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是我的故里,我在这里读书、工作了十几年。如今我离开白米多年了,白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弹丸小镇,现已发展成镇区面积达五、六平方公里的中心集镇。经过拓宽改造的达一级公路标准的328国道东西穿镇而过,在国道两侧及以北发展起来的新镇区呈现出现代化新型小城镇的规模和气势。三纵三横的街道架构、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风格多样的住宅小区、气势恢弘的广场钟楼、五彩缤纷的亮化绿化,无不洋溢着一种现代城市气息。
然而,这里不是我寻访的对象。这些体现现代城市特点的东西对于已经身居城市的我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我要寻访的是白米老镇,我要摄下的是那些也许再过几年都要被拆光的古镇容颜。尽管它古老、破旧,但是历尽沧桑。它让你感觉到历史的厚重。作为从小镇走出去的文化人,我有责任为小镇留下几张老照片。
我们来到白米老街。
白米的老街在328国道以南到老通扬运河之间。它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300米,成扇面形紧依通扬运河。从东到西临河的是一条狭长石板街,与东西街垂直向北的有四条巷道,依次为东巷、油坊巷、庙巷、堂巷。庙巷是贯穿白米老镇中心的南北通道,北接328国道,南经白米大桥与河南相连,最为热闹。328国道原是一条连接内地与东南沿海的古驿道,老通扬运河又名运盐河,开挖于2000多年前。是汉吴王刘濞为开通沿海一带航道,把煮成的海盐运往内地而开凿的一条运河。在这两条古老的水陆交通线上,白米何时形成?这里的人们何时在此聚居?翻查史籍,最早记载白米地名的是明代万历《泰州志》。而民间传说,元朝时这里出产金籼稻,其米洁白、香软,被用于进贡朝廷,皇上甚为喜爱,赐名白米。由此可见,至少在元朝,这里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稻米产地了。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曾写过一首《宿白米村》的五言律诗:
黄叶树头下,北风溪上凉。
村孤愁独夜,人老适他乡。
水店飞萤入,秋田晚稻香。
故林望不见,葭菼暮苍苍。
从这首诗中,亦可见三百多年前的白米已经是一个客商往来频繁,农耕非常发达的乡村小镇了。
我们三人从白米大桥北首沿西街巷向西,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街巷内,寻找着当年吴嘉纪的足迹,寻找着吴嘉纪当年投宿的那家有着“飞萤”进进出出的“水店”。在现今西街巷与堂巷的交接处的通扬河边上,确实曾有过一座古老的旅店,名叫泰来客栈。而且据说这座客栈创办于明末清初,是白米唯一的可供客商住宿的旅店。那个深秋的傍晚,满怀落寞和惆怅的诗人在“人老适他乡”的孤寂之旅中途经白米投宿,他是走在这样的青石板上的吗?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傍晚的余辉里猛然看到悬挂在大门两边的写着客栈名称的大红灯笼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呢?我不能肯定,诗人曾经从这儿走过;我也不能肯定诗人就投宿在这家旅店。但我能肯定的是,在那个深秋的傍晚,小镇上响起过诗人的足音,古老的通扬河边,留下过诗人吟哦的身影。而这样的足音、这样的身影,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在我们的眼前出现。它吸引着我们来寻访。然而,客栈的踪迹早已寻访不到了,留下来的是那被无数双脚磨得光滑了的青石板和那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我们按动着相机的快门,把那一块块青石板摄入心中的底片。
在油坊巷,我们发现了几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建筑。我曾在白米工作过,白米的许多街巷我都走过,但这里却从未涉足。过去也曾听人说起过,油坊巷两旁多为清代及民国的建筑,其中,本地大姓朱家的宅院最为特别。今天一见,确实不假。幽深的小巷两侧,青砖灰瓦,高墙壁立,门楼森严;砖头铺砌的巷道,青苔遍地,砖缝间一簇簇小草绿意盎然。围墙内伸出的一株古柏,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走进其中一处宅院,更令我们惊叹的是那大客厅正梁选用的珍贵的楠木,那山板上雕刻的鲤鱼跳龙门的图案,虽然已经发黑,而且布满灰尘,但仍栩栩如生,透出古雅之美。我们拍古巷、拍古宅、拍古雕、拍古柏,拍不尽的古貌古容、古韵古意!
据白米上了年纪的人说,朱家是白米大姓,祖籍苏州,太平天国时期为逃避战祸迁来白米。关于朱家,至今在白米还流传着一个“八字墙”的传说。据说,朱家第三代祖宗朱近泉,生前选中东巷子东边靠近通扬河边的一块风水宝地作为日后的墓地。在他驾鹤西归后,后人遵从他的遗愿,将他葬在那里,并建起了一座呈内八字形的“八字墙”。说来奇怪,朱家自从建造了“八字墙”墓地后,更加人丁兴旺。“八字墙”处也出现了许多怪异的事情。有人多次看到月下有一趟小猪崽从“八字墙”内出来,到老龙河(东姜黄河与通扬河交接处)里去洗澡,洗完澡后又回到“八字墙”内。白天到里面去搜寻,又什么都没有。后来,有一个神秘人物名叫“麻二僧”,在古运盐河乘舟而行,晚上经过“八字墙”处,见“八字墙”内瑞气笼罩,毫发直冲斗牛,他大为吃惊,发现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将来要出诸侯和天子。必须要将此风水破掉,否则天下不得太平。第二天,他找人将“八字墙”改造成外八字。当最后一块砖砌好时,众人忽然发现,从朱家坟茔那里窜出一趟小猪崽,通过“八字墙”大门向南逃逸。“麻二僧”拿起一把大锹掷向小猪崽,戳中了一只猪崽的后脚,小猪崽嗷嗷直叫,瘸着后腿拼命奔逃。放掉“猪子”,朱家后代就不会出诸侯天子了。
我们被这传说吸引,便去寻访“八字墙”。可问遍了附近的居民,均说曾听说过有这回事,但到底在哪儿,不知道。我想,也许我们的寻访纯属多余,“八字墙”原本确实只是一个传说。传说固然是无稽之谈,然而却增添了这高墙大院的神秘色彩,也增添了白米古镇的神秘色彩。大凡古镇,总是少不了这一类的传说故事的,你不需要去辨别真伪,你也不需要去说它封建迷信,因为有了这些传说故事,古镇才更见其魅力。
在古镇白米寻古,有一样东西是不能不寻的,那就是白米尚义小学“育才楼”石刻匾额。白米尚义小学是白米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有白米“武训”之称的苏后青先生于1908年创办的白米第一所学校,现白米中心小学的前身。为解决校舍困难,苏后青到处奔走,募集钱财,在学校成立后的第五年建成了十八间教学楼,题名“育才楼”,并由凌文渊书写,刻成石匾,镶嵌在教学楼上。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放火烧毁了教学楼,唯一留存下来的就是“育才楼”石匾。在搜集整理苏后青办学的有关资料时,听说这块石匾仍在白米中心小学内,我们很想一睹其风采。来到白米中心小学老校区,我们问了多位老师,他们都不知其事。后来我们找到学校的一位校长,校长告诉我们,确有这块石匾,他看到过,在一间体育器材仓库里。随即他找来钥匙,将门打开,领我们进去观看。
在仓库最里边靠窗的地上,我们看到,那块石匾静静地躺在那儿。它大约有一米多长,三四十公分宽,是一块汉白玉石头,上面布满了灰尘泥迹。一位教师打来一盆水,拿来抹布,将它清理干净,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育才楼”三个隶书,古朴浑厚、笔力苍劲。老师们大为惊异,有的说在这儿做了这么多年教师还不知有这个宝物呢!有的说这石匾放在这儿蒙尘纳垢可惜了,应该镶到学校新砌的教学楼上去。我们也觉得确实不应该把它遗弃在这里,应该让它重见天日,焕发光彩。应该让它成为鞭策、激励白米当今和后代努力办好教育的精神动力。而一个地方的振兴和发展,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啊!
我们调好焦距,选好角度,为“育才楼”石匾拍照。随着闪光灯的闪耀,白米尚义小学校歌又仿佛在我耳边响起——
运河水泱泱,学校在其旁,
灌输文明东西洋。
傅母德泽长,苏君擘划详,
我校成立莫能忘。
春分吹讲堂,桃李知馨香,
男生女生书声朗。
吾侪当自强,进步未可量,
顺其德而善且良。
呵,白米,你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老镇,你这个有着太多传说的老镇,你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镇,你值得寻访的东西真是太多了!从你身边悠悠流淌的古运盐河,在人们心中永远没有倒塌的贞节牌坊,徽州茶商建起的庄园和茶庄,太谷学派传人开办的书院,吟咏出“白米白鸡啼白昼”的民间诗人,还有那古井、古桥、古庙……你的每一块砖都有一段故事,你的每一片瓦都有一段传奇。
呵,老镇白米,你虽小,虽破,可是撩开你破旧的衣衫,你那躯体上满布的褶皱里珍藏着多少熠熠闪光的珠宝啊!这些珠宝不应该湮没,而应该在新白米的建设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