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味之问

时间:2008/3/14 作者: 牧雪吹箫 热度: 92709

  《鸭绿江晚报》上有个百草园的栏目。读百草园,自然要想到三味书屋,因为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常读百草园,便有朋友乐道:读百草园者必知三味书屋之义,请问三味者何谓?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三”在古汉语中往往并非实指,而是多的意思,三味书屋就是多味书屋,意为乐趣重重益处多多。岂不闻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朋友却摇头:老兄,没那么简单。另有一朋友说,网上有篇文章写道,三味就是指寿镜吾先生说的“布衣暧,菜根甜,诗书韵味长”。
  
  有如此说,我赶忙上网寻查,原来这是寿先生一位隔代的后人说出的,并无有力的证据。只是说寿先生看不上官场种种腐恶,立意让学生们求此三味而远离官场。试问,在那个求学取仕的年代,寿先生真能有如此思想境界、敢明目张胆地与封建制度抗争吗?又谁家愿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地方呢?何况,从字面讲,说菜根和诗书有味尚可,而布衣暧则体现不出什么“味”来。所以,我对此说不敢苟同。
  
  为找到一个对同事对自己都说得过去的答案,我认真地找来2000年版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反复查看,未料此中并无关于三味之标注。又向在本市一所著名初中担任语文教员的老朋友求教,回答却是“你问的这个破问题和中考有关系吗?要我到哪去给你找答案呢?”原来他也不知。
  
  这初中课本没有答案、初中语文教员回答不出的破问题,逼得我只好另寻门路。翻阅辞海和现代汉语大词典,均无三味书屋之释义;找到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金隐铭先生校勘的鲁迅散文全编,也没有标注。又找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散文全集,才发现这样一条解注:学问家通常把“经”称为米谷,把“史”称为疏菜,把“子”称为点心,三味就是粮食、蔬菜、点心之三味,实指经、史、子等书籍也。
  
  这是目前我所能查到的关于三味之义的唯一解释。但我对此将信将疑并不满意。我国古时的图书分类法,是把全部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部包括儒家经典和小学方面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和地理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等。如果一定要把一个书屋的命名与经史子集联系起来,那么为什么不叫四味书屋呢?诗、文、词、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什么却被排在三味之外呢?如果一个声名远播的江南书屋,仅以此三味命名,则未免枯燥乏味缺少才气;而且以三种食物作喻,实不能囊括书的多种味道和丰富营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1926年的作品,文中对三味书屋记叙的份量远不如百草园,更没有交代三味之所由来。但称三味书屋是本地极有名的私塾,先生又是本地最博学的先生;那里并没有挂孔圣人的画像,却挂着一个写有三味书屋的扁额和一个肥大的梅花鹿的画像,学生只对这扁和鹿行礼。没有孔圣人的画像,能否说明三味与儒家经典的联系并不紧密呢?
  
  在翻阅辞海和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三昧一词。解释为佛教用语,当“定”讲,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使人心神平静,杂念止息,专心致志。又解释为三昧即指事物的诀要和精义。我们常说深得其中三昧,就用后一种解释。我斗胆狂想,如果从学习需要像修行那样苦心孤诣、需要钻研其中诀要或精义的角度讲,取名为三昧书屋不是也可以吗?况且佛教文化在中国对汉文化也有不少影响,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可不可能是三昧的中国化呢?日字却掉一个口就是一个口字,谁说昧字与味字没有联系呢?到底这三味指的是哪三味,大概鲁迅自己也没有给出一个解释,鲁迅的研究者们也不屑顾及这破问题,于是就出现了课本没有答案、权威书籍没有解注、个别书籍解注不够严谨和客观、读者疑窦丛生的现象。笔者不敢哗众取宠,且将此文抛砖引玉,尚乞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