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寒流的花朵

时间:2018/11/22 作者: 山里狼 热度: 92565
  昨天,气温骤降至-2℃,这是今年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天空一片蔚蓝,没有一丝云朵,也不见飞鸟的踪影。路边的梧桐早已脱去茂盛的叶子,只剩下光秃的枝桠,失去了往日的风华。路上行人稀少,偶尔三三两两,裹着羽绒服,匆忙地行走。

  应同学的邀请,我参加了在思南公馆由上海市新闻出版社、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王雪瑛《倾听思想的花开》新书发行讲座。台上的嘉宾有:作家、评论家王雪瑛,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南帆,中国文艺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等三位名师。100多平方米的屋子,座无虚席,挤满了上百位听客。有血气方刚的粉丝,有年逾古稀的作者,有天真、狂妄的少年,也有各个年龄段的女性文学爱好者。

  讲座由王雪瑛开启,她从孩提时的梦想,谈到创作心得;从美丽的校园,讲到神奇的海洋;从小仓鱼的命运 ,讲到生命的磁场;从自己的成长,讲到硕士生导师钱谷融老先生的栽培。她说,华师大是一片文学的沃土,钱先生是一位高超的园丁,她就是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起来的树苗。话里语间,对刚刚去世的文坛高龄巨匠钱谷融先生,充满了感恩之情。我想这是王雪瑛的为人,写作的闪光之处。接着,吴俊教授讲述了散文的发展历史:从春秋战国孔子《论语》的起源,到唐、宋八大家的鼎盛,讲到清代“桐城派”的颠覆;再到蔡元培、陈独秀、二周(周树人、周作人)、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诞生,到现代散文的特点;再对王雪瑛的文风及《倾听思想的花开》的点评。侃侃而谈,句句经典。

  三位名师各持所长,各抒已见,仿佛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时而,风云聚变,时而,群星璀璨。如同旅行家,从东方讲到西方,对每一处美景,每一位文豪,都如数家珍;又似在文学的长河里遨游,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波光粼粼。如同弄潮儿,从古代到现代,对每一个港湾,每一处险境,都了如指掌。让大家精神焕发,掌声连连。

  莫言在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文学最大的用处,是没有用处”。不像果农,不像医生那样能够一竿见影,而总是在潜移默化;南帆教授在讲座上说:“散文就像水。水的最大特性,就是没有特性”。在草丛里,可以化成露珠;在大海里,可以化成汪洋;在狂风中,也可以泛滥成灾;可装在瓶子里,就显得格外安静。”意喻王雪瑛的作品的柔软,细腻,善变,闪亮。

  王雪瑛在书中写道:“大学之大,与大师相遇,远方之远,与自己相遇,生命磁场,与真爱相遇。”这又何尝不是水的特性!

  到了提问环节,有人问道:“现在,怎么看不到像刘白羽的《日出》,魏巍的《谁是真可爱的人》这样的好文章”?

  吴俊教授回答道:“这就像生活一样,以前,大家都拿着一样的工资,没有贫富差距,一旦一个人收入高了,就很惊奇。而现在,贫富差距拉大了,大家反而觉得正常了。”

  有人提到:“现在,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文学又如何生存?”

  这句话却是我久久未能解开的心结,自从网络出现以来,人们的兴趣,逐渐从纸面媒体转移到开屏传媒,不光是小孩这样,成年人也如此。游戏、微信、阅读都依赖着电脑、手机了。传统文学遭袭了前所未有的寒流。网络媒体,却像电子商务一样,成了一种趋势。我担心的是,这种趋势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颠覆性的必然?

  南帆教授胸有成竹,且幽默风趣地回答道:“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文学存在,只是存在的方式多元化了。我们不会担心饭碗被人抢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非常热络。本来准备两个小时的讲座,多延长了半个小时。

  屋外冷风飕飕,屋内暖意融融,丝毫没有寒气。这是我第一次聆听文学名师讲座,第一次受到启蒙。名师的点拨像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手捧着王雪瑛签名的《倾听思想的花开》新书,就像捧着一束绽放的花朵,置身于文学的春天里。

  2017.12.17.于上海雅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