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谒陵祭祖瞻桥山

时间:2007/3/15 作者: 圣米 热度: 11521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生生不息,炎黄子孙,追古扶昔,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民族的形成以及华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奠基作用令后世敬仰。纪念古人,激励后人是嫡传了几千年的民族传统,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使无数炎黄子孙漂洋过海,扶老携幼,寻根问祖,拜谒黄帝陵。

    群山环抱之中的桥山,沮水环绕,远远望去,掩映在一片青黛色之中。古柏参天,郁郁葱葱,气宇非凡。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陵前有一祭亭,亭内石碑上刻着“黄帝陵”三个大字,为1958年郭沫若先生手迹,亭后冢前立有石碑,上刻“桥山龙驭”四字,传说黄帝在此驾驭巨龙腾空升天。碑后为黄帝陵冢,冢高3.6米,周长48米,我无法想象这不足180立方米的黄帝陵,能埋得下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吗?其实,这小小的陵冢,掩埋的不只是人文始祖的躯体,还深埋着上下五千华夏民族的喜怒哀乐。古柏掩映之下的桥山,原本就是一座用民族的灵魂堆砌而成的圣山,原本就是让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尽情发挥想象力、尽情抒发民族情感的地方!这里深埋着一个不老的东方神话,深埋着一部史诗般的文明画卷。如果说,普罗米修斯给予人类的是一枚火种,而黄帝却在黄土高原播撒了中华文明的种子。几千年来,使华夏文明撒遍世界的各个地的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虽有过艰难与曲折,有过喜与哀,兴与衰的磨难,但华夏儿女以血浓与水的民族感情维护民族独立、解放、自强、进步的信念从来没有变。几千年来,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期,轩辕黄帝做为人文始祖的感召力和后人一脉相承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精神,总是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中华文明虽历经内忧外患、艰难曲折,却始终没有像印度文明那样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也不像埃及文明那样因亚历山大帝的占领而希腊化,更没有像罗马文明那样因日耳曼民族的南侵而被破坏,中华文明一直保持着独立、完整的民族特色而经久不衰,以举世无比的生命力与时俱进。轩辕帝做为世界华人公认的华夏民族的雏造者,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一面旗帜,越来越成为巩固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的亲和力量。

    信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的旗帜,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怎样长期保持其独立、鲜明的特色,一个民族总要选择一种向其信仰者倾诉民族感情的地方,于是,以色列的犹太人选择了“哭墙”,中东以及全世界的阿拉伯人选择了麦加,华夏民族选择了黄帝陵。唯一不同的是中华民族倾诉民族感情的地方并没有虚拟化,而是将自己的祖先视为统一民族思想的灵魂。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科学、唯物的文化特征。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便有了登桥山祭先祖的记载,嬴政王巡游各地,观山祭祖,向大臣提出“吾称皇帝,有无违祖”的疑问,此后的历代执政者,每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昭考事祖,通神明也”。今天的皇帝庙碑廊内,古今祭文上起1371年,下至1989年,这些昭告先祖的祭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治业者的执政思想,封建帝王昭告先祖,祈求保佑帝业千秋永固,民主政权的领导者,祭祀黄陵,缅怀先祖,团结人民,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但几千年来,唯一不变的是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感。

    站在桥山之巅,俯视群山连绵,古柏参天,沮水涓涓,“远望郁苍连,抱岭环川……百里荒原青一点,愈见森然。碑石付落烟。唐宋无传。茫茫向千年……扫墓何为?玄黄涿鹿尚余威。不是人穷才念祖,祖武依稀”。

    站在桥山之巅,纵观上下千年,岁月悠悠,往事如烟,“报本崇祖,数典颂轩辕,神武开天运,壑智启人文,书契宫室作,衣冠礼乐新。声教播九州, 膏泽被八垠。绵绵垂统绪。烈烈贻子孙 ……至德包宇宙,荡荡难为言”。

    其实,谒陵祭祖瞻桥山“荡荡难为言”的岂止只有古人?!沐浴现代文明阳光的我们也无言。恐怕只有古柏有言,沮水有言,桥山有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