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自沪归来,接风宴席间,问及在沪生活的工作感受,友人思考良久,回答道:永远保持进取之心,永远发扬拼搏之气,永远昂扬向上之志,才能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上海一展才华,有所作为。此言一出,席上众人都沉默不语,有几人能做到“永远”呢?永远有多远?这实在是个连哲学家也很难回答的问题。
人生总是这样,想保持一份永远的激情很难。大多时我们游走在理想和现实的边缘,为了心中的梦想可以孜孜不倦的学习、追求,但在现实的压力和考验前,我们很多人屈服了,放弃了心中的梦想,而是选择了自己并不喜爱但却能带来利益的职业,这时的理想如同初恋时的海誓山盟般的虔诚和脆弱,永远的追求对于我们而言,有时真的是“永远”的难以企及了。
友人是名转业军人,分配到家乡一小学当锅炉工,教过短期的自然,后来下岗。下岗后穷困潦倒,做过火腿肠,卖过旧书,下过电缆,安装过霓虹灯,还在某机关做过临时的文员,一家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但他却自始至终都不曾放弃过心中的梦想——走文学之路,做一名大学的语文教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坚持文学创作,并且还参加了高等教育中文本科的自学考试!当理想和现实面临巨大反差,实在无法维持日渐萧条的家庭时,友人以东北男人特有阳刚之气毅然只身南下,去上海“淘金”,临行的时候,除了随身的衣物外,就只有他曾发表过的一摞作品和尚未毕业的自考教材……
一切就像《一千零一夜》故事般的神奇,友人凭着出众的才华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企业报编辑做起,一直做到了一家较大企业的行政经理,并且通过了层层选拔,成功的竞聘了某大学的中文兼职教师,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友人为了上大学教课,每天需早早的起,坐上两个半小时的车,然后连续讲四节课,下午回到公司上班,晚上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一边为两家报纸的副刊供稿,还要抽出时间处理白天没有结束的公司业务,常常干到凌晨的一、二点钟才能休息,但他却满心的亢奋,丝毫不觉其累。他为自己的QQ起了个很特别的名字“东北男人在上海”,这使我想起了十多年以前那部非常流行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友人的一切难道也会像“王起明”一样吗?也许他们真的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友人说,当他坐在上海东方之珠内的旋转餐厅里进餐时,满桌子的酒菜里他只认得一盘螃蟹,其余的连见都没见过,可是那时的他却想起了当初下电缆线时和工人们蹲在壕沟里吃麻辣豆腐的情景,一切都那么的清晰却又那么的模糊,仿佛就如同一场梦。友人讲述他的经历的时候,那声音听来有种很遥远的感觉,我仿佛是在听故事,可故事的主人公就在我的身边。他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再次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深刻的人生课题:人为什么生活?人如何生活?这实在是个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究的课题。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友人说他现在还是一名没有上海市户口的“打工人”,但他相信终有一天,能够在中国最现代城市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说这话的时候友人略显疲倦的双眼流露出对未来的信心和思考。是啊,只有向着理想坚定的前进,无畏风吹雨打,远方才不会是远方,成功才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向你涴涴而来,一切才会豁然开朗,才会鹏程万里,来日方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