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传统六书说的发展与革新

时间:2013/8/18 作者: 风吹蝶舞自在飞 热度: 79643

传统六书说的发展与革新

  【摘要】汉字的发展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汉字”这个术语的出现,引发了很多争议,亦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对于现代汉字的研究我们不仅要做到字有定形、定音、定义,使汉字规范化、标准化。还要从对现代汉字形体分析出发,找到适合现代汉字教学的发法,便于应用。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笔者发现,传统的“六书”理论已不适用现代汉字教学。如果顺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提出更适合于现代汉字教学的方法。本文围绕传统的“六书”理论与汉字教学进行研究,通过汉字构造理论的发展流变来说明,传统的“六书”理论需要革新,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偏激,完全摒弃传统的“六书”理论来研究现代汉字。应该把传统的“六书”理论与新的汉字构造理论相结合,符合新的汉字构造,然后运用到汉字的形、音、义的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六书”理论   “六书的研究     “六书”的不足         现代汉字      新的汉字构造理论      王宁汉字构形理论

“六书”理论的简介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六书者,前人归纳晚周秦汉间文字所得之条例,以说明中国文字构造之方法者也:其目的六,故名六书。其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郑众和许慎之说,虽或有出入,而皆本于刘歆。大抵汉代经师,多通小学,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其深通小学可知矣。郑众为郑兴之子,而兴受学于刘歆。许慎学于贾逵,逵父徽以刘歆之门人。实为同出一源。言其分异,盖有两端:一方面称名不同;另一方面列序不同。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轪”、“鉲”是形声字,“凹”、“凸”、“凼”是指事字, “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会意字,“锿”是形声兼会意字(“爱”既标音,亦指爱因斯坦。该化学元素的外文乃以爱因斯坦来命名)。这些新字,当中包含了日本国字,亦依从六书来造字。

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 “鲮”、“鲩”、“鳅”等事物,都是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 80%的汉字是形声字

学者对于“六书”理论发展的研究

  郑振峰“六书”作为最早阐释汉字结构原理的理论,在汉字汉字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六书”本身又存在严重的局限,现在以来,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先生相继提出了“三书说”,开始动摇了“六书”的绝对权威地位,王宁先生侧进一步构建了汉字构形理论,使汉字学理论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桂春芳:由于传统构形理论是以小篆为分析对象的,随着小篆以前的古文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小篆以后字体的演变,人们发现传统的“六书”理论不能更好地届时目前所见到的全部汉字材料,于是20世纪初就出现了新的汉字构形理论,于是他在论文中对三书说、新六书说做了阐述和分析。

  李树俨:汉字现状的分析和溯源的分析,着眼点不同,只有摆脱传统“六书”理论的束缚,才能构建其现代汉字字形分析的科学体系。传统的“六书”理论不适用于现代汉字字形的分析。学者们提出了新的分析理论,即不见分析法。这种理论认为现代汉字字形以部件为核心:笔画、部件和整字。

  李杰群:在《六书和新六书》中介绍了有关传统“六书”知识及部首的表一功能,并对新六书和六书的传承做了一些说明。

  综合其上述的理论和观点,笔者认为,对于现代汉字教学不能完全运用传统的“六书”理论,也不能完全摒弃其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更为合理的办法是把传统的“六书”理论与新的汉字构造理论相结合,产生新的方法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汉字构造理论的发展流变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老师所讲的内容对汉字构造发展流变进行阐述,旨在说明传统的“六书”理论已经不太适用于现代汉字教学,应该综合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六书”理论存在其缺陷

  “六书”理论是我国最早的论述汉字构造原理的系统原理,在全面分析小篆构形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理论, 这里不作涉及)。对于“六书”的概述在文章的开端部分已作了简单的介绍,在此概不赘述。

  “六书”传统理论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传统方法,统治了汉字结构分析近两千年。但是汉字的形体结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汉字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制,通过整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几个方面:

  1.“六书”是许慎对小篆造字法、用字法的总结,而小篆是形体与汉字造字之初的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相差较远,致命之处在于小篆已经开始符号化,图画性大大减弱,象形、指事、会意、已有许多看不出其本来的面目。而当时作者所掌握的古文字材料不多,只有少量摘文,所以难免有据形解意之处。

  2.“六书”的概念界限不清,对每一书的界定不够明确,仅仅靠许慎对“六书”的简单的定义很难划分出明确的界限。由于“六书”的影响力,后世学者都把它看为准则,遇到不符合“六书”的条例,不惜生搬硬套,使得有价值的“六书”成为了汉字研究的枷锁。另外,又由于个书的界限不清,使得一些字被归入不同的类。如:“齐”“飞”许慎认为是象形字,而王筠认为是指事字;“高”“夹”许慎认为是会意字,而王筠认为是指事字等等。从而可以看出个书界限的模糊性。除了这种对眸子归类见解完全不同的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许多字在实用时既可以归入这书,也可以归入那书,后世学者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学者所谓的兼类,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兼类字在学习和记忆中容易混淆。

  3.“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前四字与转注和假借后两书的性质不同,不能放在同一层面上,许慎先生把结构类型和用字方法都放在一个层面上,但实际上,在分析构字法时,却只用了前四书,后两书为用字法。

  4.汉字发展到现在,“六书”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它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汉字。特别是隶变以后的汉字,符号化更加严重,象形字更加失去了图画的意味,指事字也没有了指事的基础,会意字看不出所会之意,形声字有的形符和字义无关,有的声符和字音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相同。

  新的汉字构造理论

  基于“六书”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一些学者在分析古文字资料。研究研究现代汉字形体结构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一些对汉字构造的学说。各家提出的理论各有其依据与特点,各有其局限性和合理性。

1唐兰的“三书说”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其所谓象形文字是“画出了一个物件,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是本名之外,不含别的意义。”可以“分做三类。一是属于人身的形,可以叫做‘象身’,二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可以叫做‘象物’,三是人类的智慧的产物,可以叫做‘象工’。”如:人、口、虎、山、弓、一。包括六书中表名词的象形字和指事字中的一小部分。所谓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象意文字的范围,包括旧时所谓‘合体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的大部分。”如:大、休、立、见、名、雀。唐氏后来在《中国文字学》中写道:“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唐氏三书说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以义会意的会意字留下位置;不包括假借,把假借字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不能真正反映汉字的实际;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划分意义不大,例如:“雨”字,唐氏在《古文字学导论》上编当中当作象形文字,上编《正讹》里又改称为象意文字,“上”和“下”字,《古文字学导论》中当作象意文字,《中国文字学》中又改称为象形文字,可见唐氏在划分象形、象意时,也“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2.陈梦家的“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基本类型。陈氏认为假借字必须列为汉字的基本类型之一,唐兰的象形、象意应合并为象形。陈氏所谓象形实际上包含许慎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和无声符的转注字,其所谓形声实际上包含许慎所谓的形声和有声符的转注字。陈氏说:“象形、假借、形声并不是三种预设的造字法则,只是文字发展的三个过程。汉字从象形开始,在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变作了声符,是为假借字;再往前发展而有象形与假借之增加形符与音符的过程,是为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发展的自然的结果。”

3裘锡圭的“三书说”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提出:“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以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以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以称为半表意半表音或意符音符字。”在对三书分别进行研究时,还从每一书中再分出一些种类,例如表意字就又分成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变体字等六种,会意字再分成图形式会意字,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和其他等六类。

“三书说”存在的不足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说简明。但其分类标准不如六书说只据汉字形义关系单一,还要着眼于汉字发展的过程,而假借字如上一节所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产生极早,在汉字字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并促进汉字字形向其下一个阶段发展,把假借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不合汉字实际的。另外讲新三书者往往还要再分种类,如前面介绍的裘锡圭先生的表意字分类,结果搞得比六书繁复得多,更难掌握。汉字有一些不能纳入六书的文字,同样也有一些不能纳入新三书的文字,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就用“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一节专门对后者作过论述,并把它们划分成记号字、半记号字、变体表音字、合音字、两声字等五类,由此可见新三书说跟六书说一样并不能概括全部汉字的结构,还不是有关汉字结构的十分科学而完善的理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与唐兰的三书说一样至今还无法取代六书说的地位,现在讲汉字结构的人大多数仍然沿用六书说。

  4苏培成的新六书说

  汉代汉字的内容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意符、音符和记符。将这三部分分搭配运用产生了现代汉字的六种结构中,苏培成为了使它们与传统的“六书”相联系,将其称为现代汉字的新六书,分别是: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好字、半音符半记号字独自记号字,合体记号字,合体会意字。(老师,不好意思,由于知识和手头的资料有限,关于“苏培成的新六书说”找不到更多的参考文献了)

王宁的汉字构形理论

  王宁老师在《汉字构形讲座》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整理、分析、描写汉字构形的理论,从王老师的汉字构形理论上看,既考虑到了汉字与语言的关系,有考虑到了汉字自身形体的特点和规律,是汉字研究在20世纪

的重大进展:从实践上看,汉字构造理论有有利于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汉字拆分与讲解对于社会上规范使用汉字,汉字部件的规范,汉字编码的规范一级汉字的简化和优化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她认为汉字字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探究其总体规律:  

  汉字的构形具有系统性,汉字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一种被社会创建又被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体系在构形上是以系统的形式出现的。汉字虽然成千上万,但是个体字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般散沙,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内部呈现出有序性的有机整体。

  汉字的发展变化既有渐变性,又有阶段性。要想准确把握汉字发展的脉络,摸清汉字发展的趋势,不能仅仅探讨汉字个体自负的形体变化,而应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对各个历时层面的汉字进行全面测查、分析,弄清每个共时平面的汉字构形状况的基础上,按时序排列这些平面构形系统并予以历时的比较,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平面到另一个平面构形系统各种属性变化。

  以上是我们对传统的“六书”理论的发展和革新进行的论述,可以看出传统的“”六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汉字的发展,需要一些新的方法。本文着重对学者们提出的新的汉字构造理论进行了阐述,本文没有明确说明哪一种新的理论更为合理,为的是说明,传统的“六书”理论在面对汉字的形体演变时,已经失去了强的说服力,众多的学者对它提出了怀疑,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汉字学的内涵。但汉字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没有一种理论是恒久完美而正确的,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扬弃,革新,才能是我们更好的学习汉字。

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的,许慎撰,徐铉校定  2003年6月印刷出版

  2. 《汉字学概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张玉金,夏中华  2001年1月出版

  3. 《汉字学简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张桂光  2004年出版

  4. 《汉字学》  天地出版社  2001年出版

  5. 《汉字学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孔祥卿  2006年出版

  6. 《汉字学十讲》  学林出版社  吕浩 2006年出版

  7. 《现代汉字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润陆  

  8. 《汉字学的新方向》  浙江大学出版社  陆忠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