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煮茶秋雨

时间:2018/12/4 作者: 竹林听风 热度: 56758
  秋尾冬头,北方已有雪的影儿,在昭示着一年里最为闲适也最宜抒怀的季节的来临;北方是雪的故乡,而南疆却只能遥望只能感受只能遐想……没有了围炉叹雪的逸情,却能在这晚秋的凄雨里品茗,倒也不失南疆暮秋的别样风情。

  难得这周日里的骤然降温,没有先兆,没有暗示,有的只是零星雨点相伴而至的朔风,将南疆街头巷尾的短衣短袖,吹成了夹克披风……煮一壶茶,燃一支烟,居一方斗室;几分慵散,又多了几分缱绻。秋风无语,秋雨无痕,手捧余秋雨先生的《选读余秋雨》,细细品味,却也应时应景应了心绪。

  说来惭愧,我对余秋雨先生的认知,先前也只限于电视里面的几个综艺节目,再有就是网络里面的一些品头论足,及至此后文坛中出现一股子“余秋雨现象”,才让我忙不迭拾捡起对余先生的重新认识,案头又多了一些余秋雨先生的文集,闲暇时分,品茗把玩,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

  余先生在灿若星河的悠远历史文化中,将文学研究的加法做到了极致,做到了厚重,又将这浩若烟海的文人细细做了减法,剔骨见筋,抽筋存神,像中国武术的太极一样,化有形为无形,梳理出自《诗经》始,至现当代文学终的《中国文脉》,余先生在文末怅然喟叹,“中国文脉在今天,只有等待”,也难怪他在文首会题词“文脉犹在,君子未亡”了,也许这是他对中国未来文学之脉的希望,也或者是一种无奈的期待。

  秋,是一个品茶的季节,只是多了些许的感伤和情怀;泡一壶茶,茶香四溢,茶汽氤氲,或聚或散,再筛一杯,细酌慢品……我不懂茶艺,更不知茶道,但一杯茶,一道茶,很多时候,给予我的却是茶之外的静默或沉思,随沸水的浸润,散漫开去,由浓而淡,而齿留茶香,就像这几千年博大精深的粹苑奇文,经年累月的沉积,被余秋雨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品级,像茶一样精选细泡,将其精神主脉以一盏盏美奂绝伦的香茗一一呈现出来。

  充满稻麦香、虫鸣声的《诗经》,熔铸了三千年文化基因的伟大和奇丽,诸子百家的争芳斗艳,奠定了中国文脉“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的格调。

  茶浓茶香在于第二味,愈浸愈浓,屈原、司马迁、建安风骨、魏晋朴实中的唯美、田园名士陶潜的乌托邦……文学的味道越来越浓,越来越香,到了唐代,文学真正走向了一个审美大爆发的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浪漫、现实、书画的融合,由晦涩走向平民而格调却更高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虽言过,但却道出诗文的脉路,历史的发展让许多人都始料未及,文学的走势我想亦如此。诗文过了秦汉李唐,似乎已是颠之顶锋,然而宋元明清却峰回路转,旁逸斜处,婉丽明快的宋词,空前续脉的元曲,明清虽是中国文脉荒凉衰弱时期,但其四大小说却启示着后人,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茶味至此,已了无情趣,几近淡水一壶。现当代文学之路,余先生提及真正懂文脉的,只有鲁迅先生一人,王国维,陈寅格等,虽有提及,但却也是廖廖数笔。

  掩卷细思,也不禁喟然。打开手机各种读书软件,跳入眼帘的不是圣贤美文,满目充斥的却是各种穿越悬疑和荒涎不经的胡编乱造,章法自不必说,上演的情节越是离奇越是看点暴涨,有时在想,这些文字不经浸润,而围观者众多,真不知会将读者带向何方。是审美的低下,还是精神的匮乏?

  这感悟这喟叹,原本就缘于一壶茶,缘于一本《选读余秋雨》,茶因书的存在而由浓渐淡,书因茶香的浸润而得之坦然,茶道?文道?人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凉了,泡一壶茶,再品,再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