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与竹子真正相逢结缘,是与妻恋爱后的第三年。
那年冬天,我与妻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好不容易挤上了去她家的班车,长途奔袭300多公里到赤水市长沙镇过年。那是我第一次去她家。
那时的公路没有现在那么好,一路上坑坑洼洼,把人颠簸得云里雾里,有些晕车的人吐得肠子都青了,可谓死去活来。
走了七八个小时,车子靠边停下来吃饭。大家吵吵嚷嚷排着队,我和妻也胡乱塞了些进肚子,又风急火燎地继续前行。我倚窗而坐,心情一片大好,一路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不时拿出日本产的佳能相机拍几张抖抖晃晃的照片。
又走了十多个小时后,车子一直在高山峡谷中穿行。只见两岸悬崖巨石,丹霞壁立,云蒸霞蔚,猿声戚戚,阴森可怖。流水从两边石缝里喷射而下,飘飘洒洒在蚯蚓般爬行的公路上。路边湿漉漉的青苔密布,汽车不断发出“哧哧”的叹息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小心翼翼,行驶进展缓慢。我的心陡然提紧,双手冷汗直冒紧握着妻子。晴朗的内心随之暗淡下来。
忽见一条澄澈碧亮的小溪,有如少女柔曼光滑的丝巾,羞羞涩涩,在深沟巨石之中若隐若现。
渐渐的,在迷离恍惚的幻觉之中,我真切的听到了流水孱孱之声,凭窗俯览,一条小河撒着欢快的歌曲,与车子携手激越前行。几株稀稀疏疏的竹子,象刚出闺中而来迎宾的少女,含笑低头站立两旁。
车子不紧不慢地在深山野谷中走了三十多公里,大约一个多钟头。终于把幽深莫测的山林抛在了身后,刚才的小溪小河哪里还有半点少女的矜持,它完全变成了莽莽粗鲁的山野汉子,一条碧练澄江咆哮着向西奔流而去。此乃英雄而伟大的赤水河也。
赤水河曲折蜿蜒,公路沿河迤逦前行。只见最初稀疏羞答答的竹子,在雾气蒙蒙的河边已经挨挤得密不透风,公路两旁更是遮天蔽日,一向锐不可当的阳光也好不容易洒下几颗在凹凸不平的山间公路上。竹子紧紧缠绵着河水,好似坚不可摧的护花使者,那种永不言弃的架势相拥相伴五十多公里,直达长江之滨。这排山倒海的阵势和气派,对于我这个在高山上长大的人,从未见过这么多竹子,毫无商量地给了个猝不及防的震撼。
赤水河流域地势低平,气候炎热多雨,很适宜竹子生长。据不完全统计有楠竹、毛竹、金竹、慈竹、斑竹、方竹、苦竹、观音竹、箭竹、水竹和凤尾竹等等,以及那些不知名的野竹子。只见漫山遍野,层林叠翠。家家户户,天然盆景。
妻子老家的村庄各家各户紧挨赤水河边,他们用竹子修建的房屋美观大方,坚固牢实。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边路边,皆是竹子。各种竹子星罗棋布,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风吃醋,各显风骚。
河边之竹袅娜多姿,高山之竹伟岸挺拔。竹子与赤水河人民自古以来相生相伴,相濡以沫,比海情深。
妻子气质仿若竹子,竹之脾性犹似妻子。她们有时坚韧不拔,有时柔弱芊巧。
在她家吃的第一餐就是传说中久负盛名的熊猫餐。清炒嫩竹笋,炝炒竹地衣,爆炒冬笋片,方竹笋炖猪脚,筒筒笋炖鸡,竹筒蒸排骨,竹子打糍粑等等。坐那么久的车,还真是饿了。觉得那个饭菜好香好鲜,至今回想,思念难忘。
要是你有幸在初夏之交到达赤水,吃上一顿美味的苦竹笋煮肉片汤,那种清鲜苦爽的感觉,真的没有什么美妙的语言能够表达。
密密麻麻的竹子紧紧守护着赤水河两岸红色的土地。竹子的用途多姿多彩,巧夺天工。竹子可以做成各种家具和手工艺品,肩挑手提,装饰华丽。竹子可以做成篱笆,修造房屋。竹子可以做成竹筏,排入河中,撑杆打鱼。竹子可以制成浓浓的桨汁,造出世间最华丽芬芳的纸张。
历史上赤水河是一条英雄的河流。当年紅军战士四渡赤水,如履平地,来去自如,用竹子做的梭镖打得敌人魂飞魄散,用竹子做的竹筏功不可没。赤水河成了国民党军队闻之丧胆和永远挥之不去的恶梦。
竹子是赤水河人民子子孙孙的魂牵梦萦。
竹子是赤水河千百年来的绿色生态屏障。
竹子是赤水河人民的命根子,竹子也是赤水河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致富路。赤水市坐拥130多万亩竹林,拥有“中国竹乡”之美誉,森林覆盖率达83%,居贵州省第一位,处于全国前列,其中竹子就占了绝大部分。竹子所产生出的经济旅游效益,在赤水市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赤水市率先成为贵州省第一个摘掉贫困帽子的县级市,实乃竹子经济发挥引擎作用,冲锋陷阵,屡建奇功,芳名远播。
走在青翠逼眼的竹林中,一种清凉幽香的慰籍深深沁入肺腑。手摸光滑油亮的楠竹,一枝一节积极向上,直插云宵,给人一种无所畏惧的景仰之感。扶着弯腰低头的竹子,轻拥入怀,让人不得不钦佩它的低调谦卑。
竹子的以柔克刚,就像金庸先生所说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竹子那样的秉性,更加柔和和柔软一些,该低头时就低头,顺势而为。懂得低头不是曲意逢迎,是真正的低调和谦让。在波云诡谲的生活中我们就更加能够以柔克刚,以柔制暴,制胜于无形之中,笑到最后。
伟大的河流必定孕育出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必定具着备百折不回、昂扬向上的精神。
竹子的形象就是赤水河人民的光辉形象,竹子的精神就是赤水河人民顽强不屈、高歌猛进的新时代精神。
涂旭
2021年11月18日
作者简介:涂旭,男,土家族,籍贯贵州省思南县,现供职于遵义医科大学。在各类刊物和大型文学网站上发表多篇文章。散文《愿母亲灵魂永远安宁》曾荣获第八届中外散文诗歌赛二等奖。
赞(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