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徐文化和我的祖母

时间:2018/1/10 作者: 春之旷野 热度: 95380

  最近才知道:徐,不仅仅是一个汉字,和一个有4000多年文明历史的悠久姓氏,还曾经是一个国家、一个有着先进文化的国家。


  据史料记载,大禹治水立下大功,舜帝禅位给大禹儿子启建立夏朝。公元前2170年即夏启六年,创建一个新的国家——徐国,后王位传至徐偃王。


  就是这个徐偃王,饱读诗书,天资聪颖,继承国君之位时仅20岁。他在徐国大行仁政,“弛甲弋,坠城池,修行仁义……”以仁义治理民众,以诚信对待诸候,开创灿烂的徐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最优秀、最先进的文化之一,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徐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德、信、礼、道,比孔子早40O多年。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但最早提出仁的思想却是徐偃王。《淮南子?人间训》称其“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 徐偃王反对战争“弛甲弋”,因而也为自己灭亡创造了条件。同时他还“好行仁义”,对“上国”“力尽忠谟”,“生为忠良之臣”《敕封徐偃王》;对国人“被服慈惠,身行仁义”《淮南子》。韩愈称徐国“处得地中,文德而治”,“以君国子民”。《徐偃王志》卷二有“以怀其德”“循其祖德”记载,足见徐文化“德”之境界……


  徐姓人最早生活在江苏徐州,后至安徽泗县及凤阳,世居1000多年。期间又繁衍至河南、山东、福建、湖北和四川……


  我的祖母徐秋,出生于晚清1896年,就是徐国传人。老人家一生忠实继承和虔诚恪守徐文化“仁义”“慈善”的核心,成为几代后人的准则和楷模,1995年以百岁高龄无疾而终。


  祖母勤劳一生,身材硬朗,一双超小“金莲”特别注目。在崇尚“稳小弓鞋三寸罗” 的缠足时代,祖母的“金莲”却不到三寸。我还没出生时,两个大姑奶(祖父亲姐)不幸相继过早离世,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幼儿无人抚养,无奈的大姑爹准备卖掉,祖父也奈何不得。可祖母得知后二话不说,踮着那“二寸半金莲”就往大姑爹家赶,一进门劈头盖脑一阵呵斥:“这小心肝不是你身上掉下的肉?怎么就狠得下心来卖掉自己的骨血!你还是不是人……”一边痛哭一边不由分说将小外甥抱到自己门下抚养。祖母没奶水,每天用棉花当吸管喂米汤和红糖水……谁知祸不单行。我父亲5岁时,两个姑爹又接连去世,遗留下两个5岁和9岁的孩子,祖母又同样收留过来,将三个外姓孩子视为己生……


  我的大伯20岁成家,不想一场大病竟使腰背完全弓驼。为留住大妈,祖父祖母将祖上家业及一套豆腐坊全交给大伯大妈,自己转到对面湾子重新盖屋另起锅灶……豆腐坊石磨是一头小毛驴牵引。小毛驴欺生,任由大妈的麻鞭怎么抽,牠就是不走,要不怎么叫犟驴呢。大妈生气抽得更狠,小毛驴发出凄惨的叫声。传到对面湾子祖母听到心如刀绞,急忙踮着小脚赶过来。小毛驴见到祖母立刻换了另一种叫唤,谁听了都感到是一种欢快。祖母红着眼睛一边顺模牠的鬃毛一边喃喃道:“我晓得你苦啊!生下来三个月就到我的身边……”转过来对大妈道:“牠是畜生不是人,莫要动不动就拿鞭子抽……”说着捧了一大捧大麦粉送到小毛驴嘴边,小毛驴舌头舔了两口吃着,眼睛忽然流下两道泪水……人说畜生通人性,那要看什么人。连畜生都觉得亲切的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


  祖母相继添了姑妈和两个小叔,小叔10岁时父亲又生下了我。一年后,小叔的娃娃亲、也就是我的小婶娘父母双亡、提前进门由祖母抚养……于是一个13口人的超级大家全由祖父母以仁义善心全力支撑。湾子里对祖母也没少闲言碎语:“莫看他一大家人,坐起席来一大桌,问起姓来各是各。”祖母只当没听见。13口人的吃喝穿戴啊,全靠祖母精于持家。13口人的衣裳、鞋袜,全是祖父种花;祖母纺线、织布、纳底、绱鞋,做衣裳……除了穿戴,食鸡、喂鸭、牵牛、割草,还有田里种菜、薅草,平日踵米、晒酱,炒花生、做米酒、打豆腐,打糍粑、磨汤圆……纺线只有晚上瞅空、白天除非是下雨。为了节省点灯的油,祖母一生都是借着月光、凭着娴熟的技术纺线,那嗡嗡嗡地纺线声从儿时起就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通常要纺大半年的线才够上织布机。祖母将纺好的线用纺杆牵成纺纱,然后用米汤过浆、晾干,再一根根穿过纺线篦子接到织布机。一有空就上架“哐当哐当”推动织布机、左右两手不停地甩线梭子……13口人一年四季的衣裳、鞋袜全是祖母一根根棉线排出来、纺出来的……总会听到大家人户劳累时发出对孩子的咒骂:“怎么不死你这个屙血的啊,老子到哪一天才出头……”可我的祖母从未有过。


  秋季丰收,祖父万担归仓:稻谷、荞麦、黄豆、绿豆、蚕豆、花生、芝麻,棉花……这些对我来说都没什么感觉。记忆最深的,是往往这个时候湾子里不少伯伯婶婶端着簸箕或戳箕到我家门口高喊:“徐大婶,还您老的米呀!”每听到这声音,再忙的祖母也总是立刻停下手中的活来,带着歉意笑应道:“哦,来了……这就不‘匠’啊……”(匠,读音。像。“不‘匠’”:不像样子的意思” )有借有还、理所应当,可祖母总觉得不应该似的。当初人家借的是一平升米,现在人家总要还一溜(一溜,堆成尖尖)升米,以示感谢。但祖母总是抹平那一溜升的米:“那做不得!乡里乡亲的‘匠’(像)么话哪……”祖母的善心总是感动一湾子的人。


  年终也是我的丰收季节,祖母为我准备了大半年都吃不完的“吃货”:满满一大坛子蚕豆,满满一大坛子花生,满满一大坛子米泡,里面还有祖母亲手裹的糯米糖果……爱孙之情溢于言表。


  祖父母慈善的心给后人们做了无声的榜样。


  日本人侵略家乡时,父亲打着赤脚,一头挑着不满周岁的我和行李、一头挑着小叔,带着母亲跟着祖母、随着拖儿带女的乡亲们漫山遍野仓忙“跑反”躲日本人。尖石、刺丛把父亲的双脚划得稀烂。看看实在跑不动了,乡亲们劝他放下一头担子,祖母也说放下小叔“让他自己逃命吧”,可慈爱的父亲舍不得自己的同胞骨肉……


  叔叔、姑姑渐渐成人,田少口多日子逐渐艰难。于是父亲和大姑爹的长子、我喊大伯,两人一起闯荡到汉口一家营造厂做苦力,立下脚跟后将母亲和我接到汉口一起生活。接着又将姑姑和两个叔叔带到汉口,父亲联系了江岸一家服装厂“行棉衣”的活大姑妈做,大叔跟着父亲做手艺,16岁的小叔到长江码头扛包……这时父亲也是七口之家了。到姑姑和叔叔们到了成家之时,父亲办好姑姑的嫁妆,又一手操办两个叔叔娶回婶娘,真正的“长兄如父”。此后几十年,我这几位外姓伯伯、叔叔逢年过节都来看望祖父祖母,直至终年。小时的我总瞧见几个“陌生人”给“舅妈”拜年问安深感不解,这种和睦亲情实在罕见。即使在新中国,妯娌、兄弟、姐妹之间争风小眼、互相不容甚至大打出手屡见不鲜。而祖母是旧社会一小脚女人,没受过文化教育,却秉承徐文化的仁义道德,和睦温善,集中体现了中国女人特有的优秀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人。


  1964年,我在车站派出所工作。人来人往的旅客中,常见旅客买票差个三毛两毛,骨子里天生就秉承了祖母善心的我,总要拿出自己并不充裕的钱帮助他们。扛包裹、提行李,携老扶幼是常有的事。一支边青年突发急病,我急忙送到医院签字手术并悉心照料……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会上大家对我说:“报上的雷锋、王杰千千万,没想到活着的雷锋王杰就在眼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我家五个弟妹分别下到孝感、南漳、随县和潜江。父亲年纪大不方便,东西南北去去来来都是我。特别是后来抽工回城,浸透我的心血……90年代,小弟单位撤销,央求我帮他调往铁路经济效益最好的客运部门。看到戴草帽、光脊梁四处打工的他,我心里一阵难受,使出浑身解数帮他如了心愿……


  “文革”时砸烂“旧公检法”我到铁路大修队劳动。一个苦苦等待嫁城市工人只到24岁仍待在家中的农村女人反复哀求,心善的我告别天生丽质、端庄秀雅的城市女友而和她成了家。不料这个没文化、没知识的农村妻子却成年累月摔碗打缸、鲤鱼打挺吵闹撒泼30余年……重新归队初恋女友不止一次提到重新结合。“哪怕一天我也高兴!如果你愿意,我先离婚……”对也好、错也罢。看到两个年幼的孩子泪如雨下,心中的坚冰霎时融化!善心的我绝不会只顾自己不顾孩子。孩子需要完整的家庭,更需要亲生父母的呵护……诚然,“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与传统。我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个西方的婚姻标准离我的民族太远、离我的祖宗太远,我选择了苦守终生……


  2018.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