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看外国的“月亮”

时间:2013/9/1 作者: 曲然 热度: 67521

我看外国的“月亮”

 

                                                                                        曲然

      这几年有机会先后去过好几个国家,尽管每次都是走马观花,但也算是亲眼看到过外国的“月亮”。那么,“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我想,凡是去过外国的人谁都不能笼统地来回答这个问题,但谁都有点自己的观感

                                                     

赛纳河上中秋月

   

     今年的中秋节恰巧在巴黎。出国前,我们就想到中秋节不能和家里人一起过,但久闻巴黎是一个浪漫的城市,便约定中秋之夜乘游船在赛纳河上体味一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情调。

     一到巴黎,我们感受到一种古朴典雅而又简约清新的美,尤其是友好的环境,和谐的生态,让每一个人仿佛就感到自己的确是置身于一种自然美丽的图画之中。空气剔透无尘,河水碧绿无染,珍禽闲飞无忧,人们怡然自得……我们这些看惯了浑黄的河水,习惯了风中沙尘的人一时间还真有一点陶醉其中,不问巴黎是他乡的感觉。于是,也就觉得即使这个中秋节不能和家人团聚而能在这样一个美丽如画的城市赏月也很惬意,而且还很难得。我们真的一下子也学着浪漫起来了。

    到了中秋节那天,没想到傍晚时分,本来是晴朗的天空却下起了小雨,并透出一点寒意来。我们还是按预定时间上了游船,船上座无虚席,但只有我们一行是中国人,也就是说,其他的人并不特别在意这么一个夜晚,他们在这个晚上乘上游船也只不过就是进行一次约会或者是游览,只有我们几个人是别有一番心思。游船上的服务是周到的,不仅特意在我们预定的席位上摆放着印制精美的中文游览路线小册子,还让我们把从国内带来的月饼带上船。游船在婉约的音乐中按时启程了,船外的小雨在悠悠地下着,轻轻地打在透明的船顶上,让人感到有点单调,大家都默不做声,各自望着船外,两岸的灯光在雨中透着几分暖意,但有点湿湿的。我们席位上的服务生是一个黑人小伙子,身材细长,手脚麻利,他不停地把葡萄酒和一些吃的东西依次为我们摆上来,并且用中文说着“请!”但是,我们只是向他点点头,谁都没有动手,更没有动嘴。而这个时候,在游船的其他地方都传来了清脆的刀叉声和碰杯声,还有窃窃私语的声音,于是我们也举起杯子来相互敬酒,眼睛还是一个劲地往船外望……侍于一旁的服务生似乎觉得应该为我们活跃一下气氛,便笑容可掬地对我们做了个滑稽的动作,说着:“Cheers,cheers!干杯,干杯!”于是我们也跟着他发出会心的一笑。终于有人说话了,“吃吧,没想到碰上下雨,月亮是看不到了。” “下雨了,月亮跑啦!” “月亮跑到哪里去了啊?!” 我说:“别急呀,巴黎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个小时,月亮现在正在国内和家里的人过中秋节呢,到时候就会赶到巴黎来再陪我们一起过!”大家于是释怀一笑,在举杯相碰时,还把带来的月饼摆上已经很拥挤的桌子,好像相信我说的话肯定是真的。是呀,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中秋夜是赏月的夜晚,天上的那一轮圆月承载了多少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思啊!差不多10点钟的样子,雨真的停了,紧接着云也散了,月亮果然来了,从中国赶到法国来了,赶到巴黎来了,赶到赛纳河上来了…… 我们不约而同地跑到甲板上去,一齐举头望明月。――雨后的夜空格外清澈、湛蓝,一轮明亮的圆月在几朵白云的拥簇下,从寥廓广宇把无限清辉洒向美丽典雅的赛纳河……巴黎很美,赛纳河很美,巴黎赛纳河上的中秋月更是美上加美。我不敢说赛纳河上的月亮更大或者更圆,但是的确更亮。也许是空气中没有任何尘埃的缘故,赛纳河上的明月真的是我看到的最亮的月亮。我们有点情不自禁了,纷纷对着这轮终于到来的圆月拍照,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船上的人都用不解的目光瞧我们这些老外,服务生甚至赶忙跑到甲板上来请我们回到舱内的座位上去。他们哪里知道我们今夜和圆月有个约定,他们更不知道这个千古之约带给我们中国人多少不变的情感、牵挂和思念!在圆月的辉映下,我们回到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月饼来,还不停地敬酒,互祝“中秋节快乐!”说实在话,虽然现在的月饼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好吃,但我已是许多年没有吃过月饼了,因为现在好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太多了。可是在赛纳河上的中秋之夜,我们却放着鹅肝、鳕鱼、各式精致餐点和葡萄美酒组成的“法国大餐”,把从国内带来的月饼吃了个精光。真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我们寄情的是圆月,品尝的是心情……不知不觉中,三个多小时的游览结束了,我们也都有些微醉了。在回住处的车上,不少人借着酒兴唱起歌来,嗓门最大的要数那位来自内蒙的老兄,他唱的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堂》,“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歌声传出车窗外,传到赛纳河的上空,传到明亮的圆月之上,想必也一定会通过这轮明月传回我们的家乡!

    是的,我们在赛纳河上过中秋节,看月亮,我们寄情于圆月,我们千百年来赋予了月亮太多太多的想象和太多太多的寄托,我们永远需要月亮,我们爱月亮,我们祝福家乡的月亮更明更亮,比赛纳河上的更明亮!

 

小中自有大道理

 

     前些年,我到英国就发觉伦敦的街道并不宽阔,对我们看惯了宽阔大马路的中国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很狭窄,但是却不塞车,那些车子包括许多黑色的“老爷车”一律如流水一般欢快地行驶在窄窄的街道上。这种情况在其他欧洲城市也一样,尤其是巴黎,在街上跑的车子大都如近年来在我们的街道上已经看不到了的“小夏利”,即使是在“汽车王国”德国,也很少看到豪华气派的轿车招摇过市。我们知道日本的车子一般是比较小巧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欧洲人的身材普遍高大,乘坐那么小的车子不免很屈就,他们又不是没有钱,何苦如此委屈自己呢?其实,在欧洲,不仅仅是车子小,房子也小。比如,巴黎就没有五星级酒店,最好的就四星。欧洲的酒店一般门脸都很小,进去后大堂并不大仅仅能容纳办理住店手续的客人而已,电梯很小,房间也很小,而且设施简单,尤其是卫生间里的那个浴缸就牛眼睛那么大一点,而且地上还没有做地漏,洗浴时一点水都不能洒到地上,说实在话,比起我们的大宾馆大套间大浴池来,在他这个里面洗澡简直闷得慌,一点都不爽。这难免让人感到那些有钱人的确有点抠门、小气,甚至苛刻。不是吗,我们搞接待不要说是接待外宾就是日常的工作接待那也是很有些讲究很有些排场的,吃、住、行方方面面不仅都考虑周全而且还都讲个规格,尤其是吃,各种生猛海鲜且不说,光喝酒就得闹腾个天翻地覆,可是我们到了国外,人家最多礼节性宴请一次,虽然西装革履,隆重致辞,但一般也就一道主菜,只上开胃酒和葡萄酒,席间举杯致意,彬彬有礼,席间亲切交谈,从不劝菜劝酒,其他时间就给你发张卡凭卡到自助餐厅去用餐,并一再叮嘱,如果不习惯西餐的话务必仔细甄别食物自己爱不爱吃和能不能吃得了,千万不要取了不爱吃的食物或者取多了吃不了而造成浪费。美国人则除了礼节性宴请外干脆不管饭,派人陪你一起去吃快餐,各自掏腰包为自己买单。这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未免显得有点小气,并因此得罪很多人。但是,他们在有些方面又很大方,比如,为了搞好培训,不仅请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和业务主管为我们讲课,还花高价请来好的翻译,对培训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不仅准备了详细的讲义,还为每一堂课设计了项目很多的评价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断征求改进意见。要说小气的话,他们也并不是专门用来对付别人的,对自己也是抠得很。那年,我们一行人在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培训期间专门去参观了伊利诺伊斯州府所在地春田市政府,进门就是一个很小的会议厅,靠正墙摆了一圈半圆形的固定桌子,上面的席位也是固定的,开会议事时与会者各就各位,表决时一人一票,那天是周末,没有会议,游人可以随便坐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位置上去照相。正忙着的时候,不巧市长来了,一边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一边就走进了旁边的办公室。我们看到市长办公室的门正对着走廊,而且是完全透明的,大概也就是二十来个平米的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着办公桌和沙发,办公会客都在那里进行,一目了然。我们都是看惯了大架势大排场的,听说那就是市长时真不敢相信,那简直比我们一个村长的派头都小多了。再说,有一次,我在飞机上正好与一个老外挨着坐,他携妻带女一家三口坐头等舱出行,不是富翁也是个有钱人,但在用餐时他把服务员端上来的三份主食退回去一份,等他那个大概四五岁的小女儿吃过后再把剩下的拿过来吃干净,一边吃还一边有点腼腆地对我说,我就知道她吃不了多少,省得浪费。飞机上供应的餐饮是不要他再掏钱的,他吃孩子的剩饭完全与省钱无关,那是为什么呢?可能有人也就把这个归结为“小气”。

    在国外,真的是见小不怪,车子小,房子小,派头小,架势小,让人感到有点小里小气。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优美的大环境,城市没有污染,乡村美丽如画,天是蓝的,水是绿的,空气是清新的;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民主的大气候,市政府就是一个大家议事的地方,市长就是一个为大家办事的人,公开,平等,没有隔阂,没有距离;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平常的大境界,贵为政要也好,富为商贾也好,身为职员也好,不显摆,不浪费,不矫情,以平常心干平常事做平常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小”能够享受得到这些“大”吗?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小中见大”,世人能理解才好。

 

乞讨方式也大方

 

     在外国,走上街头一样能看到乞讨者。

    不过,我没有看到残疾人乞讨。在国内的乞讨者中大都是残疾人,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真正残疾,而是为了便于乞讨,以更能获得同情而故意自残的,还有犯罪者故意把拐骗来的儿童致残后迫使其行乞的,所以,在我们的心目中乞讨者是卑微的又是猥琐的,是可怜的又是可恶的,当我们面对残疾乞讨者时心情更是十分复杂的,而在在国外我们就免受了这种心灵的折磨。同时,在国外很少见到伸手讨要的乞丐。在巴黎街头,还有巴西的一些城市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的街上偶尔有乞讨者上前来向正在抽烟的人讨香烟抽外,一般没有乞讨者向行人伸手讨要,更少有上前纠缠的现象,我只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看到有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坐在一个石阶上向过路的行人伸出一个小碗讨要,还遇到一个瘦小的姑娘怯怯地尾随行人伸手乞讨。当然,在纽约也好,华盛顿也好,我们都看到有不少衣衫褴褛、脏污不堪的流浪者(多半是黑人)躺在地上等人施舍,但不会为难行人,更不会妨碍交通。这样一来,乞讨者也就不至于令人讨厌。而我们在国内常常被行乞者纠缠不放时往往也会有失绅士风度,造成双方的一种排斥,形成街头不雅的风景。我门在国外看到大多数乞讨者都是以一种献艺的方式进行乞讨。在一些城市的广场、街边、教堂和商场的门口以及地铁里,我们都能看到以自己一技之长来获得施舍的乞讨者。在他们中间,有拉小提琴大提琴的,有吹萨克斯的,有弹吉他或者电子琴的,有唱歌的,有扮成塑像一动不动的或者像机器人一样说话的(当有人投钱给他时),反正以各种五花八门的方式引得行人纷纷驻足,欣赏一番之后慷慨解囊并报以会心一笑。尽管是乞讨,但让人感到乞讨者也是在以一种劳动来换取报酬,不是完全白要,更不是野蛮地硬要,所以,不仅施舍者乐意,而且乞讨者也显得落落大方。这种乞讨方式在乞讨和施舍之间建立了一种温馨的关系,在这种情景里,乞讨者并不显得猥琐,不显得可怜,更不显得可恶。乞讨者始终保持着其应有的人格尊严,他们和施舍者之间仍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不需要像我们的一些乞讨者那样通过装病、编造悲惨故事甚至自残,想方设法把自己降低到一个需要同情需要怜悯的地位来乞求或者干脆是骗取别人施舍。可以说,乞讨也体现着文明和谐。文明乞讨不但没有给市容摸黑,反而增添了几分和美,甚至还算得上是做了一点艺术的点缀,给游人(其中不乏施舍者)带来了乐趣。

     看到这些,我最想说的话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至少不该让残疾人以乞讨为生,更不能让罪犯人为地制造出残疾人来进行乞讨!

 

城市建设显风貌

   

    我先后到过几个国家的一些城市,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只能看看“表面现象”。就从表面现象来看,也发现每个城市的建设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现代气派,有的器宇轩昂,有的钟灵毓秀,即使都是古典建筑,伦敦深沉肃穆,巴黎质朴典雅;都是摩天大楼,纽约豪华艳丽,芝加哥婉约清秀......总之,每一个好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都以自己的特点展示着各自的风貌,让每一个观光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个性美的冲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也有一些城市看上去没有个性,缺乏规划,显出有点杂乱无章的样子。于是,一路上,凡经过的城市都会被好坏评论一番。这对于我们正在大规模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城市是一种记忆的传承。一座城市,如果只有一大片挤在一起的高楼大厦,那就象是一大堆粗俗的人聚在一起极尽喧嚣之能地划拳斗酒,在嚣张的外表下,积蓄的是苍白和空虚。城市应该传承自己的历史和记忆,好比一个读过书的人,哪怕他穿着朴素,甚至其貌不扬,但有内涵,有气质,只要走近这座城市,就能感受到她的气息,触摸到她的脉搏,领悟到她绵延的生命。城市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任何一座名城或者名镇,都无一例外地展示出自己的文化,或者说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当人们在领略不同城市的风貌时,其实并不仅仅是看到各种不同的建筑物,而是被城市所体现的不同文化所浸染,从而把她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城市是一种艺术的展示。一些城市不乏悠久的历史,而且先辈们把千百年的文化记忆传承给了他的子孙,子孙们也懂得要把这种历史文化积淀展示出来,但是却不懂艺术,不过是急功近利地把祖宗的遗物一股脑地堆积出来,结果反倒搞得象个乱七八糟的杂货摊子,不成一看。所以,只有当城市把自己的历史记忆,把自己的文化积淀艺术地展示出来时,这座城市才真正活起来了,才真正具有生命了。

    如此说来,如果所有的大小城市都建高楼,都建广场,都建立交桥,都搞亮化,抄袭雷同,千篇一律,即使建设得再好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如果象有的城市在建起各种高楼大厦后发现没有文化,于是赶快把过去曾经有过的一些庙、塔、楼、堂等用钢筋水泥搭建起来,粗制滥造,就象没有见识的人出门做客请土裁缝赶做了一件新的粗布褂子装脸面,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象有的城市,一边是以各种手段拿钱打造出来的市侩俗气,不可一世的张扬,一边却象泡方便面一样搞出一些西洋风格的古典水泥建筑,一看,就好象是一夜爆发的小煤窑主用麻袋装了钱急不可耐地跑到城里搂着个装腔作势的风尘女子……这样的城市能让人感受到什么?能为我们的后代传承什么?对此,我们应该思考一些什么?是呀,城市建设的风貌体现出城市的风格和精神,需要点点滴滴积累,需要世世代代坚持。因此,市长不仅应该是艺术家,而且还应该是守护神。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城市的建设,更深知每一个有个性特点的城市都坚定地守着自己不变的魂!

 

小偷不仅是谈资

 

    无论是出国前还是到了国外后,也无论是第一次出国还是多次出国,往往都会再三得到一个温馨而又恳切的提醒:一定要谨防小偷!是呀,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被偷抢都是不幸的,起码很不爽,尤其是在国外,一则人生地不熟,二则身上携带的钱物尤其是护照一旦被偷那就麻烦大了,既无法生存又无法回国,唯一的办法只能向大使馆求助。所以,无论是派出者还是接待者,也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责任心,反反复复叮嘱要谨防小偷是十分正确和非常必要的。于是,就在一遍一遍的叮嘱中听到了许多关于在国外被偷被抢的事例。比如,在里约热内卢就一路被告知,中央电视台某某名嘴在那里被抢,某某明星在那里被偷,因此千万不要一个人上街,千万不要把手表、手机、相机和现金、护照等贵重东西带在身上去逛街。听起来简直就让人整个身心处于一种临战状态,的确感到有点毛骨悚然,战战兢兢,但是不远千里来到这么个国际旅游名城,眼看着就在楼下马路旁边美丽异常而又热闹非凡的海滩,哪个不想去一饱眼福,一显身手?于是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寄存起来,只穿着一条沙滩裤光着脚丫子象上战场一样去领略一下海滩独特的风光,去和海浪来一个亲密接触。由于没敢带相机,连照片都没法照一张回来,而且不巧在回宾馆的路上果真就听到一声枪响,吓得一行人面面相觑赶紧躲回房间。好在后来搞清楚了,那只不过是一场体育比赛的发令枪声。在法国巴黎,我们也被反复告知,那里小偷格外厉害,一定要千万小心,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观光景点,小偷就一句话的功夫就把你洗劫一空,所以千万不要答理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还说,那里的小偷个个都很绅士,你无法辨认,所以就更加防不胜防。导游形象地告诉我们,一天,正在一家餐馆安静地用餐的人听到外面一声抓小偷的吆喝,当时就发现有三个西装革履的人拎起皮包慌忙逃去。大家听后,一阵哈哈大笑。尤其是在塞浦路斯,连为我们服务的当地司机都满怀好意地告诫我们,一定要把随身的包背在前面,千万不要背在身后,否则很不安全。结果,大家都走一步就不由自主地回头往后看一回,滑稽得有点象电影里的侦察兵。说归说,叮嘱归叮嘱,但由于一直没有真真遭遇过小偷,大家就只是把一路听到的关于形形色色的小偷的勾当当做一种谈资,诸付笑谈中......可是,我们有一次在伦敦真的就被偷了。那是我们到达伦敦的第二天,下着小雨,同行中有一位老教授,他在英国的学生来看望他并在告别时和他在宾馆的大堂里留影纪念。老教授随手把照相机放在大堂的沙发上和自己的学生一一握手道别并不知不觉把他们送到了大门口,等他再转身回来时,照相机已经不翼而飞了。他立即找宾馆反映,但宾馆有关人员居然置之不理。即使是报警,警察也这样,一拖就没事了。因为他们知道外国人都是订好了回程票因此在国外的日程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尤其是在某一个城市的某一个宾馆逗留的时间十分有限,到时就得开路,根本就没有时间纠缠,所以,偷了就偷了。正因为这样,国外的小偷专偷外国人的东西,不偷白不偷!可见,外国的小偷可不仅仅是谈资,而是真的很厉害,也很麻烦!

    我们不少人在国内碰到过小偷,在外国也碰到过小偷,到底有谁防得了,又到底有多少人能一笑了之呢?呜呼!

 

安静是一种享受

 

    这次从北京出境去法国,在北京入住职工之家,所住房间的外面正好是一个场面非常大的工地,看样子是在建设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入夜,勤劳的施工人员夜以继日,通宵不停,机器的搅拌声、钢筋铁管的碰击声,不绝于耳,因此我也陪着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清晨,尽管我结过帐后就要离开饭店了,但想到自己花钱买了一个通宵失眠太不值就还是忍不住向大堂副理表示了自己的抱怨,但得到的只是不屑的一笑。可能那笑中也包含了一点同情,但传递过来的更多是一种无蔑视,认为小题大做。对此,我也只能是耸耸肩悻悻离去。其实,平日里我们住在家里也不得安静,即使没有紧靠着大工地那样被折磨得通宵不能合眼,但一样整天闹得慌,晚上继续通宵达旦地闹哄哄,没有什么清静的时候。一年之中,只有高考那两天稍稍静一点,那是在高考的日子里,考虑到可怜的孩子们到了决战命运的关键时刻,市政府会照例发一个晚10点到早上6点不得施工的通知,于是孩子们的家长便拿着这个尚方宝剑自发组织起来到工地去抵制施工,这样才勉勉强强消停个两三晚。所以,我们这些人对噪音应该是格外能忍受,格外经得起折磨,甚至有些感官都已经麻木退化了。

    没想到乘坐飞机到了外国,尽管存在倒时差的问题,却倒能够立马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因为安静。真的,我到过的一些外国的城市不管多大到了晚上一律是安安静静的,没有人会以任何噪音来吵你睡觉。尤其是欧洲的一些小城镇更是安静得让人担心地球是不是还在照常转动。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从闹得慌的噪音中走出来的人来说,突然体会到,原来安静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

    但是,我们这些被吵惯了的人竟然都不会享受安静。可能是在噪音中呆的时间太长,已经被迫养成了扯大嗓门说话的习惯,或者是发声器官已经进化成大嗓门,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总是喜欢大声说话,甚至大呼小叫,走到哪里就会把那个地方搞得闹哄哄不可。对此,喜欢享受安静的老外们非常恼火,以致我们到国外去的人也总是被反复叮嘱在公众场合千万不要大声喧哗。但是,作为一种习惯甚至是被迫进化的结果,很多人仍然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刚刚叫他(她)乖乖的,转眼又闹了起来。其实,我们应该深深地体会到打搅别人的安静就是剥脱了别人的享受,本质上与谋财害命没有区别。所以,人家外国人在公共场合一个个都乖乖的,最多进行一点窃窃私语,反倒使环境显得更加安静。尤其让人感动的是连动物都能好好地享受安静的环境。在剑桥大学的小河岸边,我亲眼看到一只白天鹅旁若无人地在全身心地做着自己的孵化工作,就在岸边小道上过往的行人都自觉地放慢脚步,轻轻地绕行过去,生怕惊动了那个美丽的精灵。谁都看得出,那只白天鹅的样子真的很自在,很享受,很幸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