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寻康乐山

时间:2015/3/24 作者: 詹勇标 热度: 75954

    五云街道詹山村的康乐候庙掩映于翠竹和古松林中,险峻峥嵘的大岩涧峭壁就在庙宇右旁,南面曲折的道路经过大片杨梅园地,累累杨梅悬挂枝叶间,青红相叠。空阔的草地上,突兀而起的康乐侯庙就在眼前,飞檐斗拱,画梁彩栋,四周回廊环绕,苍劲有力的对联诗句刻满庙堂。这座刚修复重建寺庙供奉着谢康乐神像,就是谢灵运。谢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中国山水诗鼻祖,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南朝刘宋武帝永初元年刘裕取晋立宋国后,降谢灵运的封爵为康乐侯,故又称康乐侯。永初三年,由于刘宋王朝对谢家始终怀有疑忌,谢灵运被降为永嘉太守。相传谢灵运在永嘉做太守时游历至此,在恶溪(今好溪)两岸的缙云县城附近留有康乐山、康乐侯庙、谢公岩等多处遗迹,他的次子后裔就是现在谢山头村的谢氏宗族。
  2009年,因原康乐侯庙破败不堪,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詹山村民及周边志士解囊集资,在原康乐侯庙基础上进行了修复翻建。据说东晋末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在永嘉做太守时,曾游历属于辖区内的现缙云县城附近的鹁鸪山。鹁鸪山有十八个山峰,它包括詹山村的灵峰、红岩背、大鹏山峰、大岩涧山峰和高岩(南岩)山峰等处。据1996年重编的缙云《谢氏宗谱》“谱序”卷首第二十七页明确记载:“谢灵运还游过缙云县城附近的鹁鸪山,因此后世亦有称此山为康乐山的。”又据《谢氏宗谱》卷首第七十八页的“鹁鸪山记”当中又说道:“缙治水南有鹁鸪名山昔南朝宋元嘉中谢灵运玩爱山水之胜而游乎其上以袭封康乐侯名其山为康乐山”。又据明陈盘《鹁鸪山记》中说:灵运次子麟趾者,“由会稽避地而卜筑于山之阿,今聚庐而成族者,谢氏居也”,鹁鸪山下谢山村的谢氏宗族确是谢灵运次子的后裔。由此可见,康乐山确有其名,后人为纪念康乐候,把鹁鸪山取名为康乐山,并在康乐山下建起康乐侯庙,也不奇怪了。据乾隆三十二年和光绪二年《缙云县志》都记载:“康乐侯庙,县南五里,相传为谢灵运之神”,历代香火不绝。而在康乐山下建起康乐侯庙,一为以纪念谢灵运是谢氏的先祖;二为纪念谢灵运酷爱登山,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的先驱;(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位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三为使文事昌盛,激励后人好好读书,求取功名,尤其像康乐公谢灵运那样有文采。康乐侯庙处于风景优美的大岩涧山麓,在千年古岩壁处还模糊可辨谢康乐精神抖擞的神像,旧庙处的活珠坑、东山院、经堂基、放生塘、水孔等古名至今流传。
  大岩涧风景历代诗人留下了有名的诗句,还与康乐侯(谢灵运)联在一起。譬如1996年《缙云县志》记载清初陈澄心诗云:“山裂自何年,划开一线天;小山屹如屏,大石覆其巅;风雨不得入,斜日照苔筵;石上箕踞谁,坐看辟萝悬;或云谢康乐,今作岩中仙;风流迈千古,屐齿痕依然;我欲赁石屋,与公分云烟。”又如《全唐诗》李白集卷一百七十五页第三首《送王屋山人魏尤还王屋》中写道:“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以上两首古诗生动地描述了谢灵运在康乐侯庙旁的大岩涧游玩如仙的情景。陈澄心诗“山裂自何年,划开一线天……”就是对大岩涧全景的真实写照。大岩涧在山崖之巅,自北向南有条大裂缝,内宽三、四米,长达一公里,最高处千余米,它断断续续地将整座山崖东西分开,俗称“岩坑”,相传为神仙天斧劈开的痕迹。李白的诗“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一句,因康乐侯庙的山后左侧名水孔,现在雨天还可见多处小瀑布,一直从山峦的山岙处下来,因山峦连天接北斗(北斗星就在此山峦处出现),瀑布挂北斗的说法非常逼真。又如“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其中的“岩开”就是指此处。因为象詹山村大岩涧如此高耸气势,裂开的长度之长,缙云其他任何地方目前还没有发现,开裂的时间在上古就已经形成,又在好溪旁的山顶,乘舟坐筏都可以睹岩顶的峻美,慕景而上山游玩顺理成章。而且,谢灵运还曾在南岩处建亭榭垂钓,故此处又称谢公岩或康乐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