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孩子的记忆之 拜年
看梁实秋先生文章大概以前拜年是很繁琐的,梁先生小时候拜年要拜祖宗的牌位,给长辈下跪磕头,梁先生和他父亲都很不喜欢这些繁文缛节,梁父在长辈过世后仿佛解放一般,拜年时节却带着孩子们逛庙会去了。
乡下人的礼数大概要粗略一些,至少我小时候拜年没有梁先生小时候那么繁琐。在我老家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初一只给本村人拜年,仪式相当的简单,一般由父亲带着一群孩子挨家挨户去拜年,各家的女主人不管大人小孩首先给每人发一支烟,然后“装茶”招待大家,“装茶”却并不倒茶水,而是用托盘装一些米花糖、花生、红薯片、霜果(一种油炸的点心,样子像冬瓜,外面裹了一层甜的白粉里面基本上是空的,现在见不到了)等小吃。大人们高声朝老人喊“大爸”(大伯)、“椒子”(叔叔,“叔”字老家念椒)“恭喜咯”,“给你拜年啦”等几句简单的套话,孩子们呼地将小吃装进口袋就去了下一家。村里只有二十几户人家,不到半小时就拜完了,初一拜年任务就算成了。口袋里装满了茶点和香烟,孩子们凑到一起吞云吐雾大人们也不制止。初二好像全国都是拜丈母娘的年,小时候和外婆住一起,每年的初二几个姨全家都拜年来了,母亲这天会很忙,家里至少要开两桌。十几个小孩子闹哄哄的把口袋全装满了吃的,玩吹气球、吹叫子(一种很简单的哨子),大人们围着火炉谈天,给老丈人拜年也没有任何特别的仪式,吃完饭都各自回家了。初三可不能随便去别人家,初三叫 “拜花年”,只有当年过世了老人的人家才“拜花年”,因此初三比较忌讳串门,弄得我也不敢去找同学玩,还好县里没有这个的说法,可以去找县里的同学。从初四开始就没有什么规矩和禁忌了,不分辈分、亲疏可以随便去,但拜年一般遵循先亲后友的顺序。
拜年不能空手去,要拿包“换菜”,“换菜”其实就是点心,小时候的“换菜”都是“霜果”。“换菜”这个词直到大学毕业才想明白是哪两个字,意思是带了点心来你家换饭菜吃,非常的直白,农村的习俗是多么的现实。“换菜”家里不给我们吃,拜年时从东家的走到西家,在各亲戚家旅行一遍,拜完了年才可以吃,不过已经变质不好吃了,甚至坏了不能吃。以前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拜年时大人们有时凑在一起打牌赌博,小孩子只是傻等着吃,相当的无聊。拜年吃是很丰盛的,吃早餐前先要“过早”,武汉人也“过早”,不过他们“过早”似乎就是吃早餐,我老家“过早”是早餐前的预备餐,一般是煮碗面条加鸡蛋或者加一些鸡肉块。面条是自家做的荞麦面,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荞麦面。吃完面才开始正式的早餐,依然是鸡呀鱼啊肉呀的。很小的时候农村很穷,鸡是自家养的,鱼是水里捞的,鸡和鸡蛋、鱼倒是不缺,但肉不能随便吃,肉一般切很大的块和大蒜一起炒了。主人很客气地往你碗里夹,你必须三番五次地推让夹回菜盘子里,然后挑里面的大蒜吃,如果小孩子不明事,大人会给脸色或者干脆就直接夹回菜盘里,人家过年就指望这几块肉招待客人,肉吃一块少一块。中午去另一家拜年,午饭前依然有预备餐,这叫“过昼”,依然是荞麦面,不管早餐吃多饱,“过昼”不能不吃,至少必须把蛋吃掉。“过昼”后又是午饭,一天拜两个年要吃四顿饭,还好晚上是不拜年的,否则肚子实在吃不消。
我兄弟几个陆续离开农村后父母住到了县城,按照城里的规矩拜年,没有了任何禁忌。亲戚们无论哪天都可以来拜年,“换菜”变成了水果和各种各样礼包,大家也就简单的寒暄随便坐坐就走了,不再“过早”、“过昼”。在大城市拜年更加简单,初一一早给亲戚打个电话互相祝福一下,在网上下载短信群发给大家算是给同事朋友拜年了。现在回老家拜年都成了聚餐,都不在自家做,大家轮流请,依旧是吃完上顿接下顿。以前是愁没有足够的肉招待亲友,现在大家对着满桌子的菜,成箱的酒发愁,过一个年不免要醉上几回。
2013年6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