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是一位内向型作家,他笔下的无论风景抑或是人物用文字表现的呈现的大都是凄迷之感,从指尖透出来的细腻温润,它探讨的主题自然是倾向于内指性,题材选取的还是较为广泛,前期有《我的帝王生涯》,这部作品和郭敬明的《幻城》在某种程度上极其相像,也是苏童前期最具有先锋性的代表作,仓皇的逃离,大片大片的悲伤,未知的命运,这几点要素在这两部作品里演绎得如火如荼,令人扼腕。历史小说《罂粟之家》《米》,也算不上历史,主要是背景比较靠前,罂粟之家主要讲述的是地主没落的命运,但不同于单一主题指向的阶级小说,是一种美轮美奂的凄迷文字,情感的浓度较高。《米》较为难懂,他的主题所要揭示的是人对于一种东西极度的依赖而成狂,一般人很难有这种骨质的体会,五龙是自卑而好强的,他经历的苦难让他骨子里的血性和疯狂变成他向外的张力——爱米爱到极点,就像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将米塞进女性生殖器官里。这种天性的依赖感在苏童笔下写得分外有嚼劲。苏童另外一个书写的题材便是女性,有人说他比女性还会写女性,这点我不敢苟同,的确,苏童很会体察女性的特点,但是并不代表他真的懂女性,他所有的观察还是浮在了外表上,对于内里特质没有过多的阐释。《妻妾成群》《红粉》都是其代表作,今天我想说的是较为鲜为人知的《另一种妇女生活》,一部短篇小说。
《另一种妇女生活》是我觉得苏童同时期女性题材最不同的一篇作品,当时读完了之后,愣了好长时间。另一种便是不一样的意思,与我们所感知的所理解的不一样的生活。那么“另一种妇女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酱园,油腻而世俗气很重的一个地方,楼底下三个女人:顾雅仙、栗美仙、杭素玉,彼此斗嘴辱骂不休,就和我们所能看到人任何一个底层阶级吃饱了没事做的妇女一样,而在楼上住的是传统的未婚妇女:简少贞、简少芬,她们姐妹守身如玉,年近五十仍然苦守着自己的房屋,不肯踏出一步。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苏童肯定要有自己的连接点,最后简少芬还是选择了走出压抑她的老房子,变成像顾雅仙这种俗世意义上的妇女。
文本中介绍简少贞姐妹的时候,尤其提到她们的身世,早年不幸而后心性变得刚硬,有点像《金锁记》里的七巧,特别是姐姐少贞,爱财如命,动不动就认为外面的男人觊觎她家的钱财,自己不嫁,少芬也随着姐姐没有嫁。不知道是否凑巧,在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里也塑造了一对姐妹,姐姐静珍少年丧夫,坚持守节,面目冷硬。同样读zhen,有时在我看来,这两个人竟有些相像:高高的颧骨,冷硬的面目,眉头总是紧皱,祛除不掉的哀气。
在外人看来,是少贞阻挡少芬不让她结婚,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少芬说自己只是害怕,同时她的确感到郁闷,愁苦,眼看自己已经快老得不成样子了,却生活没有任何的欣喜,如一摊死水,怎么不害怕?她生气、无奈,却总是不明白自己的为何这样的缘由。其实文中已经指出来了——外面的世界。她想过外面的类似楼下顾雅仙那种普通的生活,要有男人的生活。
她最终还是走出去了。
篇幅不算很长,但它诚然揭示了某些东西:男性和女性。自由与婚姻。
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性别的分野是一个长期的漫长过程,xy染色体是我们叫雄性(male),xx染色体我们叫雌性(male),这是比较客观的阐释,但是我们发明了一种叫文化的东西,于是有“男女”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字眼,再加上一些天花乱坠吟风弄月的唱合,于是本是异常极其简单的求偶交配繁殖机能变成了流俗的所谓爱情故事。用文化功能消解生物机能,用艺术消解肉体。如果不这样,人生漫漫,如何打发?古希腊那种杀父夺母的故事也是有源头的,还有一些神话中乱伦的故事也是有的,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强求当时的人,只是不同的文化认同而已。
古代婚姻一夫多妻,到现在看来很不成体统,到究竟还是一种资源分配,适应男权社会。到了今天,男权主义仍然是压制女性的一把枷锁,有剩女之说,却不会看不起四十岁还没结婚的男人,女性到三十岁就要嫁,男性到四十岁还可以选,的确很悲哀,虽然现代社会分工细密,许多女性比男性要更优秀更有钱,什么都可以自己一个人做,不需要男人,然而一旦跨过了三十岁,那种焦急还是免不了的。这是一种群体性压力,可以来源于各个方面,首先是女性传统的基因携带,蕴含了大量向男性低头的认知,另外一个即是社会压力,所有的人都像撒旦一样逼着你迫使你嫁人嫁人嫁人!仿佛只要结婚就万事皆空了。在这双重压迫下,一个再优秀独立的女性难免会动摇会疑惑,哪怕实际上她并不需要随便找个男人来抚慰自己。
社会这东西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压力与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人总会出局,被挤压,饱受精神上的折磨。简少芬无法逃离这种被规定了的根深蒂固的认知。有社会的地方就有世俗,而世俗总是流言绯长的,即使她们尽力做到高高在上隔绝世事,但是作为人,毕竟是群体性动物,不可能彻底的逃脱人群。一来二往中,少芬受到了诱惑,她离开自己的苦守的房子,来到了人间。
与其说少芬是被顾雅仙引诱的,不如说是她甘愿想要离开,当她知道自己提前绝经的时候,她感到刻骨的悲伤,而后一系列情绪上的波动都在说明她的心已经有所动摇。男女关系不仅仅是物种繁衍关系,也是一种感情关系,男人关爱女人,女人关爱男人,这种感情也是简少芬想体察的。
最后一点也是关于人性的问题,即对于多元化的追求,简少芬在老屋里整整呆了快四十年了,整整的快一生了,人性中天然对于多元性的追求也是她离开的一个原因。
其实我读这篇文章最深刻的感知还是对自由的感知。人事总是繁重,所以我们往往会想到自由。但是自由到底是什么呢?如少贞姐妹俩终年厮守在阁楼上,守着自己的骨气与志向,最大程度上隔绝人世,这就是我们以为的自由吗?
耐不住时间。
飘荡的自由如蒲公英没有方向,未曾失重的自由又太渺小。
究竟是难以选择的事情。
当你以为走出了一座围城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踏入了另外一座围城。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