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里的文化
宗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陌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似乎宗教就与中国人与世隔绝,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宗教在中国人身边彻底地消失了,假如哪个时期谁在信仰宗教的话,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人,甚至就是另类人一样。于是我们在没有宗教世界里生活的人,也是不信任何牛鬼蛇神的人,更是相信能人定胜天的人。
宗教早年在我的心中是育婴堂里骨瘦如材的孤儿,又是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哪个总是躲在阴暗角落里的黑衣人,更是祥林嫂悲愤地怒骂的满嘴仁义道德的庙宇等等,总之提起宗教基本上我的印象是牛鬼蛇神的代表和无知的迷信,宗教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个盲区。后来看了武打片《少林寺》后从感官上知道了佛教有锄暴安良的行为,由此佛教在我的心目中有了好感,但是对于喇嘛教虔诚的朝拜者一步一拜的行为很难理解,只是感到宗教的威力和朝圣者的虔诚而震撼!虽然中国人不信宗教,然而现在喜欢旅游的中国人所选择的地方却是寺庙和教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些寺庙和教堂里能有多少领悟和了解多少信仰中的哲理,同时能有多少人能用信仰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欧洲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大学城的小镇还是大城市,都遇上了一些虔诚的教士真诚地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教,在柏林的街头有热心的教士主动与我们交谈和散发中文《圣经》材料,还把一个“爱”字用不同国家的文字表达资料送给我们,甚至有教士到家中给我们一些关于基督教的宣传书籍,这些宣传资料还是繁体的中文,他们对于我们这些外来的面孔判断是如此准确。在英国的阿伯丁城市居住的时期,每个星期六早晨都有款款绅士般的教士身后跟随着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温和地扣响我们家的门铃,绅士般的教士面容慈祥而平稳语气试图说服我们这些不信教的人能走进教堂,甚至有些发给你的传单上特意用红笔标出有免费的圣餐,我始终没有和宗教人士交谈过,不知道他们如何看待我们这些所谓没有灵魂的人,但是我还是在许多著名的文人文章里找寻宗教对人的精神理解。
虽然我们了解宗教很少,但是在欧洲的日子里走访教堂的次数却很多,我发现要了解西方文化,教堂是必须走进的地方,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欧洲是经历过了机械革命和电力革命后的欧洲,对于宗教气息的欧洲只能在教堂里找寻它的迹象了,那些不管是哥特式建筑还是巴洛克建筑的教堂,它是中世纪西方文化的浓缩,也是西方人灵魂所在。在西方几乎人人都信仰宗教,而且心灵的交往是人类最崇高的境界,我试图要从宗教文化里走进西方人的领域,我这个拙劣的农夫就在上帝生活的地方来收获西方人的精神食粮。在参观教堂过程中我在精美的马赛克玻璃图画里找寻《圣经》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在故事中理解和领悟其中的真谛,我既然不会成为上帝的臣民,但是我要了解上帝的文化,试图理解上帝的心灵。
去教堂当属德国的科隆,去德国没有看科隆大教堂就似乎没有到过德国。我们从火车站出来,首先是近处看到似两把利箭直插碧蓝的天空双尖塔的教堂,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也不由自主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不由地倒吸了几口凉气。我不信仰宗教更是不怕一切的势力,但是我此时此景教堂的威严感受到了天主教的威力。最让我惊奇地发现在教堂门正前方的一个塔基的一面有一段醒目的科隆大教堂中文说明,在异国他乡看到中文字哪个感触太深刻了,在激动之余我立刻要求丈夫给我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于是我开始寻找关于教堂的内容,大略知道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科隆大教堂是德国境内最大的教堂,她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她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教堂和罗马圣彼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科隆大教堂的外表已经让我足以领略了西方宗教中凝固的文化魅力,但是走进教堂内部观赏着教堂内五颜六色的天窗上绘画内容,我开始茫然一片,因为对于《圣经》内容以及精彩的对白知道的太少了,此时才感到知识的短缺对于想要探险心灵奥秘的我是如此苍白,于是我只有用相机来拍照每个画面,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来祢补这段文化上的空白。我在教堂里找寻着相关的文字说明,在教堂的地下一层参观着历届教皇的皇冠和他们的服饰以及使用过的物品,我的感受是金碧辉煌,那些用黄金制作的皇冠以及用金线缝制的黄袍,让人感到威严和奢华,它不由勾起早年我曾在课本上学习到中世纪教皇剥削德国教民一段历史,罗马教皇为了筹款兴建圣彼得教堂,在德国以出卖赎罪符掠夺了德国教民三十万的金币,于是爆发了德国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与教皇辩论,由于是用德文进行的辩论激发了德国民众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一场德国农民大起义,于是马丁。路德也就走进了历史,他让基督教开始与平民接触,使上帝与人民的距离拉近。于是找寻马丁。路德足迹也阅读他的文章,他的《论上帝的作为》一文中阐述了:“世上有三类人,第一类是那些平常人。这些人安然度日,不觉的良心上有亏欠,不承认自己的本性与生活都败坏,不感觉也不关心上帝对他们的罪所发的震怒。第二类人因律法而恐惧,感觉到上帝的愤怒,与绝望斗争。第三类人承认自己的罪,知道上帝的易怒,也感觉自己是生来有罪的,因此应当沉沦灭亡。但是他们倾听福音,相信上帝要因基督的缘故施恩赦免他们的罪,称他们为义。然后他们用各种善行来表现信心所结的果子。”我不知道自己属于第几类人,从他的论述中看第三种人的境界是最高的,但是达到他的水准是要信奉上帝,于是我很难与他苟同,然而我却同意他的一句“人必须有高超伟大的心灵,才能以身心去做服务人群的工作。”一句话语,我此时想到了我国的圣人孔子的话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基本上是相通的,所以我的感触是有中西文化相似之处,理解了为什么来华的传教士都能很快地接受中国文化,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互通之处是如此之多,所以以后在其他的教堂里我也就有了领悟,当然我希望能成为第三类人,不知道是否要在教堂里被说教后才能是否升华。
接下来在巴黎圣母院教堂里我和儿子点燃蜡烛,也似乎祈祷着未来的生活,脑海里不时像过电影一样《巴黎圣母院》里的人物闪过,于是雨果的名言也在脑中萦绕:“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人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不知道听谁的,这种感觉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作品中表现极其显著,于连就是要穿上红衣成为贵族,他的两只耳朵听魔鬼的,而于连的父亲耳朵听上帝的要求儿子穿上黑衣成为神甫,红色与黑色在激烈地斗争,但是工业革命的发展让于连是不会听父亲的,于是在魔鬼的指引下他走了一条不归之路。
去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感悟就更加明朗了,特别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供奉的人物中有许多世界级大师,他们是牛顿、莎士比亚、达尔文等等,这些在科学殿堂里的人物与高贵的英国王室成员一样的待遇,使我不仅赞叹英国人思想的伟大。我想此时的教堂里的文化有了科学的分量,那么以后教堂文化的传播更有了广泛性,儿子和丈夫在自己崇拜的牛顿、达尔文的雕像前久久矗立,我也在莎士比亚的雕像前沉思,我也似乎理解了宗教中的文化含义,它就像《圣经》所宣扬“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我希望光能在我的生命中,找寻西方文化中的真谛,不管它是否接受,我都要耕耘。
给大家摘抄《圣经》中的几句格言: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孩子眼中的上帝:
吉尔达:“妹妹,睡吧。上帝已经躺下了。”
安娜。玛丽娅:“他不在床上睡,在天上睡。”
吉尔达:“不对!他在十字架上睡!”
为大家摘抄四句佛家妙语:
1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2 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
3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4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以上可以享用终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