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为天,为龙。卦辞是:“元亨,利贞。”意思是,这一卦非常顺畅,有利于占问的事情。初九爻辞是:“潜龙勿用。”意思是龙潜伏在水下,处在休息或等待状态,目前它没有作为。九二爻辞的意思是,龙出现在田野上,这种情况适合去拜见长辈,并向其求教。九三爻辞的大意是,君子整天都努力工作,到了晚上还保持紧张、警觉的状态,这种情况看起来很危险,但他不会出现过失。九四爻辞的大意是,龙有时跃入深渊里,那里显然不适合它,但它还不会有大的过错,因为失误和失败也是常有的事。九五爻辞的大意是,龙终于腾飞在天空了,这是它成功的象征,这时候可以再去拜见长辈,让它们感到荣耀。上九爻辞的大意是,过分的骄傲或过激的行为,就会产生后悔的结果。用九爻辞的大意是,还是把骄傲的面目收拾起来吧,大家都这样做,就会出现吉祥的气象。
从乾卦的爻辞中,我们可以看到龙的出身,成长,学习,工作的生活情形,也看到它的失误,成功,骄傲,反省的精神状态。由此可知,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把龙描绘成神,龙只是人间君子的化身。借助龙这个化身,把君子那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难,敢于胜利,勇于自律的精神展示出来,让后人学习和发扬。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出龙这个图腾的?我想列举四个方的因素来推测阐述。
首先,龙的图腾最初应该是由蛇身人首的伏羲女娲交媾图演化来的。在本文开头,我们已经推测了那幅图的来历。当初,伏羲和女娲被放逐到野外,他们先住在山洞里,后来部落首领又派人去寻找,寻找的人只看到了两条大蛇缠绕在一起交配,他们就误以为是伏羲和女娲了。在伏羲和女娲被神话之后,人们就根据当时看到的情景,画出这两条蛇来,并把它们的头和上身,画成了伏羲和女娲的头和上身,伏羲的双手还拿着规和矩,象征人间的规矩是伏羲开始立的。这个神话流传的历史较长,所以我们直到今天,在一些古籍上,或古陶器上,仍能见到这幅图。除了这幅交媾图外,还有少见的蛇身人首的女娲单身图。我前面说过,女娲被神话的程度比伏羲深,传说她炼石补天,斩蟒蛇、断鳌足、立四极,这样大洪水才停止,还传说她用黄土抟人,使人类得以延续。女娲单身图的出现应该晚于那幅交媾图,由于人类的害羞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加深,被人们崇敬的图腾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其次,畜牧业的发展和积累,为农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社会必然走向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时代,神农是开辟这个时代的领袖。他为了选百谷而不知疲倦,为了尝百草而不顾生死,整天为人民操劳,就像一头老黄牛。古往今来,人们对牛的赞誉和崇敬是非常高的。古时候,只有在重大祭祀时才会宰牛作为供品。在原始的农业社会,牛又是耕作的主力,被誉为“农民的哑巴儿子”。鲁迅先生多次以牛自喻,来表达对牛的崇敬,他曾经说:“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还有一句著名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农家购买的《老皇历》上,首先你会看见一幅某某年《春牛图》。总之,牛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温驯,坚忍,奉献,自我牺牲。
第三,《易经》的“易”字古时候就是蜥蜴的“蜴”,是象形字。蜥蜴被称为变色龙,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生存环境的颜色而变化。恰如其理,《易经》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也随着预测的吉凶而改变。可以这样说,《易经》的意思就是以蜥蜴为喻。蜥蜴长着蛇一样的头,但它比蛇短得多,与蛇不同的是,它身上还长着四只腿脚。
第四,崇拜伏羲女娲的除了猎民、牧民、农民,还有渔民。传说捕鱼的网也是伏羲发明的,当崇拜伏羲女娲的图腾被画成蛇形时,水中的鳝鱼、泥鳅等,渔民也不愿意去捕了。尤其看见泥鳅那滑稽可爱的样子,小小年纪,就长胡须了,怎么忍心去吃它?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诚然,不能排除其他因素),我们的祖先把龙画成现在这个样子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高超的审美情趣,想到伏羲女娲就画个蛇身,想到神农就画个牛头,想到蜥蜴就添上四只腿脚,想到泥鳅就在嘴巴上添几条胡须。至此,一条活生生的龙便展现在世人面前了。当然,龙图腾的诞生,并非一时之功,也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是祖先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的精神写照。全体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发扬龙的精神,让中华龙与时代一起腾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