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访道酥醪观

时间:2007/4/2 作者: 邓三君 热度: 82931
    年关将至,日子稍许轻松,便怂恿友人造访酥醪观。

    罗浮山下四时春。从汽车后视镜望去,季节生出了一幅幅色彩淡然的水粉画,柔和中透着韵律。道路两旁的远山缕缕飘过的轻烟,犹如少女腮边的粉脂,少了些气势,多了些闲情,引人思绪飞扬。早些年,我曾游览过些许名山古刹,每次身临其境,除了虔诚便是神秘。而博大精深的道教于我来说,却是个门外汉。只是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时空和思维,梦想有朝一日得道成仙,逍遥天界。虽古往今来难得随其愿者,然“道”却一直延续至今。我一味沉思:“道”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正午时刻,车子进入罗浮山北麓的酥醪村。这是个安详而宁静的“世外桃源”。远处,山峦白云缭绕,草木郁郁葱葱。近处,树影婆娑,桃花斑斓。“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的清逸,让人感觉已置身仙境。短暂迂回盘旋的山道,一条汩汩溪涧豁然于眼前蜿蜒。我知道——酥醪观到了。

    眼前的酥醪观,犹如一个形销骨立的老道,静静地伫立于环山的怀抱之中。两扇深红色的木门,古意而凝重。令人肃然起敬,又有一丝幽幽的苍凉。门边“仙踪何处招寻争传酣醉奇缘已归东海,尘世几人看破安得超凡上士同住北庵”的楹联,仿佛是神仙穿越时空隧道隐隐约约的呼唤,让人如入空灵之境。

    迎接我们的,是酥醪观第二十四代谪传住持黄老道长。这是一位精神抖擞、面容矍铄的老者。据说他一岁的时候,每日昏睡不起,被当时酥醪观住持带回观中以“酿泉”喂养,并收为弟子。后观闭人散,其师曾对其抚顶嘱咐:“有朝一日古观光复,尔须报效朝祖”。他还俗三十年,经历诸多。寒喧之后,他便如数家珍一般向我们介绍酥醪观的历史。

    酥醪观又称神仙古洞,为葛洪北庵旧址。与冲虚观、黄龙观、白鹤观、九天观并称罗浮山道教五大观。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因“玄邱玄碧之香酿成甘露,为酥为醪之味散于诸天”的传说而易名。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渐荒废。唐宋年间,道人在北庵旧址建观。世道盛衰,古观几经兴废迁移,都仍承袭酥醪之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酥醪观以其荡涤灵魂的“仙气”而成为人们心灵的故乡。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到此飞觞醉月。唐之韩愈,宋之苏轼,以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都曾专诚前来拜谒。酥醪观因此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草一木都依附着一段千古佳话,一砖一瓦皆包涵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宇宙万物总是在潮起潮落中轮回。1950年,道观活动曾一度中断,酥醪古观也日渐荒废,瓦漏墙颓。1989年,故观涅槃重生,三洞玄学重放异彩。跟随老道长的脚步,走进酥醪观幽静的院落,顿如从古朴清新的大自然中走来,以至对眼前的一切都觉得那样的超凡脱俗。土情壁画、挂匾石刻、天井楼阁、老道长书法诗词跃然于眼,悠然入心。也许是沾了仙气的缘故,道观内两枝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山茶花,在这腊月时节仍就青翠欲滴,凌寒绽放,朱色凝光,一派生机盎然景象。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天地间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触摸到“道法自然”的脉搏。

    山蝉聒噪,将我推入冥想。我原本对酥醪观知之甚少。一次偶然聚会,无意间得知当今酥醪观住持乃一德高望重友人的学生,便心生向往且挥之不去。都说一沙一界,一尘一劫。不知今之邂逅是否也是受“道”的指引?这一瞬间,我仿佛捕捉到了仙人的气息。

    山中一日,世上百年。几个小时的逗留,似乎已经穿越酥醪观千年的历史。回味唇齿间百年青梅陈酒的余香,与友人谈及酥醪观的沧桑往事,感慨良多。虽说酥醪观的兴衰轨迹冥冥中包含了某种不可抗拒的“天意”,但轰轰烈烈的岁月中遽然而至的寂寥总教人唏嘘。古人云:“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我等凡夫俗子固然无此境界,但细细品味老道长“上善若水”的手书横幅,却觉得“道”味扑面。《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顾几于道”。我想,这既是“道”的精粹,又何尝不是常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也许道家思想长盛不衰的玄机,就是“上善若水”的理念。也许正是这种随遇而安且百折不挠的理念,才让酥醪观千古不老。

    这一刻,我觉得与“道”很近。 (作者:黄俊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