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美丽的沉思(三)

时间:2007/7/21 作者: 朝望 热度: 81057

  欧洲博物馆巡礼
  
  世界有五大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冬宫)、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其中前四个是世界公认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是培养人文化素质的必要部分,在名人的书信和稿件以及文件中能感受历史瞬间的波澜壮阔,同时在真迹前能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穿越历史隧道与古人交流,把你的感受与思想在静物前叙述,那是一种内在心灵的倾诉,像是在梦幻中度过。
  
  这五个博物馆我们全家有幸参观了三个个半,之所以称半个是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一半在北京,一半在台北,而其他三个博物馆基本上都是在欧洲,西方的文明让我在这些博物馆尽情地享受和领略了一番。这些博物馆里珍藏的文物是世界首屈一指,而且在防范措施上也是最高水准。中国有句名言:“盛世藏文物,乱世藏黄金。”欧洲就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了世界强国,世界著名的文物就汇聚到了欧洲的许多博物馆,因此想完全看完所有的著名文物是犹如李白的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触。
  
  在欧洲旅游让我们全家感到最紧张的是参观博物馆,尤其是在世界独一无二的珍品面前总是想多停留片刻,加上还有想多看几遍的心理,于是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内总是留恋往返,久久不能离去。在巴黎的一个星期里,到卢浮宫参观竟然用了三天,在离开巴黎的当天下午还是要在闭馆前才姗姗离去,在返回德国马尔堡的路途中我们全家还讨论着在有些珍品前停留的时间太少,于是翻阅着在博物馆里买的相关解释书籍,在长途汽车上我们全家争论着,发表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同样在伦敦也是这样,甚至我们为了怕遗漏了什么珍品没有看到于是把从伦敦回苏格兰的行程放在夜里,因为每天只能看两到三个展馆,大英博物馆分为10个分馆: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东方馆、史前及早期欧洲、版画和素描馆以及西亚馆。时间在博物馆里就是这样无情划过,此时我想起了朱自清的《匆匆》中关于时光的描述:“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来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真切的话语让我们全家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有了体验,早上天还没有全亮,我们全家就匆忙地去乘坐公共汽车,时间就在我们的脚步里被抢走;到了博物馆为了不放过一件珍贵的展品,时间就很快地在文物中掠过,甚至连去卫生间的时间都要挪到闭馆的时候,珍贵的展品前总是让我们和时间作战,于是时间就在我们站酸了双腿中无情地丢失,我试图去挽住它在展品前静止,但是都是徒劳。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我们全家停留的时间最长,儿子刚踏进门就对我说:“决不放过一件作品,而且我要把展出的每一件都要拍照下来。”我理解儿子的心理,我也有相同的心情,丈夫还在每件文物前还把解说词都录制下来。也许是我们全家的真诚所在,整个在伦敦的七天里都是阳光明媚,偶尔有细雨绵绵,没有体会到雾都的色彩,由此我们整个计划如期完成。我虽然没有儿子的雄心,但是在每个藏品前我都要坚持至少停留五分钟。
  
  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里我在一幅敦煌壁画前久久矗立,仿佛1900年的战乱年间,英籍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与王道士讨价还价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斯坦因在拉走大量珍贵文物时得意说:“剩下的也可以办成一个博物馆”的话语回响在我的耳边。我了解斯坦因话语的含义,他拉走的是文物却拉不走中国文化的根,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无法复制,而且中国文物的魅力也让大英博物馆增色许多。我留意了一下在中国馆里参观人数最多,还有志愿者在讲解中国古老的文物,并且在西方社会中有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史景迁(他的中文名字就是景仰司马迁的含义)和司徒雷登等等。文化的积淀让许多世界人都对中国文物情有独钟,聪慧的中国人把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普通的物质化为神奇,陶器、瓷器等等,成为了世界人民喜爱的文化。
  
  当然在参观中国文物中深深地刺痛我的是一个陶器,我久久徘徊在它的面前,心情真是百感万千。这个文物就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小口尖底瓶,它的用途是汲水工具,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这个作品不仅有考古价值还包含着重力平衡原理科学道理,而作品距今约6000年。我每次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把这个陶器作为典型的例子讲解来显示中华文明最优秀的象征,因为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科学技术发明就在这个陶器中表现出来了。虽然在1958年在我国再次有出土的样品,此时我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看到相同的展品心里的酸痛是难以想象的,我真是无语、无奈和惆怅!
  
  每个博物馆背后都有着它深藏的故事以及文化的底蕴,大英博物馆在建馆之际所有的收藏是来自汉斯。斯隆爵士(SirHansSloane)79575件的藏品,这位酷爱古玩的医生,自幼就致力于科学探索,后来他建立了这个私人博物馆,在此基础上英国建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英博物馆的框架,以后由于英国雄厚的国家经济让世界各地的藏品开始陆续进入到了这个博物馆里,现在的不仅是展出文物,还有相配套的研究项目以及课题,因此完整体系是这个博物馆精彩所在,也是我感到为什么对于自己国家文物在此展出感到无奈的感触,民族的素质和高科技水平以及科学研究都是一个国家强国的表现。我国目前的经济开始腾飞,但是需要科学技术的匹备,这样才能成为世界巨人。
  
  巴黎是许多文人向往的城市,在巴黎的日子里安排去博物馆的时间竟然站用了我们全家时间的一半。在刚进到卢浮宫里,上小学的儿子兴奋地寻找镇宫三宝:《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在这些珍品前留影就好象完成了自己计划内的任务,整个开始的时间内他拉着我们先找他知道的作品,但是后来他发现除了他知道的作品外还有许多惊骇之作,于是也就随从我们慢慢欣赏精品了,而我除了这三件镇宫之宝之外还要仔细欣赏所有的作品,后来发现我们又是在和时间作战,时间在我们不经意中溜走,它是那样无情而没有挽回的余地。
  
  其实最让我震撼的是亲自站在《拿破仑一世及皇后的加冕典礼》油画前,虽然这幅画是奉拿破仑的命令而作,描绘的内容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加冕仪式。但是一点也没有影响我对于拿破伦的崇敬,这个科西嘉岛的怪物让整个欧洲震荡。油画的作者真实再现了他加冕的一刻,罗马教皇被请来参加仪式,教皇的眉头紧缩着,愤怒的眼神看着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接过的王冠,赐给皇后约瑟芬,自己不过是被用来号召和扩大影响和来肯定称帝的合法权,因此只能坐在祭坛前作为后盾而已,我在猜想当时的这个罗马教皇肯定是愤怒到了极顶了,但是敢怒不敢言的情景下也只能是有苦咽到肚子里,据说这幅画很多是请真人来到画室画的。整个油画拿破仑是身披黄袍,头戴皇冠,高高地站在巴黎圣母院内的最高祭台上,他的威严犹如他的话语一样“人一生一世,不给人间留点痕迹,不如不出生。”,他的痕迹让整个欧洲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他的统治时期把欧洲教皇的最高权利开始了颠覆,在这幅画里罗马教皇只是一个陪衬,所以他挑战了宗教对欧洲的统治,其实这就是拿破仑让后代人敬佩的主要原因,他制定的《拿破仑法典》成为了许多欧洲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制定国家宪法的蓝本。所以他的伟大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后来我们在“军人荣誉院”(也就是巴黎的拿破仑博物馆里),看着这位威震欧洲法国皇帝的灵柩,我思绪万千,假如不是一个在“滑铁卢一秒钟”决定拿破仑命运的一个小人物——格鲁希元帅,欧洲历史将会改写,我想拿破仑在流放在大西洋的岛屿时不知会对格鲁希元帅有什么评价和感慨!
  
  在卢浮宫参观的一个下午期间,我无意跟随了一个香港参观旅游团的后面,聆听着这个团的导游讲述了一幅珍贵画的经历。在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像展示厅里有一幅《卡纳的婚宴》,是十六世纪威尼斯画派之首的委罗内塞的作品,据说他还把自己画在了画中,这幅布油画占据了这个展厅中的一面墙,它是当年拿破仑在征战意大利时作为胜利品带到了法国,后来意大利与法国政府交涉要回这幅巨作,法国政府答应给意大利,于是意大利议会进行了多个方案讨论准备完好无损取回,但是由于该画在卢浮宫二层的展厅,要想取走完整的布画谈何容易,既要保证不能使卢浮宫的整体建筑受损,还要把这幅巨画完整地从二层的展厅窄小的门中运出。于是意大利议会在无限期的会议争论中,最后的方案是这幅巨画还是留在卢浮宫二层的展厅里吧,我猜想当年法国在改造卢浮宫时就预感到意大利会要回此画,于是他们在设计的时候就把这幅巨画放在了和《蒙娜丽莎》一样的位置,说明法国人在艺术品上可谓是绞劲脑汁在挽留世界珍品。
  
  当然对于欧洲来说除了大都市有许多的博物馆之外,就是小城市也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如德国的马尔堡,这个只有7万人的大学城,它的博物馆设在了整个城市中的最高处的城堡里,在该馆里最古老的文物是在公元三世纪时期,虽然珍品不多但是保存完整,甚至英国的阿伯丁大学的生物楼进门处的一层,竟然是自然博物馆,许多是多年来这个学校的生物老师和学生采集的标本作为了博物馆的展品,在工作闲余之时在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博物馆里散步真是惬意!许多学生就在这些展品前的计算机里查找着相关资料。这些情景使我感到了一种文化的气息特别浓厚,我想人类的成就感就是在历史的轰鸣声夹杂着远古的气息里,在幽明的空气中滚滚而来,历史文物中的魅力闪着历久弥新的光辉闪耀现代人的文化中。
  
  在欧洲所有的著名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应有尽有,它起着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也培养着国民文化和修养的增强作用。有些博物馆是免费的,比如大英博物馆是向所有公众免费,只是在门口的提示牌上提醒参观者自愿捐献,而且数额不限;卢浮宫是对于26岁以下的所有年轻人免费开放,只要出使你的有效证件就可以免费参观。我想只要能来博物馆的人都是有教养和有文化素养的人,假如高额的收费把一些原本就希望加强文化素养的人拒之门外,真实一个民族的悲哀了,在欧洲许多博物馆门庭若市,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年近古稀的老人在馆内不时出现。国民素质就是在这里看到了提高的希望,伦敦自然博物馆里还有义务讲解员,只要你上前询问会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标本的来历以及作用。值得欣慰的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去年报道,题目为“中国向昔日的帝国主义者发问:有老瓷器吗?”于是在伦敦著名的克里斯蒂拍卖行和索思比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开始把在一个18世纪乾隆时期的碗拍到400万英镑被来自我国富裕企业阶层的买主收藏,这说明中国人的品位在提高,对于流传在外的中国文物真实一件庆事。
  
  除了人文的文化外,关于博物馆里有关对文物和馆内的介绍,在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内的服务台前有各种文字的印刷品,虽然比较昂贵,但是在以上的所有博物馆里只要有中文的印刷品的介绍书籍,我肯定要购买,虽然是繁体字我也感到能在介绍中认识博物馆里的文化,甚至有些博物馆里没有中文说明但是有日文说明,我都要买一份,我在日语中去猜测其中的内容,当然在无奈中只有买英文版,回到住所再慢慢查字典去阅读内容。
  
  虽然在欧洲的日子里,由于行程安排的很紧张,加上还要以节省为原则,但是在博物馆里感到了文化气息增加了许多,自己对于人生的价值观也有了不同认识,我此时就是把我的感受写出来与我的朋友们共飨。

  最后附一张小口尖底瓶,是1958年出土的陶器与大英博物馆中的陶器基本一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