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是老家确山县的旧俗,始于宋朝,盛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算下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8年,“打铁花”作为确山县的民间特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听老辈子讲:“打铁花”原本是为了展示打铁行业的气派,扩大些影响。同时,也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生活兴旺发达。
打铁花的场地设在县城的南山广场,离我们村有8里多路,走路将近两个小时也就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刚吃过午饭,我们跟随着大人,带上小板凳,兴冲冲地向县城走去。广场紧挨着城南的“盘龙山”,是一个依山推平的能装下几万人的大广场,高处也推出一个平地,作为观礼的主席台。台上最好的位置都被圈了起来,作为特邀嘉宾的看台,其他观众只能在相对靠后的地方观看了。去的早的,自然要抢占先机。于是,我们争先恐后,一路小跑,直奔南山广场而去,生怕晚了抢不到好地方。谁料想,等我们气喘吁吁地赶到时,已经没有位置了。
看台上人山人海。大家都把压厢底儿的好衣服都穿了来,显得干净整齐。特别是年青人,更是上心。小伙子风流倜傥,姑娘们把自己打扮成一朵花儿。他们与其说是来看“打铁花”的,不如说是来相亲的。那些媒婆也多利用这个机会,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是最爱热闹的。他们呀,多半是“人来风”,越是人多,越是兴奋。他们你追我赶地吆喝着,打闹着,端起木棍做的“冲锋枪”又冲又杀。他们在一起跳绳,踢毽子,炫耀着自己。“这顶帽子是巧手的妈妈给织的,那双绣花鞋是姥姥给纳的,那个小篮子是舅舅给编的……”
那些小商贩们更是无孔不入。卖糖果、气球、花灯、还有孙悟空的金箍棒……那捏糖人的“老张头”简直神了。眼看着一团糖稀,被他轻轻一吹,妙手翻花,三下五除二,一个活生生的小鸟就要飞了,一个傻乎乎的猪八戒挺个大肚子,逗得人直乐……惹得那些孩子瞪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争着看,馋得真流口水。有的干脆跟爸妈撒起泼来,闹着要买,父母也多半碍于面子,也只得答应。
老年人坐在板凳上谈天说地,介绍着“打铁花”的历史,以显示自己的见多识广,他们讲着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相传在北宋年间,确山县有一年遭遇大旱,为解除旱情,村民捐钱建庙,要铸一口大钟放在庙中。于是,各家各户就把自家的铁器都贡献出来,由铁匠们熔化成铁汁。谁知这时飞过来一群乌鸦,盘踞在树上呱呱叫个不停,无论怎么轰都轰不走。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在地上捡起两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铁汁,把柳木向上一击,铁汁溅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乌鸦受惊,纷纷飞跑。当大家都为这突如其来的奇景惊叹不已时,老人已然不见了。不久,天真下了雨,旱情解除了,解救了无数个百姓的生命。人们感念于老人铁花的神奇,自此以后,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打铁花”便流传下来。
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个用钢管搭起的一丈多高的八角大棚,远远看去就像蒙古包似的,俗称"花棚"。花棚共分两层,第一层4米高,第二层1。5米高,花棚顶上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起火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根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挂着红旗,绑着鞭炮,称为"设彩"。“确山铁花”四个大字在红旗上迎风招展。
“打铁花”所用的花棒,是一根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涂上泥水,以盛放铁汁。在棚子旁边,一座一米多高的圆形炼铁炉已经架起,鼓风机通向下面的进风口,用于吹风炼铁。一块块生铁和碳块塞满了炼铁炉,准备点火溶化铁汁。
那些“打花”勇士们,一个个身强力壮,气势非凡,像对阵的秦兵,勇猛无比,像“力拔山兮”的楚霸王,所向无敌。技高一筹的“打花”艺人,能一棒击中老杆,点燃最高处的烟花和长鞭,称为"中彩"。中彩者像中了状元一样,当报出单位、姓名,披红挂花,奖励钱物,十分荣耀。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一位老者先用柴油泼进炉子,手提喷火枪冲那熔炉里点着火,鼓风机吹了起来,炉火越来越旺,生铁缓缓变红,慢慢融化,到了1600多度,化作铁汁。人们翘首期盼的“打铁花”便开始了,先是县领导通过广播发表热情洋溢的新年贺词,再由文化局长强调注意事项,宣布“打铁花”正式开始。
阵天的锣鼓声骤然响起,只见那老者双手拿着一根装有小桶的木棍,从炉子里舀满一桶火红的铁汁,分别倒入一排柳木棒上的坑槽内。一队队光着膀子,头上扣着葫芦瓢 (起防护作用)的“打花”勇士登场了。他们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上棒,一手拿着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口中吆喝着古老的号子,跳跃着快活而粗犷的步伐,一手闪电般上冲,用下棒猛击上棒。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孤形抛打到棚上,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点燃了花棚上的鞭炮和烟花。顿时,铁花倒悬如火山喷发,火星飞溅,鞭炮齐鸣。其状若何,流星如瀑;其声若何,虎啸龙吟;其光若何,鱼龙闪耀;其势若何,电闪雷鸣。恰似这人世间一个个曾经怒放过,燃烧过的生命与岁月,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人间的漫漫长夜。这震撼的景象随着滚烫的铁花升至最高处,又向四处缓慢的跌落下来,那光也暗淡了下来。只是这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逝,让人惋惜,让人感叹。
正当人们感慨铁花绽放的短暂时,另一棒铁花接踵而至,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在空中炸裂开来。一个!两个!又一个!十几个“打花”勇士一人紧跟一人,一棒接上一棒,棒棒相连,络绎不绝。顿时,烈烈火焰冲天而起,越发彰显出生命的强劲。火树银花兮,流光溢彩;雾岚氤氲兮,红光闪烁;天女散花兮,喷珠射玉;喷泉四散兮,如花千朵;光彩夺目兮,惊心动魄。又恰似两军激战,万马奔腾,声震天宇。
人们的精神随着这一棒又一棒的铁花也燃烧了起来,从肉体到精神,从思想到灵魂,一步步走向沸腾。是啊,这一棒棒的铁花不就像华夏大地的传承之火吗?发光、发热、虽然短暂,但璀璨耀眼。不就像个体的生命,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如那铁花般一闪而过,然后又消失在漫漫长夜中吗?然而,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之花,棒棒相传、生生不息!正如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却始终有年青一代从父辈手上接过旗帜,扛在肩上,一代接一代,薪火相传,奔向未知的道路,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形成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之火,希望之光。
这时,那些舞龙勇士也光着膀子,高举着金龙杀入铁花四溅的“花棚阵”。但见一条金龙,拖着长长的身子,突然从一端插入,穿行于铁花和烟雾之间,上下翻飞,忽隐忽现,恰如真龙在火海中腾云驾雾,惟妙惟肖。这舞龙又叫"龙穿花",场景蔚为壮观,真是既惊险,又刺激;既喜庆,又热闹。
那种繁盛之极的动感画面让人惊叹不已。这里也精彩,那里也华丽。“荡胸生光彩,决眦入铁花。”但觉两眼已不够用,恨不能全身都长出眼睛来,将那繁华盛境尽收眼底。那喷发的铁花点燃了人的激情,人们肆无忌惮地挥动着双臂,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狂放不羁地发泄着压抑已久的情绪,激动得几乎要哭了起来。鞭炮响起,喊叫声瞬间被鞭炮轰鸣声压了下去。锣鼓声,鞭炮声,喊叫声,声声阵天,整个广场变成了一片铁花的海洋,声音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也不知是哪位天才的杰作,竟然想出这样的阵仗来,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如临幻境。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
也不知这铁水落到身上会烫成什么样子。人人纷纷猜测,那些“打花”人身上是涂了特殊的防护油吧?其实不然,如果涂了防护油,铁汁一落,就真的要在身上着火了。这是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将铁花打得高,打得开,打得散,才不至于伤及自己,伤及他人。同时,“打铁花”时要舞动起来,身上跑得大汗淋漓,火星一落,快速抖动身子,铁汁瞬间滑落,才不至于烫伤。
真佩服那些勇士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是不能在冬天里脱光了膀子的,没有拼命的魄力,也不敢在千余度的铁汁乱飞中表演的。从他们身上,透露出中华先民们赤膊上阵、敢挑华山的尚武精神。因此,“打铁花”也叫勇者的艺术。
只是近年来,“打花”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只能从长辈的讲述中去想像“打铁花”的繁华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