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生最后的课程

时间:2015/1/19 作者: 阿鸣 热度: 62655

  书柜里放满了书,但我看过的书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我有个毛病,不善于见缝插针零敲碎打地读书。退休了,终于有时间来阅读它们,读书成了我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始,我总是挑选名著或者脍炙人口的热门书籍来看;这一次,我偶然抽出一本叫《相约星期二》的书,这书名有点特别,我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是我妻子买的,粗略翻看一下后,立即吸引了我的兴趣。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书中记述了他的大学老师莫里·施瓦茨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四个星期中跟自己的谈话。莫里教授得的是不治之症,叫做肌萎缩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它从大腿开始,慢慢向上使人的肌肉失去控制而瘫痪,直至不能呼吸。由于身体虚弱,莫里教授每星期只与阿尔博姆谈一次,约定在星期二。
  
  这位社会学教授讲的最后的课程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感情,婚姻,家庭,爱,金钱,文化,遗憾,自怜,原谅,恐惧和死亡等。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是教人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生活。而用莫里的话来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因此,对死的认识很重要,关系到人生观。人们一般都忌讳谈论死亡,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人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经常会想,自己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会不会死?什么时候死?死是不是很痛苦?等等。莫里与死亡近在咫尺,但他并不忌讳,而是反复谈到了怎样对待死亡;他是如此从容和真实,毫无修饰、做作与恐惧,他把死亡当作了他最后的一门课程。
  
  他说,“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并不高于自然。有生就有死。”“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告诉阿尔博姆,“你不必害怕我的死。我有过美好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这只是迟早的事。”他的话使我想起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的母亲在去世前宽慰儿子的话:“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他们说的完全一样。这些道理很简单,可以说你我都知道;能否从容地面对死亡完全是一个心态问题。我看到周围有些人连退休都无法面对(这些人退休后在经济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退休心境骤然寞落,似乎人生就此结束,那么他将何以面对死亡?其实,退休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生旅途的中转站,在后面的旅途中仍然有风景。人的诞生、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和死亡,属于每一个人,上帝是公平的。所以莫里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据说,人在临死前会有一种痛苦:对自己的抱憾,对别人的记恨或者歉疚。莫里说,“临死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这是一个人心态健康的标志。其实,如果说你在晚年一直在弥补自己的缺憾的话,那末,“原谅别人”则是早可以做而无须等到临死的。人不要“死不瞑目”,这样太累,要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更要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和解。”
  
  在第十一个星期二,莫里说了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远见”。这个命题高度概括,无懈可击。狭隘、自私、偏激、患得患失、急功近利、自暴自弃、妄自尊大等等,无不体现了缺乏远见。莫里讲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朵在海洋里漂流了无数个春秋的小浪花,享受着海风和空气带给它的欢乐。突然,它发现前面的海浪正向海岸的石壁撞去,极其恐怖。这时在它近旁的另一朵浪花看见它神情黯然,就问它为何这般惆怅,小浪花回答说,我们都要撞上海岸了,我们将不复存在。近旁的浪花说,不,你不明白,你不是浪花,你是大海的一部分。是啊,大海比海岸更加强大。人们常常说,自己是大海的一滴,是小草,这是看到了自己的平凡和渺小;但也不必为此自卑,因为你是大海的一部分,春天的一部分。
  
  在十四个星期二里莫里并没有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都是些短小的对话,但却包含了太多的发人深省的语言。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不只是对老人。
  
  (2005年4月30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