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他人的帮助外,笔者以为个人的天赋也很重要,张爱玲有着这方面的天赋,六岁己经懂得到父亲志沂书房找书看,一本《隋唐演义》被她读到第六十几回,且兴味盎然。八岁到上海,在船上捧着读《西游记》,以后《红楼梦》读了好几遍,念念不忘,还写《红》读书笔记。
1.环境熏陶。张爱玲幼年时,家里与上层社会接触频繁,时常热闹,张爱玲看着家里来来往往的人,却不知道这些客人里面有当时知名的书画家,如徐悲鸿、蒋碧微、常书鸿等人,也有从1928年4月起就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直到稍晚几年,张爱玲时常从父亲书架上抽出《胡适文存》读时,还不知道她曾经看过这位戴着眼镜穿长袍,长相斯文的胡伯伯。
张爱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十岁时读书氛围浓郁,姑嫂都爱读文学书籍,她们《小说月报》不离手。时常就作品进行探讨。当婶婶素琼读到老舍《二马》,茂渊说:“读来听听。”“一个老马,一个小马,两人因为老马的哥哥在英国去世,到英国去寻哥哥的墓地,一个管墓地的英国老太太,一边替老马找到他哥哥的墓,一边也跟着老马伤心地哭着,又给老马一把鲜花放到墓碑前。老马哭了,老太太也哭了,钱呢!正哭得高兴……”
倚在门框边的茂渊和张爱玲笑倒了,虽然往后张爱玲也读老舍的其他的书,明明知道有许多胜过《二马》的好作品,但她还是觉得《二马》最好,这是个人所好。
后来,张爱玲喜欢叔叔书架上的书,她的手指滑着一本一本数过去,《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歇浦潮》,捧来如饥似渴地读着。
2.点拔指导。这一点上,主要表现在叔叔婶婶身上。饭后,张爱玲急急上楼,婶婶不知道这聪明孩子要做什么,看见张爱玲把本子装进封套里,便问她:“你在装什么?”“寄给《新闻报》的先生们,看看他们要不要登。”张爱玲认真说。“拿过来,我看看。”婶婶说。婶婶看过后,建议她说:“直接寄不礼貌,还得写一封信给记者先生,说明你是谁,什么来历,这样比较有礼貌。”
张爱玲喜欢读《红楼梦》,按捺不住写《红》读书笔记,当父亲翻到她的读书笔记最后一页时,意犹未尽,来了兴致,说:“啊?只写到第六回,你还没有写完呢,继续写下去也是可以的哟。”父女俩读《红》谈体会了。
“前八十回里的宝玉就是讨厌功名什么的,嫌那些人俗气肮脏。”张爱玲说。“这么说也没错。”父亲不以为忤,又把女儿的一叠稿纸拿到手翻阅,说:“你这摩登牌的红楼梦,好是很好,分了章节却没有回目,你去把墨研了,我来帮你拟一下。”拟的过程中,不停地指点出不足,并说:“这还得上下句对着。你把拟好的放一旁干了,等等再帮你穿线装订起来,看来得分订成两本书了。”
张爱玲十三四岁时,就有了父亲帮她装订的两本读《红》笔记线装书,看着一叠纸变成线装书,张爱玲把书揣在怀里,走回房间反复翻看,非常珍惜。
3.推荐名人。这一点至关重要,使得张爱玲通向文学的殿堂少走弯路。茂渊指导张爱玲把文章寄到有名望的杂志,没有名望的不要去考虑,张爱玲听姑姑的话,主动上门拜访名杂志主编,以至后来,主编找上门向爱玲约稿。
茂渊把当时上海文坛前辈周瘦鹃介绍给爱玲,说:“黄园主人岳渊老人,是你婶婶黄家的亲戚,可以请他写个介绍函,让你带去找周瘦鹃。”并提醒张爱玲拜访前辈时,要注意礼节。
张爱玲像最优秀的篮球手,手里的球从不虚发,从此,她的小说获得每一本杂志主编的欣赏。她己经不需要登门拜访主编了,而是主编们来求她给稿子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