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阿傩、迦叶索要“人事”和无字真经

时间:2015/7/1 作者: 南乡子 热度: 91925
浅谈阿傩、迦叶索要“人事”和无字真经

  在《西游记》中,最匪夷所思的一笔,大概要数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灵山,却遭遇阿傩、迦叶的为难,索要人事,而且索要不得,给了他们一堆白纸无字经。直至第二次传经,愣是把唐僧唯一的钵盂要走了方肯罢休。

  

  关于索要人事和白纸无字经这两个问题,最简单的解释是如文中孙悟空的解释:这就是阿傩、迦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予我们来了。很多读者读到此一节,联系前文中悟空多次对佛的调侃,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这情节对佛教的调侃,是对西天佛祖的讽刺,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西游记》大旨是一部写取经成佛的书。其中佛中主禅,理由有三,第一,心是禅宗比较重要的概念。而西游记中须菩提的山门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都是指心。西游记章目中出现“心猿”的字眼,表示跟心的联系很重要。“心猿意马”-猴子为何单单被封为“弼马温”?那是说猴子当时在修心过程中对心神不能有效地约束,总“心猿意马”。第二,须菩提是佛祖的弟子,人称“解空第一”。《金刚经》即为佛与须菩提对话的记录。《金刚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空也是禅宗乃至大乘佛教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猴子得法名“悟空”可能有此一部分原因。第三,须菩提与悟空传法时的原型,就是禅宗五祖弘忍传法于六祖慧能的真实故事,见于《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中有三更传法和慧能离去的梗概。此处和西游记中描写基本相同。

  

  因此,要说清楚索要人事和无字真经,还得从佛教禅宗说起。首先,阿傩、迦叶是禅宗的鼻祖,当年佛祖拈花示众,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于是佛祖说: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同时佛祖还指定阿傩陀为副使,这就创立了禅宗这个系统。也就是说,阿傩、迦叶这个系统,是不立文字的。其次,按传统的说法,禅分南北宗即顿渐二教。北宗渐教为唐释神秀所创立,主张通过念佛诵经、打坐参禅以体认佛性,渐修以成佛;南宗顿教为慧能所创立,其说以《坛经》为代表,认为渐修不可能成佛,主张“不假文字”,“直指人心”,“顿悟”以“见性成佛”,当然就用不着“有字的”经,而念经也就只成了愚人的事,所谓“迷人口念,智者心行”。最后,六祖慧能的那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揭示了禅宗“无一物”的道理。

  

  了解了这些,回头来说“人事”就容易理解了,阿傩、迦叶索要人事,并非有些评论家所说的《西游记》成书时社会经济发展佛教沾上世俗商业的味道,也并非是作者借此调侃佛教,而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即将成佛,就要达到“无一物”的境界,就要放下世俗的一切,不能贪恋世间一切,而那个钵盂,是唐王所送,正是他们身上唯一的凡间俗物,因此,阿傩、迦叶索要人事,实际上是在引导唐僧师徒放下,了罢尘缘,方能成佛。你连身外之物都不肯放下怎么可能给你真经。

  

  至于无字白纸经,就更好理解了。阿傩、迦叶是禅宗的第一代,他们是不立文字的,因此,他们只有无字的本子,这并非文中孙悟空所说的那样。“有字真经”,乃专为“迷人”而设。《坛经》说:“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一切经书皆因人有。”这些“人”就是佛祖所说“愚迷不悟”之人。而所谓“愚迷不悟”,根本也只在不悟“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所以打坐参禅、诵经礼佛,唯重“外修”,从而“有字真经”是“迷人”学佛几乎唯一的凭借。佛祖无奈,“只可以此传之耳”。此乃因缘生法,随俗设教,不得已而为。作者以此显示其对世俗学佛只在文字中打搅,而不重“心行”风气的不满。也就因此,唐僧回东土交付经卷已毕,“长老捧几卷登台,方欲讽诵”就有“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不早不晚,刚好在“方欲讽诵”时打断,就是明示唐僧既已“心行”,又“何须努力看经”,“诵经”之事,就由“东土众生”尽其蠢钝而好自为之吧。

  

  总之一句话,索要人事,是要唐僧师徒放下,无字真经,是禅宗不立文字的本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