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研究姓氏、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个惊人的历史规律,就是所有文字本来都是姓氏符号,而语言正是通过呼读姓氏形成的,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姓氏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表达其他意思的符号了。人类是先有文字后有语言,语言表达是靠文字固定的,而文字又都是借用姓字,毋庸置疑,这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普遍规律。
对于汉字的起源、发展、变化的过程,我总结出四字法观点,即血缘字、辈分字、婚合字、职能字,所有汉字不外乎这四种形式,因此,我提出一个大胆的看法,既然文字都是借用姓字,在使用文字时,为什么不可以借用笔画少的姓字呢?比如,凡是带“辶”旁姓字,都是远古部族中外出经商人的符号,是职能字,按职能字分族,就有“商旅”官名的姓氏,“这”,是文部族商旅,“這”,是言部族商旅,现代汉语中,分别借用此两个字表达同一个意思,用笔画少的“这”有什么不可以?有人说古汉语中没有“这”,我说,文部族也是远古时一个大部族,怎么会没有商旅官名?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丢失了。再说,“這”也不读zhe(四声),而是读yan(四声,可以查《康熙字典》),它是言部族商旅符号。
再如“个”、“個”俩字,远古接生婆借用“人”姓字作为官名,“个”是丨(gun三声,音滚)部族女官,“個”是固部族女官,今天把它们划分为简繁体,实在是误解。既然借用的含义相同,何不用“个”?
姓氏用字另当别论,因为姓字代表血缘符号,比如“劉”姓简化为“刘”姓,也不属于简化,“刘”是文部族刀工的后代,“劉”是卯部族金正分族后再设的刀工,血缘是不同的。今天,把“劉”姓写成“刘”也没什么不可以,因为姓字的功能早已退化了。我们把汉字四字法讲清楚了,汉字统一也就水到渠成了。
2018年3月10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