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秦王政遇到了其弟成峤被樊于期鼓动谋反、吕不韦作奸、嫪毐奸淫母后等一系列事件,心中不由想到这些人都是异国出身。
异国人怎么能一心一意为大秦国卖力呢?他们骨子里充满对秦国的仇恨,必须驱逐他们。于是,他下了一道严厉的《逐客令》。命令,凡是地方说客,一律不准在秦国逗留;凡在秦国当了官的,马上削职为民,三天之内,务必驱逐干净;谁敢收留这些人的,全家治罪。
在这关键时刻,李斯给秦王政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
说着他叫秘书给每人发了一个材料。大家接到材料看到: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溪于宛,迎蹇叔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强富,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之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镶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又随、和之宝,——此数宝者,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钎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龟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马驹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而蜀丹青不为采。所以……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求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幅,此五帝、三王这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赉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而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大家一边听张书记的精彩讲话,一边看着李斯辞彩华丽,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的《谏逐客书》,都陷入深思之中。
张书记接着说:“李斯的奏章中有几句很精彩,如:泰山不嫌土石,才能那么高峻;河海不择细流,方能那么深广;君王广开才路,方显堂堂气度……其他的我就不再重复了,大家可以看材料。
“秦王政是一口气读完这份奏章,恍然大悟:‘好奏章,好奏章啊!不是它的提醒,险些铸成大错,危险啊!’他立即令御史大夫,马上行文咸阳及各州郡,立即撤逐客令,已被驱逐的宾客,马上请回,已经削职的宾客,全部官复原职。他又派人快马加鞭追至骊山脚下,找到了李斯,让其官复原职。
“原来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氏,出身布衣闾巷,曾经当过郡县小吏,后来成了荀子的学生,满腹经纶,志向远大,被吕不韦招为门下,为舍人。后经吕不韦推荐给秦王政,得到了秦王政的器重,拜为客卿,秦统一后,官至丞相。
“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秦王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是与李斯分不开的。”
紧接着,张书记又讲了第二个故事。
“公元七世纪,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时代,在隋亡唐兴,群雄逐鹿的关键时刻,鹿死谁手?谁来收拾局面,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李世民以其所特有的才能和魄力,驾驭着历史的航船穿过惊涛骇浪,达到胜利彼岸,成为群雄中的佼佼者。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649年),他自幼聪明,胸有大志,善谋果断,文武兼备,智力过人。
在李世民即位时,唐朝中实际上有三个政治派别,一派是李渊的,一派是自己的,再就是李建成的一派。摆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迫切任务是:如何让父党心安理得?如何消除敌党疑惧?如何控制自己亲信的权欲?既要防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又要树立皇帝的威信。
他登上皇位后,首先公布了一份“功臣”名单,这名单共有43人,这里既有太上皇的心腹,也有李建成的党羽,当然更有自己的心腹,这样开诚布公,化敌为友的做法,没有博大的胸怀是办不到的。
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兼听纳谏的唐太宗,在他执政的贞观年间,君臣和谐共事,谏诤蔚然成风。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20年间谏臣盈庭,先后向他进谏的人不下30。除最著名的魏征外,还有刘泊、岑文本、马周、诸遂良等人。其中魏征一人前后所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魏征,他原是李建成的谋士,曾经献出尽早除去秦王的秘策,可惜没被李建成采纳。玄武门之变,魏征成为阶下囚。一日,唐太宗气愤地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毫不畏惧地说:‘先太子早听我的话,绝无今日之祸!’唐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训斥之后,反而赞赏他的才华和勇气,李世民不记前嫌,委以重任。而魏征也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佐唐太宗治理国家。
一次,有人在唐太宗面前告状,说朝政中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歧视李泰。魏王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聪明多才,唐太宗很宠爱他。于是他怒气冲冲地把大臣们召集起来,指责一通,听完唐太宗的指责,看到他那铁青的脸色,房玄龄等大臣都吓得汗流浃背,连声谢罪。这时,只有魏征挺身而出。他首先申明没有人歧视李泰,又阐明了臣子和李泰应同等对待的道理。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方知理屈,复转怒为喜,下诏,赐给魏征一千匹绢。
一天,唐太宗退朝后回到后宫,满面怒气,见到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老家伙!’
皇后问是谁,唐太宗大声说:‘有谁?还不是魏征老儿,他经常当众顶撞我。’皇后立即换上朝服,站在庭院中,太宗惊问:‘这是干什么?’
赞(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