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给家里打了几通电话。总是父亲或大哥接待的。母亲总是避而不接。我是知道的,她心底里是怪我不回家过年的。眼瞅着我这般年纪,不好发作。终于有一回,她按捺不了。索了听筒,同我言语几句,便忽地沉下来了。我也竟无言无语。
半响了,她方才唤我的乳名。又道:“你到底是不回家来了!”
这语气分明是我小时候淘气时,她责难我的口吻。我低低地,做不得声。
“不回来,还是不好啊!”她竟把想念我的心思,化作简单的“还是不太好啊!”
我只答了一个“喏”,怕多说一字,声腔就会变得浑浊娘腔。
终于不欢而散。也终于不敢打电话给她。
尽管我很想念——那里的年关,那里的除夕。
那里离心很近,离这里很远。那里的名字叫家。
当家家户户的新老房子出现红的灯笼,红的对联,从集市上一挑儿、一挑儿地担着年货的时候,年关也近了。连我们的微博里,空间里每天都刷着“平安”,“回家”。这已经是年关。远方的人儿,都走在路上。
这个时候老人叨念着儿子,儿子念想着父亲,妻子盼念着丈夫。
“你家那小子啥时候回来?”
“你屋里那男人坐上车了没?到哪哩?”
“我爸爸后天到屋,你哥哥呢?”
不知道有人问我母亲,他的小儿子会回家过年吗。她是怎样的面目,又是如何的心情。
想着这会儿,田埂上,马路上已都是悉数归家的人。衣着鲜亮,或提着袋子,或拉着行李箱。嘴里道听途说的都成了村寨里轰动一时的新闻。东村张三带回来的媳妇真俊!这自然成了婆姨们评论不休的话茬。直到下一个新闻人物的到来。西村的李四发了横财!那身漂亮的皮囊,跟电视里走出来似的!那辆比亚迪硬是让老少爷们开了眼界,尽管底盘刮坏了不少。当然,也有对此漠不关心的。毕竟自家的孩儿还没音讯着落。有说他犯了事儿,回不来了。也有说进传销了,腿脖子都打折了。还有说车票弄丢了,过几天就回来了。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大抵如此。
从你跨入家门的那一刻,家就圆满了。无论你的箱子里拉回来的是礼物,还是去年离家的旧衣裳。庄家人的心思,是如此的朴素周谨。
这时候的集市应该鼎沸了吧。多年不见得朋友。还是当初的模样,只是生活的梨花开始开落在我们的鬓角。正经的相拥,握手。成年之后,我们正襟危坐的相见。拉一把话茬。内容说到底是生活。
“办年货哩!什么时候回来的?”
“你们家闺女都这般高挑了!”
“是啊!你呢?”
“……”
“有空来我家坐坐呗!”
“再会”
再会,应是来年此时。
村头。人们正在慢有斯条逐着一头肥硕的猪子。在人人喊打的威杀棒喝下,猪子丝毫不敢大意。”嚎嚎“奔逃。逢山过山,逢水过水。邻村的几只野狗子,也来凑热闹。”旺旺“直吠。上蹿下跳。过足了猎犬的瘾儿。过了好一会,人猪皆乏。又来了几个壮劳力。七手八脚的将猪子按伏在泥土里。又勒绳子,又楸尾巴。刽子手眼尖实了。出手就亮出一雪白刀子。红刀子即刻就出来了。霎时,血喷如柱。猪子终是嗷嗷而去。睁着黑白分明的眼珠子倒在稻草杆上,殷血满地。婆姨取一只阔口瓷花碗,放置在刀口下。方一会,就满踏踏一碗红血子。这血子多半用来和豆腐,做猪血丸子。主人家刚往猪子身上淋浇滚烫的开水。刽子手就三下五下地刮拉着猪毛。转眼,猪子白净宽阔的身子就袒露无遗。”一、二、三。”三两个人将白净的猪子倒挂在架好的木梯上。刽子手如庖丁解牛般将猪子解剖得如同一只打开成两瓣的贝壳。露出洁白的油肠。旋而,一股腥臊味扑面而来。在一旁,虎视眈眈,垂涎欲滴的狗儿,欢腾得厉害。仿佛即刻就可以过年大餐。争斗间,眼脸分外妖娆。引得猫儿也前来瓜分那些美味的猪下水。闲在一边的看官,也噪得厉害。七荤八素的,扯聊开来。
再来看看东厢房吧。阿爸阿妈早已张罗好色香四溢的糯米饭。石匣旁,两个薄衣汗衫的劳力正握着棒椎,跃跃欲试。糯米饭置在石匣里。棒椎在劳力的手里运动开来。摏呀摏米摇,咿呀一又一,咯咯将将把米摏。咯咯将将把米摏。“将将,将将”把糯米饭舂。这面成团成聚。翻过来。又“将将,将将”把糯米饭舂。直至米饭黏合成一体。然后抬上面板上,经过粗糙的手,白净的手,通红的手,揉成一个个饱满的拳状体糯米包。抹上蛋黄,又经温暖的掌心,捶打。最后成一个大小厚薄一致的圆饼状物——准年糕。它有一个朴素的名儿,叫糍粑。可以即食。也可等它硬朗了,放在清水或淘米水中浸泡。隔三差五,换水一次。可保存至来年的三、四份。若再食之,用火烤,煎,炸,煮之等皆可。香甜软糯,比方便面更方便。寓意深长,集着团圆,美满。
终是除夕了。家畜早早归巢了,小孩子也不出来闹腾了,守着大人烹饪年羹。这个时候,外面的天空,空空地,只有风忽忽。夜霾越来越浓厚了。终于有几串零碎的爆竹声。屋里,新闻联播里播报员红庆的唐装盛领,播报着领导人下基层,访困难户。一片欢天喜地,乐意融融。父亲嚼着烟嘴,同母亲进进出出操劳着年夜饭。火塘之上,年羹正“咕噜,咕噜”声色作响。一只猫儿躺在灶沿上,孤独地叫唤着:“没啊,没啊”,眼睛嗒嗒地看着锅里。侄女应该匍匐在地上,捣鼓着那只大哥给她买的闪闪发亮的玩具。父亲摆好杯盘,架好筷著,斟满酒水和饮料。在桌角燃起一堆冥纸。怔怔有词,大抵是一些人丁兴旺,万事皆顺的之类吉庆的言语。这个时候,大哥应该将一盘爆竹挂在外廊上。然后,外面千家万户的爆竹声也跟着惊天动地起来。小侄女应该会惊吓得泪雨梨花藏在我母亲的怀里。那个时候,我父亲依旧在天人对谈。一声一声里,一年又一年。在这一年又一年里,我的父亲读懂了岁月。而此刻,在离家几百公里的远方,我读懂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家人。于是,我轻轻地拾起那个叫梦想的东西,放进行囊。扛在肩上。走向远方。继续且行且珍惜。
除夕的意义终于在一场酣畅淋漓的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来到。就是一家人一个都不能少:围着红烈的火塘,嗑瓜子,吃茶果,饮酒,聊笑。给远方的亲戚朋友捎上电话,电话里只说,吉祥。安庆。老人看到了温馨,小孩看到了欢笑。我们刚好看见歌里的岁月。世间的琐碎,人情的来往,都透着一种粗糙的温暖。这温暖让远方飘荡的人,忽地想念那个叫家的地方。让那些无家的人找到归途。
或许,这个时候爆竹声比耀眼的烟花更抵人心。
或许这个时候,白雪推开夜的天窗,开满山岗。
我的祖先睡得很香。
我的父亲说着麦田里的希望。
我的母亲聊着姐姐明年的嫁妆。
妻子正准备着女儿新年穿的小衣裳。
我同哥哥,不说话。饮酒。惆怅。
除夕的梦里,我进入了故乡。在这入梦之前。我饮酒了。
其实那晚,那英的那首《春暖花开》,很上心怀。仿佛一夜之间就会春暖花开。尽管没有房子面朝大海。可就觉着内心忽地宽阔豪迈。大海就那么平静的躺在黑夜之外。真真地就觉着十分美好。难得与人喧闹畅怀。酒液入喉,莫名欢快。每天陌生见面。这时却很糟糕。矫情得相亲相爱,如同一个屋檐下。我们确在同一个屋檐。幸有你们同在。毕业之后,我们还能这样坐下来,不说话,饮酒,杯子碰撞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外面正好有烟花洒满窗台。
酒液开始侵入我的大脑时,我已经踱着凌乱的脚步,在色彩斑驳的马路上,踩出一个个响亮的吻。站在24小时的公交站牌下。风里有温润的火硝的味道。我知道这里除夕,留给我的味道。这会儿,我们家西西应该守在我父母面前,亲亲地叫唤着:恭喜发财。
在岁末的夜半,终于敲醒了朋友孤独的门。他在捧着大盆,捞着面条。一个人在狂欢。电视里的春晚还没完结。我们就那样怔怔地看着电视绚丽的画面。等待新年的钟声。钟声响的那一刻。有两个孤独的小孩。各自跑向窗台。仿佛只剩下烟火和眼泪。
你在楼上看烟火。
看烟火的人在楼下看你。
烟火装饰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半响了,她方才唤我的乳名。又道:“你到底是不回家来了!”
这语气分明是我小时候淘气时,她责难我的口吻。我低低地,做不得声。
“不回来,还是不好啊!”她竟把想念我的心思,化作简单的“还是不太好啊!”
我只答了一个“喏”,怕多说一字,声腔就会变得浑浊娘腔。
终于不欢而散。也终于不敢打电话给她。
尽管我很想念——那里的年关,那里的除夕。
那里离心很近,离这里很远。那里的名字叫家。
当家家户户的新老房子出现红的灯笼,红的对联,从集市上一挑儿、一挑儿地担着年货的时候,年关也近了。连我们的微博里,空间里每天都刷着“平安”,“回家”。这已经是年关。远方的人儿,都走在路上。
这个时候老人叨念着儿子,儿子念想着父亲,妻子盼念着丈夫。
“你家那小子啥时候回来?”
“你屋里那男人坐上车了没?到哪哩?”
“我爸爸后天到屋,你哥哥呢?”
不知道有人问我母亲,他的小儿子会回家过年吗。她是怎样的面目,又是如何的心情。
想着这会儿,田埂上,马路上已都是悉数归家的人。衣着鲜亮,或提着袋子,或拉着行李箱。嘴里道听途说的都成了村寨里轰动一时的新闻。东村张三带回来的媳妇真俊!这自然成了婆姨们评论不休的话茬。直到下一个新闻人物的到来。西村的李四发了横财!那身漂亮的皮囊,跟电视里走出来似的!那辆比亚迪硬是让老少爷们开了眼界,尽管底盘刮坏了不少。当然,也有对此漠不关心的。毕竟自家的孩儿还没音讯着落。有说他犯了事儿,回不来了。也有说进传销了,腿脖子都打折了。还有说车票弄丢了,过几天就回来了。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大抵如此。
从你跨入家门的那一刻,家就圆满了。无论你的箱子里拉回来的是礼物,还是去年离家的旧衣裳。庄家人的心思,是如此的朴素周谨。
这时候的集市应该鼎沸了吧。多年不见得朋友。还是当初的模样,只是生活的梨花开始开落在我们的鬓角。正经的相拥,握手。成年之后,我们正襟危坐的相见。拉一把话茬。内容说到底是生活。
“办年货哩!什么时候回来的?”
“你们家闺女都这般高挑了!”
“是啊!你呢?”
“……”
“有空来我家坐坐呗!”
“再会”
再会,应是来年此时。
村头。人们正在慢有斯条逐着一头肥硕的猪子。在人人喊打的威杀棒喝下,猪子丝毫不敢大意。”嚎嚎“奔逃。逢山过山,逢水过水。邻村的几只野狗子,也来凑热闹。”旺旺“直吠。上蹿下跳。过足了猎犬的瘾儿。过了好一会,人猪皆乏。又来了几个壮劳力。七手八脚的将猪子按伏在泥土里。又勒绳子,又楸尾巴。刽子手眼尖实了。出手就亮出一雪白刀子。红刀子即刻就出来了。霎时,血喷如柱。猪子终是嗷嗷而去。睁着黑白分明的眼珠子倒在稻草杆上,殷血满地。婆姨取一只阔口瓷花碗,放置在刀口下。方一会,就满踏踏一碗红血子。这血子多半用来和豆腐,做猪血丸子。主人家刚往猪子身上淋浇滚烫的开水。刽子手就三下五下地刮拉着猪毛。转眼,猪子白净宽阔的身子就袒露无遗。”一、二、三。”三两个人将白净的猪子倒挂在架好的木梯上。刽子手如庖丁解牛般将猪子解剖得如同一只打开成两瓣的贝壳。露出洁白的油肠。旋而,一股腥臊味扑面而来。在一旁,虎视眈眈,垂涎欲滴的狗儿,欢腾得厉害。仿佛即刻就可以过年大餐。争斗间,眼脸分外妖娆。引得猫儿也前来瓜分那些美味的猪下水。闲在一边的看官,也噪得厉害。七荤八素的,扯聊开来。
再来看看东厢房吧。阿爸阿妈早已张罗好色香四溢的糯米饭。石匣旁,两个薄衣汗衫的劳力正握着棒椎,跃跃欲试。糯米饭置在石匣里。棒椎在劳力的手里运动开来。摏呀摏米摇,咿呀一又一,咯咯将将把米摏。咯咯将将把米摏。“将将,将将”把糯米饭舂。这面成团成聚。翻过来。又“将将,将将”把糯米饭舂。直至米饭黏合成一体。然后抬上面板上,经过粗糙的手,白净的手,通红的手,揉成一个个饱满的拳状体糯米包。抹上蛋黄,又经温暖的掌心,捶打。最后成一个大小厚薄一致的圆饼状物——准年糕。它有一个朴素的名儿,叫糍粑。可以即食。也可等它硬朗了,放在清水或淘米水中浸泡。隔三差五,换水一次。可保存至来年的三、四份。若再食之,用火烤,煎,炸,煮之等皆可。香甜软糯,比方便面更方便。寓意深长,集着团圆,美满。
终是除夕了。家畜早早归巢了,小孩子也不出来闹腾了,守着大人烹饪年羹。这个时候,外面的天空,空空地,只有风忽忽。夜霾越来越浓厚了。终于有几串零碎的爆竹声。屋里,新闻联播里播报员红庆的唐装盛领,播报着领导人下基层,访困难户。一片欢天喜地,乐意融融。父亲嚼着烟嘴,同母亲进进出出操劳着年夜饭。火塘之上,年羹正“咕噜,咕噜”声色作响。一只猫儿躺在灶沿上,孤独地叫唤着:“没啊,没啊”,眼睛嗒嗒地看着锅里。侄女应该匍匐在地上,捣鼓着那只大哥给她买的闪闪发亮的玩具。父亲摆好杯盘,架好筷著,斟满酒水和饮料。在桌角燃起一堆冥纸。怔怔有词,大抵是一些人丁兴旺,万事皆顺的之类吉庆的言语。这个时候,大哥应该将一盘爆竹挂在外廊上。然后,外面千家万户的爆竹声也跟着惊天动地起来。小侄女应该会惊吓得泪雨梨花藏在我母亲的怀里。那个时候,我父亲依旧在天人对谈。一声一声里,一年又一年。在这一年又一年里,我的父亲读懂了岁月。而此刻,在离家几百公里的远方,我读懂了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家人。于是,我轻轻地拾起那个叫梦想的东西,放进行囊。扛在肩上。走向远方。继续且行且珍惜。
除夕的意义终于在一场酣畅淋漓的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来到。就是一家人一个都不能少:围着红烈的火塘,嗑瓜子,吃茶果,饮酒,聊笑。给远方的亲戚朋友捎上电话,电话里只说,吉祥。安庆。老人看到了温馨,小孩看到了欢笑。我们刚好看见歌里的岁月。世间的琐碎,人情的来往,都透着一种粗糙的温暖。这温暖让远方飘荡的人,忽地想念那个叫家的地方。让那些无家的人找到归途。
或许,这个时候爆竹声比耀眼的烟花更抵人心。
或许这个时候,白雪推开夜的天窗,开满山岗。
我的祖先睡得很香。
我的父亲说着麦田里的希望。
我的母亲聊着姐姐明年的嫁妆。
妻子正准备着女儿新年穿的小衣裳。
我同哥哥,不说话。饮酒。惆怅。
除夕的梦里,我进入了故乡。在这入梦之前。我饮酒了。
其实那晚,那英的那首《春暖花开》,很上心怀。仿佛一夜之间就会春暖花开。尽管没有房子面朝大海。可就觉着内心忽地宽阔豪迈。大海就那么平静的躺在黑夜之外。真真地就觉着十分美好。难得与人喧闹畅怀。酒液入喉,莫名欢快。每天陌生见面。这时却很糟糕。矫情得相亲相爱,如同一个屋檐下。我们确在同一个屋檐。幸有你们同在。毕业之后,我们还能这样坐下来,不说话,饮酒,杯子碰撞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外面正好有烟花洒满窗台。
酒液开始侵入我的大脑时,我已经踱着凌乱的脚步,在色彩斑驳的马路上,踩出一个个响亮的吻。站在24小时的公交站牌下。风里有温润的火硝的味道。我知道这里除夕,留给我的味道。这会儿,我们家西西应该守在我父母面前,亲亲地叫唤着:恭喜发财。
在岁末的夜半,终于敲醒了朋友孤独的门。他在捧着大盆,捞着面条。一个人在狂欢。电视里的春晚还没完结。我们就那样怔怔地看着电视绚丽的画面。等待新年的钟声。钟声响的那一刻。有两个孤独的小孩。各自跑向窗台。仿佛只剩下烟火和眼泪。
你在楼上看烟火。
看烟火的人在楼下看你。
烟火装饰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