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作家故事 写作心得 新书推荐 新手上路 征稿公告 写作素材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少游论

时间:2007/11/2 作者: 八卦方位 热度: 84114

  摘要: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南北两宋众多的词学家里,秦观以其雅丽清远的词风在北宋的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秦观的词作入手,结合作者的身世与个性,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一下秦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秦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其后婉约派诸家的影响。
  
  关键词:秦词;北宋;婉约派
  
  绪论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与黄庭坚齐名的著名词人。秦少游英年早逝,为中国的词学界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伤感,但是在短短的几年词学创作里却又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与惊喜。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如今我们继续感叹文人的英年早逝与怀才不遇,未免老调重谈,缺乏新意。但是如果我们能以一个人物的命运作为一个时代的切入点,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幻灭作为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那么他的意义也就非比寻常了。
  
  1 秦观的身世与创作背景
  
  秦观,字少游,自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有《淮海居士长短句》等传世,后来大概有感于命运多舛,乃改字太虚,但是无论“少游”还是“太虚”,似乎都没有给我们的大才子带来多大的运气。秦少游的仕途与苏东坡一样,也是一波三折,充满了辛酸与屈辱的历程。政治上一贬再贬,最后客死异乡,英年早逝。感情上与柳永相似,也是寄情山水,留连坊间。与不少歌妓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据说,秦观死后,曾有一个歌妓前往祭奠,在他的坟头洒下她的几滴眼泪。想起古书上记载的关于“湘妃竹”的故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说:“每一个成功作家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经历。”对苏轼如此,对秦观亦复如此。少年时期的秦观英姿飒爽,豪气干云,这一时期的诗文也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可见秦观的忧伤并不全是与生俱来的,其中至少有相当比例是后来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铸就的。这种忧伤又集中体现在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词上。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秦观的文风发生了质的变化呢?当年,孙权召见吕蒙,对他说;“士别三日,不复为吴下阿蒙矣。”秦观文风的转变,苏轼也看出来了,他对秦观说,才离开几天,你就刻意学柳三变了?秦观是不以为然的,但是他没有说。不可否认,秦观的词是深受《花间》与柳永等人影响,而自出清新,自成一家的。对此王国维亦有举例,在《人间词话附录》第二十三条下,有这样的话:“温飞卿《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少游之‘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1)
  
  比之诗文,秦少游的词却是有着质的提升与变化的,王国维也说,少游诗词兼擅,然其诗去其词远甚。国学泰斗的话,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
  
  么秦词的风格又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或者说秦词的创作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之下的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长期的颠沛流离,自然郁结于胸,不得不发之于外
  
  根据韩愈“不平则鸣”的理论,自然可以移评于此,所以就有了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锦绣词章。提到秦观的遭遇,不得不提苏轼,两人“同升而并黜”,感情之笃,相知之深,自非一般人可比。东坡乐观、豁达,他有他哲学家的另一面。而秦观呢,一意颓废,借“词”消愁愁更愁,读他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真是句句愁,字字泪。到了创作《千秋岁》“水边沙外”等词时,《独醒杂志》说他气貌已大不类平时,将不久于人世。联系秦观少年时期的豪气风发,他中年的感伤阴郁,怎不令人感慨万千?他的词较他的诗,更为含蓄、雅正、清远,“情韵兼胜”,感人肺腑。
  
  1.2 天生的多情善感与惊世才华注定了秦观的寂寞与孤独
  
  众所周知,秦观才是婉约派正宗的大家,世人动辄“柳、秦”并称,但是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之词,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秦词在内容与形式上不像苏轼与柳永大胆地做了创新与改革,但就词的意境与内涵而言,苏东坡也有自叹不如的地方,况耆卿、美成等邪!
  
  秦观的词有一种婉约纤柔的特美,而这种特美又全出自于他心性的自然流露,因而也就格外显得珍贵。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例言》指出:“他人之词,词才也;秦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以他的一首《画堂春》为例,试作说明: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关于这首词,《唐宋词鉴赏辞典》里有词学家叶嘉宝的一篇赏析文章:开端的“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三句全从眼中耳中所见所闻的春归的景物写起,而且全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也不是落花狼藉风雨摧残的重笔,而是在“憔悴”中也有着含敛的意致,所以下一句虽然明写“春归”二字,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种纤柔婉丽的风格,正是秦观词的一种特美。(2)
  
  而下阕的“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更是神来之笔,这等精致美丽、幽微深婉的情意,就不是一般的作者所能达到的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也有他人风格的遗迹,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的艺术再加工。刘熙载在其《艺概。词曲概》中,乃云“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周济在其《宋四家词选。序论》里也曾指出,“少游最和婉醇正。”又云“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画堂春》这首词便可作为这些评语的印证。也许有人以为这些多情善感的小词,并没有多少深长的意思,然而这种晶莹敏锐的善于感发的资质,却实在是一切美术与善德的根源。
  
  1.3 长期的谪居生涯,看不到希望,为人为文,一任颓废
  
  以我最喜欢的秦词《踏莎行》为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淮海词》记载此词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其时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俸禄和官爵。接二连三的贬官,秦观内心的悲苦可想而知,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开头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便构成了一个凄迷美丽的世界,此时此境,作者的内心是极其凄楚而悲凉的,于是便有了那一句声情凄厉,哀感顽艳的句子;“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推崇备至,乃云;“少游词境最为凄婉,到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则变为凄厉矣。”同一首词,苏轼却有不同的喜好,他喜欢其后的那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并书于扇面,永志不忘。
  
  王国维与苏轼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所爱,却又不失为各有一得。正是写实与象征手法的综合运用,才构成这首词凄迷幽怨、含蕴深厚的艺术特色。诗词作法本无定式,少游为表现其内心不能直言的逐客之恨,使用写实、象征等多种手法,开拓了词的意境,并且获得了成功。这不正体现了作为宋一代词手高潮的艺术才能吗?短短几十字,作者的辛酸与凄楚,跃然纸上。东坡在遭遇“乌台诗案”之后,也曾一度心灰意懒,但是他的乐观、自信与超脱,却时时伴随着他人生的每一步,所以东坡的词风依然如故,而遭同样打击的秦观却只能一任颓废,这就使秦观的有些小词有了“气格卑弱”的毛病,历来为人所诟病。但是瑕不掩瑜,想起鲁迅当年为郁达夫所说的:“达夫的颓废是可以宽恕的。”那么,秦观的忧伤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他是那个时代万千不幸的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秦观的悲剧不是他自身性格的悲剧,而是时代与社会所铸成的。天妒英才,无论你是秦观还是苏轼,都在劫难逃。
  
  2 秦观词的文学史地位及其影响
  
  2.1 历来文人对秦词的评价和总结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秦观历来为词评家所推重。
  
  《警世通言》记苏小妹三难秦郎的故事,当然那只是民间故事,不是历史,但是通过这个民间故事,也让我们见识了少游多才而深情的一面,如果你是凡夫俗子,谁有兴趣为你勾勒这么一幅浪漫而温馨的情爱画卷呢?
  
  历来文人对秦观也是赞扬多于批评,表扬的部分,我们注意的比较多,但是批评的部分,也应引起相当的重视。就举李清照对秦词的批评来说,说他“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女,虽极艳丽,终少富贵态。”后来的陆游也说易安:“讥弹前辈,概中其病。”女诗人的话虽则偏激,也说出了部分的真相,但是我们要重视我们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韩愈在《师说》里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不同,人生阅历也不同,形诸笔墨,从文风到内容,自然也就不尽相同。易安说少游缺乏“故实”,但是她自己的词里又融入了多少故实,也是令人怀疑的,而且易安的词风深受少游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我还是欣赏王国维对秦观的评价,秦观是个内心情感极为主动而活跃的人,因为他的词非常符和王国维所倡导的“有我之境”的标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陶渊明的诗,他的诗就符合王国维所倡导的“无我之境”的标准。但正如王国维所说,无论“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有境界则自成名句。他还说,小山(晏几道)不如淮海的地方在于不如他有深婉的境界。张源说秦词:“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咏,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周济说秦词:“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又是一法。”著名词学家周汝昌说秦词:“秦观的词,读去乍觉和婉,细按方知情伤,令人有凄然不欢之感。”都不失为体会有得之言,值得我们去秦词里面反复体味。
  
  2.2 秦观词对其后周邦彦等婉约派的影响
  
  周邦彦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王国维推他为宋词里写得最工整最博大精深的一位,但是细读他的词,纤丽婉约之处,也留下了秦观词风的影响。但是他也和秦观一样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自出精巧,自成格局,成为自柳永、秦观以后婉约派最重要的大家。
  
  如果说柳词的出现使慢词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诸多变化的话,那么秦词的出现又似乎对词的本质有了重新认定的意义,因为在柳、秦之后,后世的大家,贺铸、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人,他们的风格都近于秦,而不近于苏。所以陈雨焯在其《白雨斋诗话》里说:“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世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又在第七十九下评论李清照之词:“李易安词,独开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3)细读李清照之《声声慢》、《卖花声》等名篇,其用语之奇警,意境之幽婉,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味,与秦词的妙处又何其神似。苏轼曾作一对联戏评柳永和秦观,说:“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评论,是有创意,但对秦观来说,其实并不公平。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里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意境之优美与秦少游《满庭芳》里的句子:“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意境又何其神似,马致远生活的年代与秦少游相隔甚远,而人家最得意也最为世人称道的作品就是从秦观的词里脱胎而来的,秦词的影响与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当年为王维诗画里那如梦如幻的意境所吸引,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也能移评于秦少游的词,他的词也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王国维把苏轼比作唐诗里的李白,把柳永比作白居易,把周邦彦比作杜甫,而把秦观比作王维。其语良是。想来也是看重秦少游词里那如诗如画的境界吧。试看他《满庭芳》里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着一“抹”子,接一“连”字,何其精妙!《满庭芳》其二的“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起一“惊”字,而承一“凝”字,又是何等神笔!然而读起来又无做作之感,“仿佛天地本有此一句,只是被你说出而语。”(林语堂语)
  
  后世也有词评家指出:秦观的词在遣词造句上极为工整,又极为自然,所以用力去雕琢去模仿的人,纵然可以学得他的一招半式,但都不能到达他那种深婉而美好的境界。
  
  秦少游虽然没有像苏轼、柳永那样在词的形式与内容上加以突破和创新,但是就词的意境与思想情感而言,在短短几十个字的篇幅里面,融入了那么多的情感与想象,总是难能可贵的。秦少游精微高妙的艺术造诣也在此显示无遗了。
  
  秦观匆匆离世,他的一生在世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他留给我们的还是很多的,如今互联网上有专门的《秦观研究》网站,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艺术品历久而弥新,在一代代诗词爱好者心中得到共鸣和回响。
  
  结论
  
  时代在前进,对秦词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然而当我漫步在当今各大书店的时候,我发现关于苏轼、李白、杜甫等人的著述足有一箩筐,而关于秦观的论著,又未免少得可怜,但这丝毫不能影响秦观的成就与贡献,至少在我心目里,论文字水平和思想境界,秦观不输任何一个唐宋名家,即使苏轼也有自叹不如的地方,况他人邪!
  
  我相信,随着众多秦词爱好者的努力探索与积极创新,对秦观的研究也会与时俱进,随日方新的,“是金子就有发光的一天。”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秦观爱好者们都有理由期待。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2]周汝昌、叶嘉宝。《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