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龚笃清《八股文鉴赏》所得
八股文事实上是从公文脱胎而来的。创制的初心是好的,选拔具有治国理政方面需要的人才。谁知道,中国人太聪明了。上有考法,下有对付之法。八股文实际上是被民间文人集体搞垮的。八股文由智慧之问变为文字游戏,落得投机取巧之徒取得功名的跳板。今人学者、教者有必要再学习,廓清八股文真面目,破解密码,供亿万考生一飨,实为乐事大事。
八股文能“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
“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三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见《清史稿》),“若废制义,恐无人读四子书,讲求义理者矣”(见《清稗类钞》考试类),而终于将八股取士制保留了下来。
“嘉道以降,渐不如前,至近二三十年来遂若探筹然,极工不必得,极拙不必失,谬种流传,非一朝一夕之故,断不可复以之取士”(《校邠庐抗议》)
有少年科第且为著名古文家汪琬之说“时文虽然无关诗与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致终无由分明”(《池北偶谈》);有受乾隆赏识;命之编选《钦定四书文)之时文大师方苞所说的八股文“所以久而不废者,盖以诸经之精蕴,汇涵于四子之书,俾学者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钦定四书文·奏折》)
八股文只是一种有着特殊要求的科举考试专用文体,是明太祖朱元璋及其谋臣刘伯温为作育、选拔具有儒家正统观念和一定思维能力、政治文化素养的人才而精心创制的。
既然用于考试,就难免有利有弊。古人云:“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冯桂芬说得好:“盖以考试取士,不过别其聪明智巧之高下而已。所试者经义,聪明智巧即用之经义。”(《变科举议》)什么剿袭,什么束书不观,什么“皆空言剿袭而无用”等等弊端都是由于人们为利益所驱动,欲轻取功名而将其聪明智巧用之于这些投机取巧的举措中才产生的。
若从写作的角度来破解,八股文是一种有着固定格式的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会。
八股文是一种命题作文,它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且要摹仿古人语气,根据程颐、朱熹的传注来阐发题旨。如果应试者对程朱的传注领会得深,能发掘出题旨中的精义奥旨,且完全合乎程朱理学,能起到替圣贤立言的效果,那这样的心得体会就有中选的可能。明清统治者就是从这些心得体会式的八股文中选拔出一批批有较高政治、文化素质的官员,从而维护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不过,这种心得体会有着特殊的程式,须先破题、承题,再起讲。其标准的正文部分,必须用有声律要求的四个有着逻辑关联的对偶段落来层层深入地阐发题旨,写出心得;要在规定的正、反、起、承、转、合的逻辑程序中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心得体会阐发无遗。作八股文有如床铺底下抡板斧,螺蛳壳里做道场,要因难见巧,因难显才。写作这样的心得体会,的确是在“别其聪明智巧之高下”,愚钝者是难以入选的。
尽管除一些从事教职的官员外,明清两代绝大多数官员不用再写八股文。其八股格式也被渐渐忘却,八股文的词句离他们渐渐远去,可是八股文写作所训练出来的儒家世界观和正、反、起、承、转合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却让他们受用无穷永远在规范其言行,指导其行为方式的择取,而这些便是封建社会一个官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朱元璋创制八股文,规定文题必须从《四书》《五经》中择取,发挥要依据程朱传注,要做到这点,非要将儒家这些经典的白文和注释读得烂熟不可。而行文时要顺口气代圣贤立言的规定,逼迫你非细细揣摩题目中所包蕴的孔孟真实思想和情感,用他们的思想去思、去想、去说不可。这样一来就将你与儒家正统思想的距离大大拉近。八股文讲究内容的雅正,还注重文内气势的流转,魄力之厚薄,格局的大小,词藻之枯腴。你要写好八股文,使气机畅通,魄力雄浑,格局宏大,词藻华美,就非要遵从八股文的格式要求,先练好破题、承题,再起讲,再提二比、中二比、后二比、束比,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练好不可。长期的、严格的思维训练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施行。
由于朱元璋规定非经科举不得予官,而明清科举中又最注重七篇八股时文,所以士人们受利禄的诱惑,无不自觉自愿地去攻读儒家经典,精心揣摩程朱传注,设身处地体会孔孟思想,追摹古人之语意,肖其口吻为文,掌握正、反、起、承、转、合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将八股文写好。久而久之,经过八股文写作,士人们便具有了程度不同的政治、文化素养,牢固地树立起了儒家正统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培训出了敏锐的限制思维、集中思维和精细分析、高度概括的能力。从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中选拔优秀者充当各级官员去治国理政,便足以担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任。这便是八股文的特有功能这就是八股文的素质训练所造成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以破解什么是八股文这个密码了。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按着特殊的格式规定,特殊的行文方式,用以阐发题目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培育具有儒家正统观念和一定思维能力、政治文化素养的官员的科举考试文体。它与明清王朝厮守了五百年,在科举途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效忠朝廷的能臣循吏,也构筑了一道堤坝,拦阻了一伙伙倚仗祖荫意欲跳跃龙门、染指政治的纨绔高干子弟,更放逐了一些才情不羁,下笔千言却不知时务的风流俊彦,从而造就出一支具有较高政治、文化素质的官僚队伍,保证了明清两代较长时期国富民安局面的出现。
尽管八股文如同天上一片渐行渐远的彩云,离我们已是那么的遥远,它的光华却永远留驻在明清两代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人物当中,不可磨灭。八股文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及社会渗透力曾经影响还将继续影响中国社会。研究它,了解它,把握它,理性地评判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