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死了文字沦为图像工具
行为诗坛暴力“梨花”大行其道
产毒作家受控市场不说真话
时代特征芙蓉姐姐更像作家
——摘自《法制晚报》
注:以下引用,均引自《法制晚报》
叶匡政先生,因“文学死了”而一炮走红。这是文学的幸,还是文学的不幸呢?我不知道。但“文学死了”却是人们对叶先生关注的焦点。
近一段时间,叶匡政以“文学死了”的重拳文坛,其受关注程度,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事件”的成功策划。
作为一名与文字有关的工作者、写作者,对“文学垃圾”与“文学死了”的热闹,我也是十分关注的,尽管我始终沉默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在《法制晚报》上,我偶尔看到这样的对话:
记者:这其中有没有炒作的成分?
叶匡政:炒作不是一个负面的词语。一朵花开的目的是让别人看到,一个作家发言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听到。比如我写一首诗拿去发表,其实也是一种炒作。只是没炒起来,大家都不关注这个。
看了之后,不由自主地笑了。很实在的人,很实在的做事方式,不像当下的一些人,总爱把真相遮遮掩掩的,怕人看出“猫腻”。与之相比,我更喜欢叶先生的坦率。这或许就是因为他是诗人的因素吧!诗人做人、做事就应该这样。总是隐藏真相、不透明的人,是诗人吗?或许有人会说他是,但我还是怀疑的,至少,他不是一个一流的诗人,试看历史,那位有大成就的诗人,不是仗义执言的。比如不得仕途的李白与一次又一次被贬职的苏轼。
就关于“炒作”一说,叶先生的回答,我很满意。存在就是存在的。如果虚伪地去强行抹黑或掩盖事实真相,反而会遭人质疑的,你以为别人都比你傻呀!就你聪明绝顶呀!其实,人与人的智商是不分上下的,都是差不多的,所有的差异只是有人爱思考、爱琢磨,有人不爱多想而已。
叶先生的坦诚,我是很欣赏也是很赞同的。
记者:你提出“说谎是作家存在唯一条件”,依据是什么?
叶匡政:讲真话是当作家的首要条件。每一次重要的社会事件,没有一个作家出来表态。现在的许多作家认为远离社会是自己的一种姿态,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企图创作可以流芳百世的作品。
这个观点说的很好,一语中的。如果文学没有了批评,如果社会没有了鞭策的声音,如果好事没人赞扬坏事没人指责。那么,这个社会还能和谐吗?文学还能发展吗?世间的很多事物,都不是一开始就是对的,而是在错误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记者:如果他们制造的是“毒素”,那么作为出版人的你是不是就成了“贩毒”的人?
叶匡政:我做作品的原则是“有可能赚点钱,有必要赔点钱”。我一直不是按照商业价值选择要出版的图书,而是按照其流传价值。我发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好的文学了,我就改做中国现当代史了。所以说,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成为不“贩毒”的人。
一个文化传播者,能有这种心态,是很值得我们尊敬的,我们该为有这样崇高思想的人喝彩。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如果都有这种心态,这种做文化事业的责任与态度。我想,我们的文学、图书市场的明天,就不会有“死”的可能。恰恰相反,反而会因为我们的努力与付出而使文学这项伟大的事业越来越繁荣。
放开了对文学的正确认识,放弃了对文学的悲观思想。每个人都以自己对文学的主观认识和客观思考去看待文学,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风是雨”的乱作一团。那么,文学还会有垃圾论、死亡论吗?
对于文学的“垃圾”或“毒素”的拒绝,是作家、读者和文化传播者的共同责任,而不是一种空话。
行动起来吧!对文学热爱、相信文学不死的人们!让我们高举文学的火炬,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文学的明天,一定会越燃越灿烂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