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也称“元夕”“上元”。是古代最开放的妇女的节日,也是中国古代法定的情人节。
古代妇女在这一天可以“迎紫姑”。传说紫姑原是一大户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妇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天帝悯之,命为厕神。妇女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扎其像身迎之祭之。人们用稻草、布条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摆供祭奠。妇女们更是站在紫姑像前,像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般说体己话,或安慰于她,或向她倾诉委屈。中国古代妇女可以在这天身着白绫衣裳,结伴相携,到郊外旅游。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也云:“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
中国古代许多爱情故事皆起于“上元”。如《聊斋志异。婴宁》:“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元宵夜里的人们,因夜禁的开放,夜间行动的空间和时间似乎比往常都要自由和开放。在古代,从辽金时。元宵节又称“放偷节”。《魏书。东魏孝静帝纪》记载:“(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崇祯八年(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作者提及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偷,在古代即“苟且”之意,后引申为“窃”。“窃至妻女不加罪”,自然就成了情人相会的最佳节日。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动地描述了古代情人相会的情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生动地描述了古代情人在元夕的感情纠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