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文化审美现象

时间:2017/9/23 作者: 热雨 热度: 100582

  题记:和季羡林、左建明与阿成相比,而热不过是民间诗人,草根作家而已。何来名?何来利?


  纯朴的人们只知道在懵懵懂懂地在世俗的框架下生活,缺乏自我意识。


  从女性视角来探究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美丽纯情的少女、身世凄苦的童养媳,还是沦落到生活底层的妓女,都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尊重生命的张力,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每个女性形象都是美与爱的象征。“湘西的水给了沈从文灵性,沈从文就把这水的灵性给了在湘西葱绿的山水中长大的女人,”其笔下的女性都深藏着这一份灵性,人与自然相融合,相得益彰。


  纵观沈从文的作品,与其母亲黄英、妹妹沈岳萌、妻子张兆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女性也融合了城乡文化的特质,反映出了两种文化碰撞的形态。”


  一叶扁舟,一个渔翁,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人以想象之余地,这便是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


  《山海经》是产生于战国后期的一部保存原始神话最丰富的古代典籍。年代较为久远,其中的神话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因此保留了原生态的特点。中国神话只是各个零星孤立而没有组织体系的片段存在,即使《山海经》也没有构建出一个像古希腊神话中一样完整的神话体系。《山海经》侧重于地理物志,涉及巫术、地理、物产、天文、水利、动物、植物、宗教、医术和民俗等内容。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主要以山和海为主,叙述人兽分布地域及历史故事等,包含了相关神话和巫术幻想,从叙事角度分析,包括真实叙事和神话故事。神话并非个人创作,而是一个民族或集团的心理和观念的呈现,民族集体所信以为实的诸神话内容,也是构成民族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


  怀旧是人类的天性。那浩瀚如的典籍,那林林总总的博物馆,都是人类怀旧的杰作。人类每天都在创新,又每天都在怀旧。历史长着两双眼睛,一双向前,一双向后。尤其在今天这种文学创作大量规程泛滥的时代,不少作家开始返回古典作品中寻求素材和资料及灵感。


  《长相思》是桐华“山海经纪”系列小说的第二部,是上古神话为创作背景的网络女性古代言情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蚩尤的女儿小夭从小被“遗弃”,经历一切苦难与磨砺,一路成长,在其中收获亲情与爱情的故事。作品体现的是对“善”的终极价值追求,对于人性的弘扬和本质的思考,突出“人性不灭,善心永存”的主题,集中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哲学反思。


  作为史铁生的高峰之作,《务虚笔记》涵盖了他对人生以及命运的理解,寄予了他对生与死、孤独、恐惧与爱情等人生永恒问题的探讨。


  《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立足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描写了农民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闪耀的人生光辉,引起了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路遥在小说作品中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娓娓道来的讲述着,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发生着浪漫的人文故事,歌颂了艰苦生活里美好的心灵和善良的精神,非常值得读者学习。


  《平凡的世界》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自己的梦想,向社会传递了一种不断前进的正能量,足以证明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去挖掘《平凡的世界》中蕴藏的价值。


  有这样一则短文叫《问的力量》:苹果落地,极为平常,牛顿偏偏要问个究竟,结果创造了“万有引力”学说。炉子上的水开了,壶盖跳动,最常见不过,而瓦特非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发明了蒸汽机。


  中华民族文明悠久的历史,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记住历史片段,积极思考,巧妙用于作文中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现存的绝大多数词调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唐教坊。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共录曲名324支,其中成为唐宋词调的就有70余曲之多,证明了关系之密切。词人作词,歌伎吟唱以此得到报酬,词人以此获得名声,词作传于市井大众,盛极一时。宋代词人代歌伎言情,谱写心曲,流连秦楼楚馆,与歌伎成为知己,互相表露命运的坎坷和不公,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柳永是两宋词史上大力创调填词的第一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一时成为佳话。柳词格调不高,有“词语尘下”,之讥,但在词调方面则卓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于一时”。


  《忆秦娥》得名于李白的“秦娥梦断秦楼月”,秦娥是秦穆公之女弄玉,事见《列仙传》,又因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又名《蓬莱阁》。秦娥、蓬莱都是道教传记有关的词牌,《凤凰台上乙吹箫》最为典型,取自《列仙传》中萧史和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对于这种美丽的传说,后人以词歌咏。


  唐诗有光照千古的独特魅力,诗中几乎每一个意象、每一种情思都有丰富的意蕴。


  无论是矫首望月,还是长亭相送,两行清泪、数声长叹,唐人孤单寂寞的情绪透过纸笔直抵人的内心。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诗人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一职。试想他告别妻子,西出阳关,满眼尽是苦寒凄凉之景,联想到自身命运不济,怎能不自伤自感?“报平安”的前提一定是家中亲人的思念与关切。又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是如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原先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因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挤被罢免了宰相之职。此诗就写在其遭贬荆州长史之时。古代儒生大多抱有“达则兼达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愿,然而达者少穷者多,便生出来许多怀才不遇的哀叹。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是第二联写尽了诗人杜甫政治生活的坎坷,漂泊天涯的困顿,怀才不遇的悲苦。更多的展现了唐人的济世之心和铮铮傲骨。


  现代人把身置于十字的交叉口,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和迷茫,他只能重新审视道路,将存在的事物化为瓦砾,从而穿过那条瓦砾的道路。


  笔者在参考了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王伟伟《论宋代隐逸词》、王雪敏《宋南渡词意象论》、徐拥军《唐宋隐逸词史论》等文章与论鞭策蝗说法并进行整理后,在本文中对隐逸词界定如下:词人身心俱隐,在词中体现出或淡漠、或超脱、或极有生趣的隐逸心理,具体可能通过直接描写隐逸生活,或吟咏隐逸生活中的自然风物,或直接抒发隐逸哲思等;词人身未隐发明家心向往之,具体可能有通过游仙题材来抒发出尘之思,或直叙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表达归家返乡的愿望,或以隐士高洁品格自勉等。


  南宋四名臣无疑是南渡词人中的志士词人。而他们的词作除了感时伤世、唱和酬答等题材之外,隐逸词占了相当比重。以南宋四名臣的隐逸词为视角,可以窥南渡时期志士词人隐逸词创作的一隅。


  自从清末王鹏运选编了南宋名臣李纲《梁溪词》、李光《庄简词》、赵鼎《得全居士词》、胡铨《澹安词》并定为一卷,编成《南宋四名臣词集》后,“南宋四名臣”专指李纲、李光、赵鼎、胡铨四人。所以四人政治命运非常相似,都曾被曾桧一党迫害,一贬再贬。


  早在李纲贬谪返回江苏无锡老家的途中,便有隐逸词作反映他对即将到来的隐逸生活的想象,如《江城子》(晓来江口转南风):晓来江口转南风。静烟空。整云逢。满眼高帆,隐映图画中。呕轧数声离岩橹,云暗淡,雪溟濛。 扁舟归去五湖东。狎樵童。侣渔翁。不管人间,荣辱与穷通。试作五噫歌汉室,从隐遁,作梁鸿。


  在李纲与友人酬唱的隐逸词中,三首联章词《水调歌头》(律吕自相召)(如意始身退)(物我本虚幻)巧妙地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秋夜永,更秉烛,且衔环。五年离索,谁谓谈笑豁幽怀。况我早衰多病,屏迹云山深处,俗客不曾来。此日扫花径,蓬户为君开。


  酒初熟,招我友,共一杯。碧天云卷,高挂明月照入怀。我醉欲眠君去,醉醒君如有意,依旧抱琴来。尚有一壶酒,当复为君开。


  物我本虚幻,世事若俳谐。功名富贵,当得须是个般才。幸有山林云水,造物端如有意,分付与吾侪。寄语旧猿鹤,不用苦相猜。


  凉一霎,飞雨洒轻蓑。满眼生涯千顷浪,放杯乐事一声歌。不醉欲如何。


  而李纲前半生的人生经历、儒家教育和他顽强豁达的性格都使他最终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和乐趣。如《望江南·江上雪》: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又如另一首《望江南》:烟艇稳,浦溆正清秋。风细波平宜进楫,月明江静好沈钩。横笛起汀洲。 鲈鳜美,新酿蚁醅浮。休问六朝兴废事,白萍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


  李光存隐逸词5首,可以略观其隐逸词特色。珥金貂,扔珠履,在岩廊。回头万事何有,一枕梦黄粮。十载人间忧患,赢得萧萧华发,清镜照是霜。醉倒休扶我,身世永相忘。


  这是李光罢政东归,抵达家乡时所作。看到家中事物,不由回想自己的仕宦生涯,身世之感、年华之叹交织心头,这一切种种使李光产生“黄梁一梦”“万事何有”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他的佛、道思想,才使得李光可以从丧子之痛、构陷之悲、贬谪之叹等凄苦的晚年生活中解脱出来。发出“潇洒任吾年”的感慨。


  赵鼎隐逸词存有12首,大体是表达归隐之思和隐居所作两类。赵鼎晚年隐居,但早年已屡屡流露出归隐之意,也曾一度隐居衢州山。


  如《浪淘沙·次韵史东美洛中作》:归计信悠悠。归去谁留。梦随江绕沙洲。沙上孤鸿犹笑我,萍梗飘流。 与世且沈浮。要便归休。一杯消尽一生愁。傥有人来闲论事,我会摇头。 赵鼎几度为相,宦海沉桴,而朝中秦桧一党的得势,君臣割地纳贡的风气,以及屡次被排挤毁,使他早早有了归隐之意,开片就论“归计信悠悠”,想着摇头不再“闲论事”。


  胡铨现存的两首隐逸词全部作于岭南贬谪之所,隐居之时。《鹧鸪天·癸酉吉阳用山谷韵》:梦绕松江属玉飞。秋风莼美更鲈肥。不因入海求诗句,万里投荒亦岂宜。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崖州险似风波海,海里风波有定时。


  《好事近》(富贵本无心):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惹猿惊鹤怨,误松萝风月。 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


  四名臣都是政治名臣,在隐逸词中都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政治的无奈,与被迫退隐、不能一展抱负的郁结,和政治生涯的忧患,如李纲的“误缚簪缨遭世故,空有当时胸臆”,李光的“十载人间忧患”,赵鼎的“一杯消尽一生愁”,胡铨的“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等等。然而,虽心中郁结,他们终究以不同的方式在隐逸生活中找到出路,或转为对田园生活的热情,或在佛、道思想中超脱,或对隐逸本身倾注极大热情,或在人生哲理的思考中旷达自适。


  而其他隐士如苏痒在《临江仙·席上赠张建康》中所云“只愁宣室召,未许钓船轻”,朱敦儒《鹧鸪天》中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周紫芝《醉落魄》中“为个蝇头,轻负青山约”等等,便显得有些肤浅与自命清高了。


  四名臣无疑属于后者。他们本有着远大的抱负、并且是能臣,即使是为官时偶尔流露出归隐之意的赵鼎,也只是在秦桧的迫害步步紧逼,为免杀身之祸而不得不隐的时候上书乞骸骨。


  中国传统社会里,“耕读传家”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模式。在对历史、自然的审视和思考后,诗人转向了对梦中现实世界的营造。


  虽然旧时代“半耕半读”的生活悠然、闲适,足以让人安居乐业、尽享天伦,但是“学而优则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理想信条,又让人对仕途心生向往,读书则可以为贫寒子弟进入庙堂搭建桥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格言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伏案苦读、乐此不疲。


  对于读书的重要性,四川地区各家族谱中均有体现,光绪六年,渠县《龚氏族谱·书录序》:“今者,展阅家乘,咸晓然于雍睦之雅。披吟谱牒,群卓然于伦纪之休。非即能成教于家,以亲九族。本支百世哉,惟合族昌大,子孙簪缨。后有驰驱皇路,黼黻大廷。后人之幸,亦前人之幸也。”光绪22年《冯氏族谱》:“教训子孙为人生第一事,诗书尤为第一事。古人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民国11年《熊氏族谱》:“家道之盛衰,系于子弟之贤否,子弟之贤不肖,又系于教育之有无。”民国37年《谢氏蜀谱》:“子孙为承先启后之人,未可任其游惰也。倘使资质愚弱,固应教导有序,渐开其锢蔽之胸。”又“古云子孙贤,族乃大,斯言洵不诬哉。”


  鲁迅先生曾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言在此而意彼。著名才子金圣叹在临终前与儿子诀别时所作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将自己心中的悲切怜爱、酸楚难忍表达得出神入化,这样的一语双关,字字玑珠,撼人心魄。


  后记:有关审美古典皆经典,望同道共讨析之。仅此。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