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我们日牵夜想的红色摇篮,永生难忘的革命圣地。心中的圣火正在熊熊地燃烧着……
2001年夏天,我们有幸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充满血性的革命圣地。清晨五点半钟,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小阳就把我从甜甜的梦中唤醒了。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什么是睡眠如金,体验到了旅行的艰辛。外出旅行是一种难得的苦差,是人人明知苦,但又愿意受的苦,正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不然谁都会躺在舒适的安乐窝中不想动了。
经过一夜奔波,我们疲惫不堪,但仍心怀快乐,心中涌动着激情,涌动着眷眷心歌。井冈山就要呈现在我们眼前,久已渴盼的梦就要实现了,怎能不激情满怀呢?
我们离开住宿的宾馆,由吉安向井冈山进发,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行程,九点钟就到达井冈山。驶入井冈山境内,立即被绵绵五百里的巍巍山峦震撼了。“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它以绮丽的风光,宜人的气候和启人缅怀的革命胜迹,巍然屹立在江西省西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
车蜿蜒行驶在山路上,两旁均是葱绿、挺拔的翠竹,把群山装扮得更加美丽妖娆了。绵延的山峦,无尽的相思。葱绿的翠竹,亘古的抒怀。
我与同伴们都高声赞叹,陶醉于山的瑰丽,陶醉于山的多姿。人们而今都络绎不绝地到此缅怀先烈,带着敬仰,带着幽思而来。与我们同时上山的是湖南卫视的十多位记者,他们个个脸带微笑,细细地采访过往的游客,那份执着、那份坚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大。”五百里井冈,山连着山,山套着山,五百多座大山峦,雄峙在罗霄山脉的中段,巍峨陡峻,连绵五百里。有人把井冈山的风光特色概括为五个字:雄、险、秀、奇、幽。这是对井冈山精练的概括,我觉得最恰当不过了。
行在山中,我们的心肃穆而庄重,为山而感悟,为山而追思。行在山中,疲惫的心,不再疲惫,着力追寻先烈的足迹,豪迈而奔放。
1962年3月,朱德视察井冈山,称井冈山为“天下第一山”,并手书了这五个大字,我们在石碑下合影留念,感悟山魂,感悟山的精神,感悟山的巍峨。
黄洋界上炮声隆
来到黄洋界,追忆革命先烈,体验着“高处入云端”的意境。
黄洋界是井冈山中心地带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扼制湖南酃县、江西宁冈上井冈山的要塞,位于井冈山的北面,距茨坪17公里,海拔1343米。黄洋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云雾,好似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叫汪洋界。
黄洋界这个名字的来历,在当地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很久以前,在黄洋界上靠宁冈方向一个小村庄住的是本地人,姓黄;靠井冈山这边一个小村庄住的是客籍人,姓杨。为着互不侵犯,两村中间立了一块石碑“黄杨界”,并以此为界,因此地属万洋山的分支,“洋”与“杨”同音,后人便把“黄杨界”写成了“黄洋界”。
此时此刻,虽没有敌人的“围追”狙击,但我们的中巴车行驶在弯弯山路上,忽左忽右,忽高忽低,让人感到一会儿被抬到半空中,一会儿又被抛入谷底。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奇陡峻,让我们真正体验着毛主席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里所说的“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境界。
黄洋界峭然屹立于巍巍五百里井冈山峦里,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度,有着一种独特的威仪,有着一种独特的山韵。
黄洋界闻名于世,在于震惊中外的“黄洋界保卫战”。1928年8月30日,湘赣国民党军队趁我红四军主力外出作战,只留下31团1营2个连,根据地兵力不足之机,纠集4个团的兵力向黄洋界进逼,企图一举捣毁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我守山军民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一营营长陈毅安等的指挥下,严阵以待,浴血奋战,击退了敌人的四次疯狂进攻。那天下午,敌人不甘失败又集中大量兵力发起进攻,红军将迫击炮架上瞭望哨对准敌人开火,三发炮弹,两发因受潮未打响,第三发落在敌群中爆炸。守山军民乘势枪炮齐鸣,土枪土炮打响了,煤油桶内的鞭炮点燃了,群众挥舞红旗。敌人以为我红军主力回师井冈山,吓得连夜逃走了。正在回师井冈山的毛主席闻讯后,挥毫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不朽的诗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在黄洋界哨口,建有纪念碑,只见碑上刻写着毛泽东、朱德的题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纪念碑的南面建造了一块大理石横碑,正面刻写着毛主席手书的气势磅礴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诗,背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三字。
我在心底默诵着毛主席的诗词,油然而生一种壮志、一种激情、一种豪迈的情怀,那是我们永久的纪念啊,在此我们纷纷合影留念,是为了留下永久的缅怀、亘古的寻找和永远的理想。
在哨口,我见到了那门立下奇功的迫击炮,它虽已锈迹斑斑,但依然昂首挺立,正对着前方,好似向我们诉说那场战斗,那段难忘的历史。在黄洋界哨口有一条小路,当年朱德、毛泽东从宁冈沿小路挑粮上山,演绎了激励我们的脍炙人口的“朱德的扁担”的故事。挑粮上山的滋味如何?我与几个同伴尝试着沿小路往上爬,小路上布满荆棘,崎岖蜿蜒,爬上来后我们已是大汗淋漓,气踹吁吁了,所以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伫立在哨口工事,我思绪飘飞,眼前仿佛闪现了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浴血拼搏的飒爽英姿。我情愿回到历史的记忆深处,与他们作心灵的对话,那是怎样的一种顽强啊,那是怎样的一种拼搏啊,那是生命的期许,那是生命的付出。
红军精神永存,红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水口瀑布
从黄洋界哨口下来,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同时也无比沉重。与红军战士在那艰难岁月里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相比,我们有一种愧疚。
那隆隆炮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从哨口下来后,我们便去水口瀑布。进入水口景区,仿佛来到一座别样的森林公园,如同走进幽深的世外桃源。
漫步在景区林荫小道上,感受山的绮丽,情的多姿。此时虽是仲夏,一路游来天气炎热,但在这山青水绿的氛围里,丝毫感觉不到夏的闷热,一股清凉的微风徐徐拂来,清爽可人,忘却了今夕是何夕。
身边的溪水潺潺而流,水清澈碧绿,我忍不住弯腰从小溪里,捧起水来尝了一口,清甜、爽口,并有一丝凉凉的味道,如啜冰镇的甘梨。整个景区古木参天,景区外骄阳似火,而这里却绿荫一片,让我们乐而忘返,情因景生,情因景浓,情因景醇。
一路上,有一拨拨抬轿子的轿夫,不停地询问我身旁的镇教委黄督导:“先生,您坐轿吗?”“先生,坐轿赏景可舒服了。”轿夫一路跟着我们走了百把米。黄督导身体较胖,俨然一副大款的模样,轿夫才向他频频发出热情的召唤。我等身材适中,一副书生模样,一看就是没钱的主,轿夫当然视而不见了。他们看黄督导没有坐轿的意思,悻悻地往前走了。
来到水口瀑布前,陶醉于眼前迷人的景色,我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而喃喃自语:“太美了,太美了!”
山苍翠欲滴,水清澈凛冽,从山上哗哗往下流,形成六十多米的落差,仿佛一块水帘布挂在山间。我拾级而下,欲感受瀑布的真美,越往下走,越有一种清凉的风扑面而来,水花溅到我的身上,洗去夏的烦恼,洗去心的迷离,洗去心的疲惫。
水,我亲近的水,赋予我清新的思绪,心灵的梦幻。我们在这里足足呆了半个小时,还舍不得离开。
凭吊红军医院旧址
来到小井红军医院,经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小井,因地形犹如井状小盆地而得名,位于井冈山西北面,距茨坪六公里,主要是以观赏革命人文景观为主,现已对外开放的革命旧址有:红四军医院旧址和红军伤病员殉难处。
来到红军医院旧址,眼前是一幢坐西朝东的杉皮榫木结构的楼房,已陈旧不堪,面积92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共32间房。在医院的病房内,看到了毛泽东苍劲有力的亲笔题词:“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这是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做出的决定。可想而行,当时的医疗条件的艰难,住院条件极差,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只得上山采摘金银花,南天竺等草药,煎熬着给伤病员服用。有时还用土方子治病,如用石灰水或食盐水擦洗伤口。那时根据地的对敌战斗又特别多,这样一来红军伤病员剧增,最多时达七八百人,只好将他们安置到当地老乡家中。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房屋,并把来不及撤走的伤病员集体残杀了。
1994年秋,诗人谢先人瞻仰了红军医院后,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了《红军医院》一诗:
木桌和山中野草,
就是你的不朽文物。
在黄昏?
在黎明?
把倒下的重新扶出病室,
你又让井冈山站起一座山峰。
历史的风云激荡,历史的车轮滚滚,仿佛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医院那繁忙的景象,紧张的气氛,仿佛与他们同在。
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当年的那座红军医院,只能看到按历史原貌修复的医院房屋,在此感受红军那种大无畏、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回首当年,凭吊英勇献身的红军战士。随着凭吊的心情起伏,我们领略到一种真善美,一种崇高的革命品质。
见微知著显真情
从大井毛泽东旧居走出来,我们便来到朱德、陈毅旧居。其实大井朱德、陈毅旧居就与毛泽东旧居相邻,旧居原为当地群众邹安仁家的祖居。现在两个正门墩是挖地基时出土的原物,碾米的石臼也是房东的遗物。
望着这出土的门墩和碾米的石臼,我不知为什么眼含热泪,也许它们太像我老家的门墩了吧,现今的房屋是没有了这种门墩的,我辈以下是难以看到这种形状的门墩了。
1928年5月,红四军从宁冈茅坪迁到此处办公,朱德、陈毅曾在这里工作。同年深秋,陈毅腿上生疮,在大井治疗期间,不顾自己的疮疼,拄着拐棍到群众家中调查研究,知道群众邹老倌年老多病卧床不起,儿子又参加红军,稻子在田里不能及时收割后,第二天就带着通讯员下到邹家稻田中帮助收割稻子。
可见那时的先辈们多么体贴群众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一种怎样的革命者的细致入微哟,往往就是这样一个细节,注定会赢得人心。得民心,就会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革命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维系着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浅显的道理谁都会说,关键是我们行动,关键是我们落实。细微之处见真情,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最深的,也是最全面的。
1928年8月底,红四军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团长朱云卿按特委紧急会议精神,在此屋中厅主持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部署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历史的硝烟渐渐散去,历史上最鲜活的面容仍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清晰,让我们心动一生。历史往往是时间长河中最美丽的一瞬间,却足以永载千秋。
出了旧居,外面是一块空旷的草地,游人大多在这里憩息。也许是出于对那段历史的深切缅怀吧,同伴中大多数人纷纷换去行装,穿着红军的衣服,骑着战马,挥舞大刀,扛着步枪,在此留影。我想,我们的信念是永存的。
作别井冈山
“穿过岁月,我洞烛诗人内心深处漫起炊烟般的喟叹和茫然的思绪,且聆听诗人反复不停地问:明月可以永恒吗?思念可以永恒吗?生命可以永恒吗?”在旅途的间隙,我将随身携带的诗书反复阅读、吟诵,陈海容的这篇散文诗《穿过岁月》,令人心颤。撩人的诗句,让我回味在叩访伟人旧居的心动中,与生俱来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并颤动,感恩的潮水弥漫全身。
岁月之帆风起云涌,错落有致。在历史的回眸里,我们永远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旅者,只是一个急欲找到方向的爱者。
漂泊之旅永不是我们这种情状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团队,不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也不再背负空空的行囊,可以说我们一路有爱,一路有歌。
恨光阴太短,行色匆匆,未能来得及细细欣赏眼前的湖光山色,解读历史的由来,一处处遍访伟人的旧居,伟人的足迹。岁月无涯,何时才能抵达你的内里?何时才能完全读懂你殷切的目光和眷眷的报国壮志?
我们今生是难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了。不到井冈山,我没有这么多的感慨,更没有这么多的缅怀。而一旦要作别,心里又有许多的话难以诉说,又顿生无数的遗憾,相见恨晚,相别时难以说再见。
井冈山成为我们生命之旅中一个难以忘怀的驿站,一个难以忘怀的圣地。离开井冈山,我们离开了一段震撼心灵的岁月,离开了一片孕育澎湃诗情的红色土地,离开了我们深深眷恋的大地之母。
谢觉哉在1959年3月访游井冈山时,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中国的第一山》:
井冈山啊!
你是个灯塔,
照亮亿万人民前进的道路;
你是个巨雷,
摧毁了在亿万人民肩上的两架大山。
火!好大的火。
她燎遍全国,燎向无边的海外和天空。……
美的山,美的心灵,美的人生,往往是在经历大痛苦、大挫折之后,才会显示出其灿烂的光辉的。没有经历史的风云,没有深重的历史沉淀,山不会闪现其美丽的光泽的,我想井冈山的魅力就在于此吧。为此,我们不难理解革命老人谢觉哉在重游井冈山后所发出的由衷慨叹,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要说井冈山是“中国第一山”,一点都不为过的,因其丰富的内涵,因其珍贵的历史,因其浓厚的人情,因其可爱的芬芳,因其珍珠一般的心灵,因其火一般的激情。
离别是一种无穷尽的追忆。离别是一种永恒深的缅怀。离别是一种真诚久远的敬仰。离别是一种宽阔大度的拜谒。
我为此行来到井冈山,感到兴奋、焦灼。我们行程中每一天都洋溢着欢乐,洋溢着幸福。
永远的摇篮,
热热的故乡。
有我久久的恋情,
我的幸福,在大山里生长。
亲亲的井冈,
丽丽的风光,
山水清音,百游亦向往。
——《永远的井冈山》
我一路被这种诗情所弥漫着,涌动着吟诵的灵思。“高山之高,厚土之厚”。这是我巍巍井冈,是永远的第一山。
难道我们还有别的选择么?难道我们还有新的向往么?
(2001年6月23—24日江西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