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从二弟家回到老城后,我们仍不死心,都仍然争着抢着接老妈去,可老妈再哪儿也不去了,结婚嫁出去的二妹子,只好常回去看老妈、陪老妈。
人生难啊!我们如舍弃工作、舍弃小家?回家去陪老妈?这也不现实呀?就是二妹子老回去看看,陪一陪,老妈都不让。说:"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工作,都还要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出力,不用老往妈这儿跑,妈一个人过挺好的,放心吧。"
我们能放心吗?可不放心又有什么办法呢?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虽然每天忙自己的小家、忙自己的工作,但也心急如焚!因为老妈的岁数越来越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在那时候都八十多岁了!
老妈的身体本来是很好的,劳动人民嘛,只做家务,也是劳动人民。
做家务活轻吗?不但不轻,而且很繁重,在小时候,我还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懂了。所以,现在一想起在那时候妈妈干活的样子,我就心酸,甚至于流泪!
如在那时候,我们还小,什么也干不了,只知道玩,而且还淘气,常常惹妈妈生气!
如妈妈一个人去买煤,这可不是轻巧活儿,需要拿煤供应本,去煤场排半天队买。买到煤后,在后来,有往家用手推车送煤的了,给人家运费就行,但在早先,得往家自己运煤,分多次用麻袋往家里背。煤运到家后,还得筛一筛,煤块留炉子需要旺火时用,煤面加黄土打成煤坯用,或加黄土当潮煤用,而且都需要搬运到三楼的家里。那时候,我们都还小,不但帮不上忙,还总跟着捣乱!
又如买秋菜、渍酸菜、搬大缸、压大石,妈妈一个人干是很吃力的!
还有劈劈材等很多很多活儿,就是平时买粮、买菜也不是轻巧活儿,如买豆腐,就象上战场!
如在那时候,有一段时间还没有须有票,一听说来豆腐了,人们像潮水一样地往商店跑,秩序好时能排队,有时候就是疯抢!
当抢着买出几块豆腐的时候,整个人都已经变了形了!如帽子挤丢了,鞋踩掉了,衣服扣挤没了,披头散发的,泥头汗渍的!
妈妈在干活的时候,就大都是泥头汗渍的样子,特别是在干重活的时候,头发乱得垂下来,糊在满是汗水的脸上,不时地用戴着套袖的胳膊擦擦,因为手太脏。有时累得受不了了,就稍直直腰,喘喘粗气,活动活动,对着水龙头,"咕咚、咕咚"喝几口凉水!
还有种地,我家所在的楼区不是在市中心,在那时候人少,稍有些闲地方,所以,家家都在楼后弄了块小田地。一年到头,妈妈是春天翻地、背垅、种地,夏天是拔草、铲地、侍苗,秋天是收割,当然,还有平时的积肥、施肥、灌水等很多活儿。
为什么我家在那时候不在市中心住?是有原因的。
我爸在解放前,很早就已经当上了老城里的工人,在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老城里原日本人住的一些楼房立刻就空了,很多原住房困难的人们就搬了进去,我家也搬了进去。搬了进去的中国人当然高兴,后来,就把这些楼起名叫“新华楼”,我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我爸所在的单位,是一家钢铁公司,而且,那时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因此,在市郊又加建了一个工厂,在市郊还盖了一些楼,让到后建工厂里工作的工人住,这样上班能方便些。但毕竟是在市郊,工人们都不爱去住,如此,当干部的就得带头了,我家就带头搬了过去,我说的老城的家,就是这个家。
这个老城的家,跟“新华楼”条件有很多不一样,如没有煤气等等,我妈的家务劳动,就增加了很多艰苦。
爸爸是干部,又是劳模,一心扑在工厂里,早出晚归,所以很多活计,都是妈妈一个人干的。
爸爸也过意不去,常对妈说:"那些重活、累活给我留着,哪能都让你一个人干了,可别累坏了。"
爸爸再忙,也有偶尔休息的时候,每逢这时候,总是琢磨还有什么重活、累活,然后,拼命地争取都干完,我们不懂事,却也总是跟着捣乱!
好象有专家说,劳作等于锻炼,所以老妈的身体一直还是不错的,虽然在老爸去世后,堆了一阵子,但毕竟有老底子,恢复后还算可以。
但如今不行了,80多岁了,头发已经像雪儿一样的白了,满脸皱纹,弓着腰,已步履蹒跚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她一个人过,我们做儿女的怎能放心和忍心?所以,不管老妈愿不愿意,我在后来就强行地把老妈接了过来。
当然,我也动了招儿,要不,老妈就是不来呀。
如我故意说:“妈,您就顾着老城这个家,不顾我们儿女过得怎么样?上我家,帮助看护一下我家呗?”
老妈说:“净瞎说,你们的家还用我看护呀?我懂,你故意这么说,是为了让我去。”
尽管如此,经我反复地请求,老妈最终还是来了。
四.老妈晚年
老妈当然是住在给她准备的房间里,阳面,大玻璃窗,床是双人的,为日后如有什么情况照顾方便。有一个衣柜,够她放各种衣服的了,在墙上挂了一台42吋的平板电视,坐在床上就能看,不用到客厅去看电视。
我以为一切都准备得挺好,哪承想,并不那么顺利。
比如吃饭,虽不能说顿顿吃山珍海味,但每天,虽然换着样的挑好吃的东西进行调剂,可老妈有的连瞅都不瞅。如肉、鱼、虾,给她夹到碟里,有时能吃上几筷子,再给就连说不要了。像特意给她做的海参、鲍鱼等稀罕物,她连瞅都不瞅,给也不吃。
我说:"妈,现在不比从前了,国家富有了,我们也有钱了,好东西有的是,您得多吃些,这样身体才能好,才能长寿,我们做儿女的看着也高兴。"
可妈说:"不爱吃,不想吃。"就连青菜都吃得很少。
我儿子曾经问:"奶奶,您想吃啥?您说出来,我们给您做。"
妈说:"想吃咸菜。"
我说:"在我们小的时候,记得老妈做的咸菜可好吃了,可能想吃那种咸菜?"
老妈做的咸菜虽然都是大萝卜、大白菜等普通青菜,但让我们做出一模一样的出来,还真不好弄。
媳妇说:"现在,有很多人还是爱吃那老式咸菜,超市里有的是好咸菜,挑好的买几样,看妈爱吃哪种?"
媳妇真的买回来好多样,大都是高级的酱菜,可老妈还是不爱吃,亏了也买了那种"红咸菜",细丝的那种,老妈爱吃它。
饺子、包子等细做的主食,老妈吃得也差劲,就是只吃大米饭,特别是爱吃高梁米饭,既使是新焖的饭,也要泡上水,她说这样吃顺溜。
结果,想让老妈好吃、好喝的愿望落空了,老妈每顿只吃少半碗泡米饭,就点咸菜,很少吃别的菜。
水果老妈吃得也少,也说不爱吃、不想吃,我们把水果剥了皮,送到她嘴里,十回有一回吃了就不错了。
但有一天,我买了苹果回家,老妈来后,我一直没有买苹果,因为老妈咬不动,买是留给我们自己吃的。可只见老妈眼睛突然一亮,立刻拿起一个就开始啃皮,我们都惊呆了!也忘记了给她削皮,只静静地看着她怎样吃?
老妈是假牙,啃了半天,总算把皮啃完了,然后,晃晃悠悠地站起来,拿到洗手间冲了一冲,最后递给了我!
我突然明白了,眼泪喷涌而出!接过苹果,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老妈则笑了!
在小时候,能吃到水果是很难的,不是没有钱买,而是买不到。
爸爸进工厂很早,因为早就有八级工的技能,在1949年刚解放时,就当了总工长,而且是科级干部,管九个工长和好多工段呢,月基本工资有119元呢,还不算奖金什么的,对普通的人家来说,收入是相当不错的,既使人口多也够花,因为东西太便宜了。如豆腐才二分钱一块,那还是在我印象最深的“文革”期间,在早些时候更便宜,如大火勺才一分钱一个,问题是后来东西太匮乏了,有钱也买不到。
在那时候,买什么都凭票,还别说,凡是凭票的东西很少断档,如鱼、肉、蛋,老有,只是买的人冷清,因为哪有那么多票呀,而不凭票的东西,就不是这样了,根本就很少有货。
在那时候,如商店里的水果档,是一溜的向外倾斜的有格子的大槽子,背景是大镜子,槽子里在装满水果时,镜子一衬,玲榔满目,刹是好看,可总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在家里吃不到水果,父母是要想办法的,所以,爸爸有时不知从哪儿买回来一兜苹果,一进屋,我们就能闻到香味,抢着把兜子打开!
妈妈这时就会拿来盆,装上苹果洗一洗,而我们却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抢苹果,妈妈也总是打我们伸出的小手,笑着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洗干净了再吃,小馋猫们。"
洗完后,妈妈就会对爸爸说:'行了,你给孩子们啃皮吧。"
爸爸这时就会对我们说:"排好队。"
我们就会排好队,最小的二妹子在前头,我在最后一个。
然后,爸爸开始啃苹果皮,啃完后,一个一个递给我们吃,还会在边啃皮时边说:"哎呀,真香,真甜!"
当我们都吃上苹果后,爸爸还会说:"哎呀,挺累牙,还是让妈妈给你们啃皮吧。"
这时,妈妈就会笑着说:'累什么累。"也就开始给我们啃皮。
其实,是爸爸挂记着让妈妈也尝尝苹果的鲜味,他们是舍不得吃个苹果的,只是把皮吃了。
如果苹果少,我们会一气吃光了,如果多,会留起来再吃。
在那时候吃苹果,确实是感觉又香又甜,其实都是很次的苹果,最大的,也就比鸡蛋大不了多少,顶多半红,小一点的全是青的,都是“国光”品种,哪能赶上现在的苹果。
听说,那时的好苹果都出口到苏联了,给老大哥送去了,都是精选的,都是红红的大大的,般般匀的,用包装纸包着。
我买的这个房子特意买的是二楼,目的是能让老妈方便下楼走走,每逢天气好,我们家人谁方便,就会扶老妈下楼。
我们这个小区,还是不错的,有假山,有假河,有鱼池,有树荫,有绿地,还有小广场,有休息的座椅,妈妈走累了、看累了,可以在小广场的座椅上歇一歇。广场上常有很多人,也有老年人,也可以唠唠嗑,可老妈对这些不太感兴趣,因为她说都不认识,嗑没法唠。
在楼上的时候,她总爱依在阳台上向外看,问我老城在哪里?我指着北边的方向,说在那里,她就老往那个方向看。还问我二弟、三弟和大妹妹的家在哪里?我也指给她看,她也总是在望。
不向外望的时候,就总爱在屋里看照片,爸爸的遗照和那些老照片,我都拿来了,挂在了妈妈的屋里。爸爸的遗照挂在电视的对面,在双人床的上方,其他照片挂在了窗户对面的墙上,有二趟,都特意挂得不太高,为的就是让妈妈在看时能方便些。
妈妈在看老照片时相当地痴迷,有时,一看能有好几个小时,从她那有时凝重、有时露出笑容的表情看,是在经常地陷入回忆之中。凡在这时候,我特意不去打搅,让她老人家享受一下回忆吧,那对她可能是很珍贵的。
另外,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烦心事,如老妈上厕所的事儿。
老妈虽然吃得少,却总爱喝水,当然,不能让她再喝冷水了,这可能与她在年轻时干活累爱喝水有关系,所以在夜里,她要"起夜"三、四次,也可能与年老了肾脏功能差有关系。
我怕老妈"起夜"摔着,给她准备了痰盂,说半夜就在痰盂里方便,可她不肯,非要上卫生间。
没有办法,我只好准备了几个零点几瓦的小灯泡,安在老妈去卫生间的沿途上,夜里常明着。尽管如此,尽管老妈也知道"起夜"会影响我们睡觉,尽量蹑手蹑脚地走,但毕竟是老年人了,常碰得叮噹山响。没有大动静的时候,那种蹑手蹑脚的脚步声,虽然轻微,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象有节奏的鬼步一样,反倒让人觉得恐怖!
其实,不管老妈脚步如何轻,稍有动静,我就会醒了,立马起来,协助老妈上厕所。
上岁数的人就是上岁数的人,坐便垫常被她弄得湿湿的,甚至于有时还蹭上了大便,她也不知道。
媳妇为此常嘟囔,我说:"你嫌弃我老妈了呗?"
媳妇说:"不是,我们女人就爱嘟囔嘟囔嘛,我收拾都收拾了,你还不让我嘟囔嘟囔?"
看来,当初房子买二卫的就好了,还有那种卫生间就在住屋隔壁的,现在可好,老妈上厕所得出屋门,到客厅再走一会儿,才能到卫生间。
其实,既使买了二卫的,也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因为老妈不喜欢坐便,喜欢老式蹲便。
我说:"妈,您喜欢蹲便,咱就换成蹲便的,可您能蹲着起来吗?"
老妈说:"费劲,在老城时,得拽着前面立着的那根水管,费好大劲,才能站起来。"
我说:"还是的,年老了得服老,还是坐便好。"
老妈说:"那就别换了,还是坐便吧,习惯了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