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品高自有格

时间:2021/10/24 作者: 马前卒 热度: 103624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描写梅花的诗,展现梅花凌寒飘香的个性。在我看来,绽放而倾囊释香的,不止梅花。

  那天雨后,我在竹林边散步,不时有阵阵香气袭来,使劲嗅上几鼻子,浓郁得直钻肺腑,叫人怜爱万分。原来是栀子花香。这香气是从竹林后那一片栀子树发散出来的。

  我移步到了栀子树跟前。这枝枝紧簇的一大片栀子树,缀满花朵。一片白色世界,如雪开放,白得耀眼,白得无瑕,白得惹人喜爱。

  这初夏的栀子花!喜人,迷人,醉人。

  栀子的花期在五月底六月初。为了短短的花期,栀子树整整等待了一年,整整期盼了一年,整整积蓄了一年,用一年的时间置换短暂的绽放、飘香。

  栀子树经受过怎样的煎熬!有时烈日如火,有时狂风肆虐。尽管如此,它不改初心,花满枝头,释放着生命的激情。来这世间一朝,就要倾其所有,毫无保留,一献尽献,不带走一丝遗憾。

  这花执着,执着得叫人心动,不论自然千变万化,百般考验,只为完成使命,尽情怒放。

  天底下的植物大抵如此。

  花如此,人亦如此。

  有的人一世坦途,官运亨通,那是上天对他的垂青;有的人命运多舛,备受磨难,那是上天对他的考验,他却不改其志。

  司马迁,出于公心,替万不得已而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很有分寸的话,不曾想这几句话触犯龙颜,汉武帝的心胸一下变得无比狭小,小得容不下司马迁的几句话。那个昔日能容天下的威武大帝,龙言一出,大手一挥,灾难就降临到司马迁身上。宫刑,奇耻大辱。志士,可杀不可辱;志士,头可断不可屈。是死?是苟活?司马迁如坐针毡,彻夜难眠,在选项上反反复复。可是父亲的临终嘱托,千百次撞击着他的心。要做孝子,就该完成父亲的遗愿;要做大丈夫,就应以死告慰。选择屈辱,那就要在被人戳、被人指中苟延残喘。煎熬啊,忍无可忍!堵不住别人的嘴,割不去别人的舌。万难踩在脚下,目光穿越岁月。为了心中的使命,忍!为了心中的愿望,不负父托,不辱使命,忠诚履行太史职责。

  宫刑后的司马迁,仿佛转眼过了千年,然而他内心有一团火,燃烧着他,一 腔热血凝于笔端。任何风吹草动,惊扰不了他。泪水已流干,体内只剩盐。这盐舔起来咸,可它是支撑活下去的元素,身体必需之品啊。

  多少个白天,奋笔疾书,多少个夜晚,沉思默想。洋洋洒洒五十二万言的《太史公书》,熬尽心血,述诸纸上。此生夙愿已了,再无牵挂。心无他念一身轻。他没有和任何人挥一挥衣袖,义无反顾,告别了这个让他爱让他念恋让他恨的人世!

  留下《太史公书》,这已足够。这朵大汉王朝浇灌出来的“栀子花”,释放出超乎寻常的清香!历朝历代,任何一位文人,只要识得汉字的华夏子孙,都曾闻得这花香,都曾从《史记》里汲取营养,滋润、浇灌自己。

  《史记》开天辟地创建“纪传体”,更难得的是司马迁秉公之心,对帝王将相“不虚美不隐恶”,这种无比可贵的坦荡忠诚,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犹如一束聚集着无比能量的激光,划破苍穹,照亮大地,点燃希望。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乏司马迁这一类人。

  南宋诗人陆游,诞生在宋金战争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二十九岁应试,因名居秦桧孙子之前,遭到黜落;

  1180年春,抚州先大旱,后又大雨,百姓饥困潦倒。他拨义仓粮赈济,灾民免于饥饿之苦。他先斩后奏,遭弹劾,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1189年陆游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

  陆游一生,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管朝廷一贬再贬,小人一害再害;不论是达,不管是穷,他都要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收复中原,是他一生的愿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求收复失地的南宋朝廷,辜负了他满腹深情忠贞之志,也践踏了他一生的热望。

  爱国思想是陆游诗词的主旋律,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散发着激荡人心的力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矢志不渝,念念不忘,春蚕不死,吐丝不尽。大爱是国,爱至死不变,爱的彻底,爱的决绝。它如一道光芒万丈的火炬,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空,他们高举火炬,前仆后继。我们华夏民族,无论在怎样的历史关头,都不曾丢失血性,迷失方向。

  古代仁人志士如此,当代共产党人更是如此。

  张闻天,我党杰出的领导人,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央总书记八年,他做了三件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一是把毛泽东扶上了领袖的位置;二是正确处理西安事变,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三是实现了国内战争向民族抗日战争转变,共产党逐步得势,赢得民心,直至取得政权。

  张闻天不贪权,三次提出让位。第一次遵义会议后,主动提出到上海恢复白区工作;第二次为了团结同志,主动把总书记让给张国焘;第三次是1938年主动把总书记的位子让给毛泽东。大忠大诚,大人大量,感天动地。

  别人官越做越大,张闻天却越做越小。日本投降后,他到东北开展工作,只是省长,部下却是东北局的副书记; 1951年,调任驻苏联大使,是谪贬、外放;后来又降调到外事部门任职。相忍为党,尽力为国。

  庐山会议,张闻天肺腑之言,戳到了主席的痛处。主席大怒,他就此闯下大祸,被打成“彭、张、黄、周反党集团”;

  文革期间,受到游街斗地主式的凌辱,即便如此,还为很多老同志辩护,严词拒绝做伪证。即使到了被欺辱命难保的程度,他也不变其节,不改其志。

  1969年流放到广东肇庆农村,住进“牛棚”,从此被监禁,被监视。就在这样的日子里,身体被囚禁,大脑不能拘禁。他从没停止思考,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写出了光芒四射、英气逼人的著作,为未来的中国指明方向。

  张闻天一身浩然正气,对党对国一腔忠诚。游街批斗不能使他“屈”,辱没不能改其“志”,时刻彰显共产党人本色。敢于直谏,不怕责骂,不怕丢官,不怕丢命。忠心为党为国为民,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他是一个一切为了党、为了人民的共产党人。

  他更像一把剑,一面镜子,能戳穿、照透一些人的心思。

  某些共产党员,站在张闻天这面镜子前,照见怎样的自己?会不会羞愧难当?他们敢抬起头,和张闻天对视吗?张闻天们是我们中的精英,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心声,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处,把个人放在最低处,任尔东南西北风,不改其志不变气节,总被人们敬仰;留在历史长河中,彪炳千秋,万丈光芒照亮天空。

  品高,自有格;品高,众人仰;品高,万代传。

  注:张闻天的历史事迹来自梁衡的《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