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中有强烈的疏离感。似乎在身体周围有一层厚厚的透明隔膜。时刻运转的思维使自己保持在不应期。甚至是绝对不应期。
不知道这厚厚的隔膜是怎样形成的。不晓得它的寿命会有多长。亦没有预期这样厚度的隔膜将来会在哪一个人面前土崩瓦解。
见过的人大多都在无意识间增加隔膜的厚度。偶尔有人可以在其上打几个孔。可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没有人再打孔,于是隔膜自身修复。恢复完整。还原低渗透性。
路过别人的故事。有相聚,有欢笑,有离别,有伤痛。可那些情愫,如今却无法再走进内心的感动。心中满满。不再被惊扰,不再因变故伤神。似乎是隔膜起了保护作用。就像双韧剑。其实是双钝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孤独有时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膨胀。过程渐进,却很难逆转。膨胀的结果是人格孤立。
孤独有时是对别人不自觉的忽略。身处人群当中,却可以对别人熟视无睹。结果是别人眼中认为的孤傲。
孤独有时是自我认证的结果。当外界信息进入大脑识别系统,分析过程启动。经过一系列的分类,分析,得知:看法不同,身份不同,层次不同,样貌、个性、爱好与己倾向的类型相去甚远。于是识别系统结果确认:非同类。处理方法:忽略或排斥。这样的结果和处理方法在漫长的经历之后形成孤独。
充满人性的孤独个体原有正常人的本质。却在一系列的遭遇过后被孤独侵染。于是孤独像一种疾病,流窜全身。从此,此个体就成了孤独。
孤独是有缺陷的个体,像一块伤疤。久久无法消失。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走到哪里,都被人认出。
孤独是因挑食而营养不良的孩子。需要爱和关怀。可是,却常常被人撇弃。
孤独喜欢浪迹天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要找到自我认知和某种归属感。
孤独往往有宽广的胸怀。因为不认为什么事情与己相关。无所谓。小河流的汇入并不能惊扰汹涌流动的大河。
孤独并不拒绝沟通。只是在太多的失望之后,不再敞开。
同类的存在,不被孤独感知。若可感知,就不再孤独。即使在生命中遇到,也许可以彼此安慰,可最终还是排斥。甚至排斥力更强。孤独需要的是包容。在更大范围内的包容。并保持必要的距离。但在脆弱和伤口上,孤独仍需抚慰。所以孤独是自私。深刻的自私。
遇上孤独个体的人是可怜的。又是幸运的。因为孤独个体毕竟稀有,且珍贵。
理解孤独个体的人是善感的。又是善良的。因为理解,所以忍让。
而爱上孤独个体的人是痛苦的。却是甘心情愿。孤独作为一种品质,有无限的神秘和可开发性。而开发孤独个体需要相当的耐性和爱心。那些执著于孤独个体的心必有回报。因为孤独个体并非无情。
孤独是身不由己的选择结果。所以其本身并无可耻之处。毕竟人生际遇不是谁能控制得了的。特定的经历造就了孤独个性。像身份标志。又在潜移默化地侵犯未来。在不知不觉中与诸多美好擦肩而过。抑或在不经意间错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于是,孤独穷尽一生。
孤独的内心时有激烈的挣扎和呐喊。他们在喊:我是谁?你在哪里?带我离开这里!
这些质问和呐喊在心中激荡,表面却无限平静。孤独个体在长时间的独处生活中学会了安静。可内心的苦楚有谁知道?!
孤独是一种病症。典型症状是安静,寡言。时常的微笑以做敷衍。表面亲近,内心疏离。倾向于独处。拒绝平庸的安慰。时有傲慢神态被捕捉,无意识间拒人千里之外。不屑于群居的依赖和常态的欢笑,内心却时常荒芜一片。总在以无声的偏执对抗大片时间的虚无。认为可以在对抗中取得胜利,哪怕只是一点胜利的感觉。无奈,却在将近尾声,向空虚认输。
在漫无边际的岁月轨道里,孤独踽踽独行。渐渐地,孤独已变成一种人性,成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不需要经历,不需要伤害,不需要遗弃。孤独自然而生。天生隔绝归属感。
孤独成为广泛散播的疾病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世界的丰富在精神世界的空虚上显得可悲和危险。像一件极为华丽的衣服穿在一具骷髅身上。
孤独并不静止。而是以极为安静的方式向前奔流不息。因为孤独并不绝望。就算希望是若隐若现几近幻灭的篝火,是黑夜遥不可及的星光,是极夜不可到来的白昼。
孤独个体无力改变什么。唯一的希望是在有生之年找到另一个个体,可以不让自己感知到孤独。即使孤独已经有了抹不掉的印记。
孤独的内心有无限蔓延的恐惧。害怕这世界并无孤独的容身之处。害怕真的穷其一生也找不到那个人。那个可以让所谓的隔膜瞬间土崩瓦解的人。那个可以把孤独的印记深深掩埋的人。那个可以在生活的漫长岁月里让孤独不再感到恐惧的人。
我即是孤独。孤独即是我。
200609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