楣正中正反面分别刻有“金声”、“玉振”两字。从整体看,这三座牌坊同样附有雕饰,只是雕工相对简洁,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的气势并不亚于前面那座“太元和气”牌坊。回过头来我发现,其实这里的四座牌坊、一座水池、一座拱桥营造出来的是一个石雕的世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但精、气、神的余韵仍在,让我暗自庆幸。然而,看过了这些石雕建筑后,虽然有收获的惊喜,但是更多的还是心痛的隐忧。我知道,这些石雕建筑只是湘阴文庙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庙的前导空间建筑,它们是文庙的棂星门、泮池和状元桥,这些麻石建筑原本应该与北边的大门、大殿建筑是一个整体,不应该这样孤零零地立于闹市和街边让人叹惜啊!但是,不知何年何月,在湘阴文庙大门与这些石雕建筑之间硬生生地开出一条道路,还美其名曰“步行街”,从此,文庙建筑再也不是一个整体了。更大的隐患还在于,这里成为了当地人进出的一个通道,石雕建筑毫不设防地敞开在人们的手脚之下,于是石雕建筑上出现了现代的“牛皮癣”和烟熏火烤的痕迹,甚至石柱间的两只石狮还被无情地砍了头。这些精美的古代艺术品就这样被现代人肆意猥亵,怎不让人深感痛心。过了步行街,本想到文庙里面去看看,没想到门口一块牌子上“维修期间、禁止参观”八个大字赫然在目,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不甘心的我挤在门缝里看到,文庙大院里并无一人,确实有些破败的气相,但是维修工程并没有实质上开展,看来这里是关门已久了。难道文化的湘阴就用铁将军迎接我吗?
带着无限怅惘,转而想到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左文襄公祠,一个自左宗棠死后专门祭祀他的堂庙,历史积淀也有百多年了,据说早两年刚刚完成了全面整修,一路上想,这个我心目中的圣地应该不会再让我失望吧。当的士载着我向城外而去时,我心里突然有了些隐隐的不安。去的路上,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塔矗立在离马路不远的百十米处,周边荒草凄凄,想来也一定有点历史了。还没等我回过神来,的士司机一声“到了”把我拉回到现实中,他指着路边一块麻石碑问“是不是这里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那块麻石碑上上书“左文襄公祠”五个朱漆大字,我马上点头应允。下得车来,的士调头绝尘而去,我才发现麻石碑后是一个空旷的广场,广场地砖上杂物垃圾遍地,花坛内原有的绿化已基本被野草吞没,看来很长一段时间无人维护了,颇显荒凉。看到此情此景,心里顿时又凉了一截。远远地看到广场的后面有一座刷着红色油漆的围墙,想来围墙后面无疑就是“左文襄公祠”了吧,但是我分明看到围墙上两座半圆拱顶的大门却紧闭着。莫非这里又不准进?我心里嘀咕着。既然来了,还是去看个究竟吧!走到围墙根下,两块嵌于墙面上的碑石证明了我的判断。我用手轻轻推着厚重的木门,纹丝不动,心里感到不妙。这时,一个当地居民刚好经过,请教后得知,这里的大门常常是关着的,她也不知啥时候开。无奈之下,我只好绕到围墙的侧面,也仅仅能看到左公祠正殿一小半屋檐和山墙,除此之外,只有几只灰不溜湫的麻雀在屋顶上无声地发呆,还有围墙外的几丛荒草在微风中不断地摇头。围墙内的灵魂无法跟我对话,围墙内的故事无法向我解说,围墙内的感悟无法对我表白……,在这位让我万分崇拜的先辈面前,在我与他仅有一墙之隔的此时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悄悄地转身离去。我想,也许是我的内心还不够虔诚吧!或许,是他老人家不愿人打扰,想自己安静些吧!
这时,我一抬头,那座古塔的一角再次映入了我的眼帘。走到古塔的身边,我才发现整座古塔七级八方,二层以是每层都开有四个可供人们向外眺望的门洞,全塔也是全部由麻石彻筑而成,虽无任何雕饰,但自有一番素雅洁静之美。拔开荒草好不容易找到底层入口大门,门楣上方“文星塔”三个大字清晰可辩。我顿时明白了,这是一座冀望文运昌盛、多出人才的文塔,这类古塔在全国各地最为常见,既体现了古代社会重文好学之风,更突显了读书人受人尊重的特殊地位。进得塔来,一通清代乾隆年间的青石古碑上的文字再一次印证了我的看法,虽然有些文字已经风化不清,但内容大意可以看出是地方官吏和乡绅为振兴乡土文脉所作的努力。古塔内看来也无人维护,昏暗的光线映衬下,除了那通残缺不全的石碑外,只有厚厚的灰尘、泥土和碎石了。古塔内沿着内壁设有盘旋向上的磴道,我小心翼翼地踏着百年的古磴道登上百年的古石塔,一直爬到四层,看到四层到五层的石磴道已经坍塌无存,只好作罢。坐在四层的门洞口,凝视着把我包容在内的这座石塔,古塔的石檐缝里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长出了一丛丛生命力顽强的野树野草,有意无意地眺望着下面这块土地,一股苍凉、冷竣、寂静的感觉油然而生。当我离开古塔时,当地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孩带着阵阵喧闹迅速钻进了塔身,他们在石塔上每个人占据着一个门洞打闹说笑着,这里俨然成为了他们不可多得的儿童游乐场。只是不知道,他们每天与这座无人看管的文塔相伴,是不是会感到有些幸运,是不是身上也会沾些文运呢?
湘阴之旅,收获不多,遗憾不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自以五体投地之礼,拜倒在左公英灵之下,只能让我这桩心事继续下去,待到不知何年何月再来了却。回程的路上,我想起了一句古诗“花开堪摘只需摘,莫待无花空摘枝”。文化古迹是文明的象征,是一个城市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我们后人,尤其是我们当地的政府,面对这些文化古迹是不是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啊!有些事情现在做起来还来得及,等到这些东西在人们的视线里永远消失的时候再来做,恐怕也只能留下永恒的遗憾了!
治宇完笔于公元2008年10月10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