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两句唐诗的争议之我见

时间:2021/5/19 作者: wgz山羊 热度: 412890
  这里说一下我对两句有争议的唐诗的看法。其一是杜甫的《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一句。从我学生时代读到此诗时起,长久未见异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古典诗歌知识》(徐北文 郑庆笃著)一书中首见“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后又偶见一次。我以为谬矣。何哉?不难推想,此农户当有一小院,有石垒的低矮的院墙,老翁是从侧后翻越这院墙逃走的。“吏”当在小院的门外。老妇则是从屋里出来看小院子的门,故为“出看门”,而非“出门看”。否则“老翁逾墙走”就说不通了。而且那样也不押韵,读起来不顺。二是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以前对这首诗并无太深的印像,后来住到扬州城里,也就熟知了。据传它有两个版本,即第二句中的“草木凋”,另一为“草未凋”。上网查询,见大多认为以用后者“草未凋”为好。且有云,若为“草木凋”则与首句中的“青山”矛盾。鄙人以为此言差矣。一般说来,无论什么时节,大山在人的眼中、脑海里无非是青山或白的雪山,草木的凋与否并不会改变人们对山的印像,况且大山上的草木也不会全凋,江南更是这样。我以为,若杜牧作此诗时心境开朗、高兴,倒也可为后者——但也该是“木未凋”吧,何故见草而不见木呢。反之,则应为前者。考虑到诗人因扬州“赢得青楼薄幸名”,“秋尽”之夜,恐不会开朗、高兴。且通常箫为悲声,用“草木凋”则诗的意境浑然天成,较用后者为佳。老实说,我反复吟诵全诗,总觉得用“草木凋”为好。况且,“秋尽”江南木也会凋的,更别说草了。更何况诗人所谓的“江南”很有可能指代扬州。这里,我并不是考证原作究竟是“草木凋”还是“草未凋”——那是专家学者的事,至今并无定论,而且据说也无法考证了。

  以上这些只是出于对唐诗的喜爱抒一己之管见而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