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看《甄嬛传》

时间:2015/12/17 作者: 阿徽 热度: 75876

我看《甄嬛传》

 

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热播,一时间好不热闹,电视节目里,剧组的台前、台后的人都出来说话,互相吹捧,还邀请来清史专家助阵、为其摇旗呐喊。

http://tv.cntv.cn/video/C10287/93e27e94ac3a3ddc1e8b56330a4e5c44

电视连续剧《甄嬛传》里的皇上,历史原型人物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华妃是年羹尧的妹妹、那么后来成为太后的甄嬛(历史原型人物是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她是乾隆皇帝的母亲。电视剧里的甄嬛她是和情人有了私生子,然后皇上误认为甄嬛的这个孩子是他的。整部电视,看上去好像是宫廷戏,实际上是在诋毁乾隆,说他是个杂种。当然,在电视剧中,作者不敢说得那么直接,而是说后来的皇帝是太后的养子。既然历史原型人物是乾隆皇帝的母亲,那么后来当皇帝的那位就不是其养子而是亲生子。作者想说什么?难道还不明显吗?

乾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清代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清王朝在他统治的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虽然,有的学者对“盛世”表示异议,就连鲁迅都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狱吹出来的。但是纵观中国历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过战乱,新的王朝建立之后,中国的统治者都知道休养生息,减免赋税、让老百姓的生活恢复元气。中国统治者都沿用郡县制,统治者变了、制度始终没变,生产力立即得到回复。而这段时期,初建立的政权官官相护的贪腐网络还没有形成、或者说还不够成熟,中国的历朝历代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皇帝都有一个必然的“盛世”,这是规律。乾隆时期疆域如此辽阔,是实实在在的情况、而不是吹嘘、不是虚幻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事物。那时候万国来朝的外国使节都要三拜九叩的跪拜,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所以不用怀疑,“康乾盛世”完完全全是名副其实的盛世。

西洋人曾经对中国的财富垂涎三尺并因此发动战争。几经掠夺杀戮之后,至今仍不放弃侵略的野心。

按照洋人的如意算盘:他们再次侵略中国,并且在他们的想象中,和以前的历史一样,胜利的一方仍然是他们。然后呢,他们将用他们最老套的手法:首先给中国人树立一个对立面,扶“清”灭“汉”。给中国人标榜他们喜欢的历史上的李鸿章、慈禧一类的卖国贼式的人物;清朝也有洋人们不喜欢的人物,要求他们叩头的乾隆皇帝,洋人把他说成是:窝囊废(他的盛世是个“饥饿的盛世”)、他是个只知道闭关锁国的肤浅之人;有识之士是李鸿章,那才是英雄;慈禧人不错、“聪明、美丽、睿智”;中国明朝人喜欢的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剧是中国的“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至于以前的历史,让中国人都忘掉;像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那都是中国统治者需要的时候才提到,是制造出来的虚假故事,实际上岳飞没有那么神。西方人就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历史,并且要求中国人认同他们的观点,对自己的文化不用自己的眼睛看,而应该听信胜利者的胡说八道。

但是,洋人想要做到这一切,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胜利。打仗打赢了这一切才可以实施。可是,仗还没打呢,洋人就按照他们的想象中的情形实施计划,实际上洋人犯了兵家之大忌,这叫打草惊蛇。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一切都按照对方的计划顺利的进行,每一步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那么不用打仗,中国人将自己被自己击败。

中国历史上秦朝的宦官赵高在秦二世胡亥面前“指鹿为马”的时候,从那个时候开始,秦二世胡亥,他就注定是一个亡国之君。

 

为《甄嬛传》摇旗呐喊清史专家纪连海老师名气很大,电视节目里,经常有他回答节目主持人的问话,俨然他就是权威,是字典一样。记者有问题都喜欢问他。有一次,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的一位节目主持人问:纪老师,人说和珅贪污了多少多少钱,清朝有制度,贪官被抄家之后,所有的钱都要被内务府没收的。有的学者做过调查,那时候内务府从来没有收到过如此巨大的一笔贪污款项。这是怎么会事呢?

纪老师答:“因为没收的和珅的财产中有很多东西是玉、字画、古玩之类,这些东西呢,估价有很大差异,一块玉你可以说是一百元、也可以是一千元、一万元,……(原话不记得了)”。

按照纪老师的说法,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和珅的财产可能是一百元的值,内务府估价却是一万元。也就是说,和珅的贪污款项数字是明确的、而具体实物不清楚?是这意思吗?那么玉、字画、古玩,内务府估价又是多少呢?哪儿有记录?他说这些话的依据是什么?纪老师说和珅不是被冤枉的,可是他的解释恰恰又能证明和珅被冤枉了。这人说话逻辑思维有些混乱。

另外,还是同一个节目主持人问他:慈禧和恭亲王在热河见面之前,他们俩认识吗?什么时候认识的?慈禧是让安德海、还是李莲英给恭亲王送过信?

纪老师回答说:“慈禧和恭亲王在热河见面之前他们俩认识。什么时候认识的?慈禧结婚的时候。给恭亲王送信是李莲英,因为让安德海去送信目标太大了,容易暴露。所以慈禧是派李莲英去的”。 纪连海老师就是这样面对公众、信口回答问题的。

可是,有人曾经做过认真的考证,李莲英根本就没有在热河立下过什么大功。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死时李莲英才13岁,“以慈安的稳健、慈禧之多谋,把生死夺权之大事,托于十二三岁顽童,绝无此理”。解放前专埋葬太监的墓地---恩济庄,有李莲英的墓和墓碑,墓碑的记述中有李莲英从生到死的一切的大事情都记载其中,但,就是没有在热河立功的记述。纪老师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是他在电视《百家讲坛》讲完了《太监李莲英》之后说的话。纪老师讲《太监李莲英》居然连《宫女谈往录》这本书都没有参考过。那么他在《讲坛》中都讲了些什么?那课是怎么讲过来的?

 

纪连海老师还说:慈禧和恭亲王在热河见面之前就认识,而且是结婚的时候认识的。

请问慈禧是什么时候结的婚?被封为贵人的时候?还是嫔、还是妃、还是被封为贵妃的时候结的婚?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和她们一人结一人次婚,皇帝一年四季只消结婚,就不必干政事了。哦,慈禧结婚的时候恭亲王认识了她,依纪老师的说法:皇帝和妃嫔结婚还有男性参加?他当是现在的风俗呢。

封建社会的娶妻纳妾制度中这“娶”和“纳”的区别是很大的,小说《红楼梦》里:贾赦想纳贾母的丫鬟鸳鸯为妾,连贾母都差一点不知道。是因为鸳鸯反抗贾母才得知。贾母气愤的骂正在身边伺候的王夫人,贾探春为王夫人辩解说:“老太太您想一想,大伯子家纳妾;小婶子怎么会知道呢?即使知道也要装着不知道啊”贾母恍然大悟。

慈禧在咸丰帝活着的时候自始至终都只是“妾”的身份。纳妾是偷偷摸摸干的事情。作为专家,这点常识都没有。多看看《红楼梦》吧。

 

像纪连海老师这样不懂常识的人俨然以专家自居,以权威的态度品评历史,对《甄嬛传》大加赞赏,就他说了算。平民老百姓知道什么,还不是随便他忽悠。让这样说话不负责任的人当老师,可真是误人子弟。

纪连海老师写的另一名著《精忠岳飞》由著名导演唐季礼执导,黄晓明等众明星主演的历史大剧。就在这部剧播出的同时,电视里什么《文明之旅》节目也做宣传,请别的教授来讲解:“《满江红》里品岳飞”。凭借纪连海老师个人的能力他做不到这一点。这个国家现在有赵高式的人物存在。纪老师这样的文化人只是赵高式的人物指着“鹿”让他们说是“马”;他们就说是“马”的人。他们都因此得到了奖赏。不是吗?

 

纪连海老师说,教育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他说:“原来是要求我要教会学生会掌握哪些;现在是我要学生学会学习,也能够看得出来,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原来我们培养的是合格的劳动者;“合格”、现在我们培养的是创新的人才(谁要求创新?)。合格还不行、还必须有一种独立的思维。你必须得自己动手,自己做些什么。”

那么他要求他的学生自己做什么呢?像他一样,做颠倒黑白的事情吗?

他说“现在我们培养的是创新的人才”。只听说在科学领域需要“创新”,没听说在历史教科方面也要“创新”。只有改朝换代之后,历史教科方面才需要重新理解历史人物,那叫“创新”。

郭沫若给曹操平反,因为封建帝王制度被推翻了,中国人再也不需要对封建的帝王愚忠。所以曹操在舞台上的白脸形象得到了“创新”。

郭沫若给武则天平反,因为时代不同了,妇女地位提高了,所以武则天的妖后的形象得到了“创新”。这都是因为改朝换代才有的变化。

“现在我们培养创新的人才”是不是一种征兆?这是要变天了吗?

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在他们的中学教科书中来了一个“创新”,把“侵略”中国、改成“进入”中国。实际上这叫:篡改历史。

百度搜索:视频 我的经历 纪连海从农家子弟到电视名人

参照:http://tv.sohu.com/20081111/n260574918.shtml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值得骄傲的历史、也有使人感觉屈辱的历史。“康雍乾盛世”是中国的历史中、值得骄傲的那部分中的、其中的一小部分。

难道不是吗?比较道光皇帝的《南京条约》、比较《辛丑条约》;再拿那个时候万国来朝的外国使节要三拜九叩的跪拜做比较,哪一个使人感觉屈辱、哪一个使人感觉骄傲呢?是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的李鸿章算是英雄?还是“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是窝囊废呢?谁优?谁劣?历史早有定论,谁允许那些浅薄的学者们肆意曲解。

 

再说《甄嬛传》

    再次关注电视《甄嬛传》是因为看了《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的一个叫“狮子座的贱客”的作者写的一篇文章《甄嬛体》。文章这样写到:

甄嬛体

作者:狮子座的贱客 来源:古榕树下 【  】 阅读:1075 投稿日期:2015/9/4 我要评论(1)

 

 近来暑气太甚,身子越发困乏,门前的几珠杜鹃凋谢竟不知何时,这杜鹃也是有情的,偏偏慰我伤心好一阵子。若单单杜鹃这番有情也就罢了,屋檐下几只飞燕也啼叫个不停,素日我必赶跑了的,见着这么毒的日头,衔泥筑巢,也是勤苦,便是饶恕了它们。

 想必同学各个躲在清静凉快处,家中也不曾有个雪糕西瓜的,即便平日满筐满罗的冰箱,今儿也空了,也是好久没闻到乳香了,真真是馋极了,便敦促着额娘做好吃的,她怎能受的住我的纠缠,便是依了,做了半锅甜培子,若非西北居民万万尝不到的。也就是母亲贤巧,这番本领没有几年功夫是学不来的!

 可惜我也就是一个男儿身子,若我是女儿,学得半点手艺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工琴棋书画,歌舞女工,看它诸侯王孙如何挑剔,罢了,人世无常,命运也非你我左右的,由他着吧,我也是瞎想,睡觉是最要紧的,你看说着说着就乏了,好在家里没外人,不然让外人看着笑话!

这是说话吗?这样的妞妞咧咧、嗲声嗲气、装腔作势的,这也叫说话?看了《甄嬛传》之后小孩子们都中毒了。建议《甄嬛传》的作者,如果不会说话可以参考参考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语言:

《红楼梦》中贾母是这样说话:“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自告老还乡,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有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搭后语”

这样的话其实是写小说的作者想说的话,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把话说出口,可是让谁来说呢?这话如果换成是王夫人说就不对,王夫人在贾母面前小心谨慎从不发表她个人的意见;如果这话换成是王熙凤说也不成,她没有这样丰富的学识;换了谁都不适合说这样的话,只有贾母。

这才是经典文学中人物对话的特点:每一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每说一句话都有特定的场合、应对着特定的对象。每个人说话都不相同,一样的语言如果书中用其他人物代替说出口、就不符合人物性格,换了别的场合说也不合适。这才是文学。

 

再举一个例子,《哈姆雷特》中:大臣为即将远行的儿子送行时说的话:“我为你祝福,有几句话对你来说要记在心里:不要想到就说、也不要随便想到什么就做;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轻佻;凡是经过交情考验的朋友们就得把他们紧紧地拉在身边,但对半生不熟的相识不要过分的周旋;不要和别人吵架,但既然吵了就要让对手下次不敢再动你;要多听少说;如果有钱可以买贵重的衣服,但不要奇装异服,要富而不俗,因为衣着能看出人品;不向人借钱、也不借给人钱,借出去往往是人财两空、借进来会使你忘了勤俭;首要的是对自己要忠实、就如同先有白昼才有黑夜,这样才能对别人也忠实;再见,祝你实现这番话。时间不等人,走吧。”这样的话由一个极富生活阅历的大臣说出来,正是剧中人物相匹配的语言。

 

电视《甄嬛传》里,所有的人物角色、所有人说话都是同一个板眼,无论皇后、妃子、太监、老妈子、小丫头、宫里的、宫外的人说话都是甄嬛体,都是同一个腔调,连皇帝、大臣说话都那样嗲声嗲气,都用同一个词儿:“好的”“极好的”,编剧是不是除了这两个词,就再找不到别的话说了?怎么每个人都“这样子说话”呢?

不得不说,《甄嬛传》真是一部烂片,烂得不能再烂。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部戏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钱不值,但它却能得到奉承,原因也许是它适应某种需求,听说这部剧被缩短成六集电视剧被西方一些国家购买了播放权,那么这六集都浓缩了些什么样的观点呢?中国人应该研究研究西方国家的需求,这需求究竟能让他们能达到什么目的?

 

在中国,对于这样歪曲历史事实、宣扬人性的丑陋面的电视剧,却以非常豪华的阵容做宣传工作,剧组大势打造明星、还请来所谓的清史专家助阵、为其摇旗呐喊、让每个电视台都在黄金时段播出这部剧。谎言说上一千遍,即使假话也能让人相信是真理。可是,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能说:中国人的鉴赏力真是太差了。

我本打算耐着性子、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把这部电视连续剧看完,但终也没能做到,因为根本没法看。

这样的电视连续剧天天播放,让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们只知道学着那些低劣的电视剧中的人物那样妞妞咧咧、装腔作势的讲话,以丑为美。请问这些电视剧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这些电视剧起到了什么作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