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没秋

时间:2021/12/25 作者: 秋水长流 热度: 82244
  天晴了,路旁银杏、法桐、白腊等树上的树叶在明亮的阳光下由绿变黄。两场秋雨二十多天,硬生生地把季节从入秋拉到晚秋。冷风飘过,黄黄的树叶便有一些随了风向,在空中飘舞,而后追逐着向远方洒落而去。地上很快就积起厚厚的“黄金片”,随车辆、行人不断地荡动。附近的灌木丛中,红叶女贞和结果海棠,经过寒露的浆洗,早早把红色的容颜展示出来,为萧瑟的墙角增加了色彩和情调。各种缺乏勇气跨越寒冬的花卉及作物,无不紧紧抓住所剩无几的秋尾巴,把生命的精萃留在这即将消失的秋光里,显示出生命的美好和荣光,把枯萎和萧条留给冬天。

  一切都在赶时间,这几年人们都说这“秋脖子”越来越短,今年简直就是没了秋天。中秋之前就下起了连绵的秋雨,一下十多天。秋雨簌簌笼罩了一切,把秋收的喜悦和忙碌给淋没了。

  按照往年的经验,中秋前后那是秋天最忙的时节。农村人们要把田里成熟的粮食及各种作物的果实收回家,再按照各种粮食及作物的用场,将它们贮藏、加工或销售。忙完这些,然后再将地块清理出来,进行平整、耕耙、铺设底肥,为种植冬季作物作准备。

  这是一个繁忙的季节,是一个喜悦的季节,是祖祖辈辈农村人可以边劳作边享受收获过程的季节。秋天的活不急,不像过麦抢时间,“早一天收,晚一天丢”,过个一麦,累死几个人。秋收是个漫长的过程,从收、贮、耕、种,前前后后一个多月,有的是时间可以调剂。

  今年入秋,来的突然,一场雨就变了天。真应了那句古老的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眼下还没到中秋呢,哩啦了几天雨后,街上也真有人穿上了薄薄的棉衣。“二八月,乱穿衣”,个别壮实的人依然穿着短袖衫,与羊毛衫、薄棉袄擦肩而过,人们也不觉诧异。

  这时候,还没有人去想地里的庄稼。秋天的农作物不着急,早几天晚几天都能收,晚收几天还能增加产量哩。气温的小幅度弹跳对作物的影响也不是太大。也有人说,下雨好,有这场秋雨,收完秋正好种小麦,不用洇地了。人们还以为秋长着呢,秋有好几个月的功夫呢。

  然而,这雨却不太随人愿,没有一点停下的意思。不紧不慢,爽爽然,点点入地。还没过秋叶秋草黄,也没过秋雁、秋菊、秋收忙,似乎真的把冬天给下下来了。

  一天、两天没有停,三天、五天仍在下,等着等着,人们的心就焦了!

  人们心焦,焦虑的是地里的庄稼。花生如不及时刨出会发芽、会霉烂;王米棒子虽然高悬在杆上,但时间长了也会发霉变质;浸泡在水中的大豆,如果熟透了,大豆就直接变成豆豆芽了……

  这节口上,这没完没了的雨,真是下得人心里发慌、发毛!

  人们开始怀着各种心情盼着这场秋雨下完、停止、过去……天一放晴,好忙秋收,把地里成熟的各种庄稼收回来,毕竟,不到粮食收回家或变成钱,就不能说丰收啊!

  一切还好。雨下到第十一天的时候,云彩终于裂开了缝隙,蓝天露出了面容。太阳公公用他強大的威力,推开了遮挡光线的黑云,展现出宜人的笑脸,普照着湿呱呱的大地。

  久违的人们,特别是地不多的农户,还没等地里的积水耗去,就急急下到地里去抢收。因为地少,紧着手干,一两天或三四天就把庄稼收回了家。选片合适的空地,把收回的粮食晾晒起来,来上两三个好天气,之后就彻底放心了。地多的户不行,特别是承包了很多土地的种粮大户,因为地里有积水,各种大型收获机械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用人工。定出合适的人工价码,招工人进行抢收。然而天气预报,近期还是有雨。

  有雨也得先收着,走一步,看一步。 人们心里惴惴不安。边从地里抢收抢运,边想着各种贮存、不至于发霉腐烂的高招。花生要急刨,而刨棵收获时又一刨一蹲泥,所以人们就索性直接往外拔花生的秧子,带出花生果子,这样的收获方法,落在地里的花生果肯定多,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还有大豆,如果熟透了就必须带棵运出地去,抓紧晾晒,秋雨再次光临时,如果打不下豆粒,则可以上垛笘盖,不至毁坏,如果豆棵泛着青,则没必要收割,在地里长着反而比较安全。

  在我家乡的黄淮大平原上,这些年来,种植最多,最普遍的农作物还是玉米,既省事,又高产,年复一年。今年突然秋雨连绵,虽说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但毕竟还是有一套成熟的贮存方法,做起来较为顺手。那就是选不存水的比较高的地基,在四角立起稳定的柱子,然后用铁丝网围成一米多高的网子,组成一米多高的通风透气的粮囤。把从玉米棵上掰下的玉米棒子,扒光皮,装进囤子里,天气好时通风透光,自然风干,一直到玉米棒干透,才进行脱粒。阴雨时,用塑料布把顶一盖,万事大吉。为了防止地下潮湿,在安装玉米囤子时,还要在下面垫起二三十公分的底座。粮囤的大小,根据自家种地多少自由掌握。种地多的,也可以立多个囤子。在我的家乡,每年的秋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会立起大大小小的玉米囤子,绵延在大街两旁象城墙的垛子,自成一景。

  四五天光景过后,雨又开始了。而且这一下就是半个月。人们无可奈何,只好急急收场,撂下地里的活计,再次把秋忙让给了秋雨。

  半个月过后,雨停了,天气再次晴朗,节气已过了寒露了。早已过了正常种植冬小麦的时令。

  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总也挂念着地里的那点事。秋雨终于歇了。我凑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回老家一趟,看看村子里这“没秋”的秋是怎么过的。

  从县城回老家都是翻新铺的柏油路,很平坦、很通畅。一路上看到还有人从水趟趟的玉米地里往外扛玉米棒子。估计老天也不会再下雨了,也累得实在不愿意多跑几步路,索性把扛出来的玉米棒子直接就倒在了路边上晒太阳。风吹日照,先把表皮上的雨水晾干了再说;也有人用车辆从地里往外拉大豆,大豆棵子上籽粒饱满,豆叶有碧绿,有金黄;还有不少人神情专注地在收获完的花生地里拣落果……

  不知不觉走近老家村庄,走进村子,街边、路旁也晒满了从地里收回的粮食和庄稼,遇到了正在翻晒玉米棒子的老街坊九叔:“九叔,晒棒子呢!”

  我给九叔打招呼,并掏出一支纸烟递过去。“哦,二侄子回来了。棒子得尽快晒晒,不晒就毁了。”九叔接过烟卷,点着,抽一口说。“看这棒子有点黑头了,对出售影响大么?”我问九叔。“影响肯定大啊,卖不了好价钱了”九叔有点无耐地拉长了声音。九叔今年六十八,老两口身体没什么大毛病,身板还算硬朗。儿子、儿媳都在南方打工,很少回来,一直是他老俩口拾掇着五六亩责任田、照顾着上学的小孙子。

  老俩囗除了种着地,领着种地补贴,政府一年还发着几百块钱的养老钱。地里重体力活没了,一家人没病没灾,吃穿不愁,老俩口很知足。“这是东坡的,南坡收得早,没受影响,用草苫子盖上了”,最后,老九叔没忘了说道。大街上,不少的老人都在明亮的阳光下忙和着,我高声和他们打过招呼,继续前行。

  走过我家老屋,就到了村子的中心大街。宽敞的大街和街旁的健身活动广场上,也都晒满了玉米和花生。又看到了远房表弟大力。大力是种粮大户,今年春天在街口遇到他,他递给我一颗“玉溪”,满脸春风地给我介绍,这几年承包的四五百亩土地,越干越顺手、越干越顺心。首先是国家关注农业,粮价稳中有升,加上各项补贴,年收入保守也有四五十万。说话间透露着一股“小傲骄”。

  大力表弟承包土地快十年了,开始几年也是不太顺利,事故不断,盈利很少。最近几年政府给补贴买了成套的大型农机具,省了不少工,也提高了效率,收益也越来越好。通过大力表弟的经历,我不禁想,谁说农村没出路呢!现在的农村,就需要人脚踏实地地去干点事、就需要有人扎根农业“摸索怎样从黄土地翻出金疙瘩”。大力表弟就兄弟一个,家里老人多,离不开家,年轻时没能出去打工或者学个技术,种了二十多年的地,标准的“老农民”,可是他有点文化,人实诚,认准了路子,依靠政策,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终于实现了成功。

  “今年损失大了!”大力表弟见到我笫一句话就说:“雨太大,机械用不了,只有靠人工收获了。截止到目前光人工费就开进去十多万了。”

  “这是十年九不遇的特殊年份”,我说:“国家形势好,事业会越来越兴旺”。“借你吉言,我入过农业保险,看看能不能补点损失。”大力表弟提前规划,挺有风险意识。

  国庆节期间,我打电话给大力表弟,问地里拾掇到什么程度了?大力说:地势较高的地块耕耙完了,正准备种麦;有几十亩洼地,虽然也耕起来了,但是要晾几天才能耙,因为地太湿,种上小麦后地会裂缝。

  “白露早,寒露晚,白露十天正当选。”我想起老人们常说的那句谚语,今年种麦整整晚了二十天。

  秋风秋雨愁煞人。住在城里,失去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四季的敏感,只有农村、农民还亲近着大自然的变换。

  这是一个“没秋”的秋天。
赞(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