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透过《飘》看米切尔

时间:2013/2/5 作者: 谁的等待 热度: 63316

玛格丽特 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亚特兰大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稳重保守的有名律师;母亲是一个精干的为女权而战的斗士。米切尔从小生活在菲茨塔拉德庄园,似男孩般的性格使她坦然度过生命中多次痛苦与磨难。

菲茨塔拉德庄园是米切尔童年的乐园,在这里经历的一切都成为她日后创作的素材。她在这里听家庭的历史、战争的故事、母亲的童年,她想象着过去这里的豪华舞会和烤肉夜餐,这些都让小米切尔神往不已。这一切对《飘》的问世具有深刻的影响。

《飘》中的阿希礼,实质上是米切尔初恋情人的真实写照。1918年,米切尔18岁时,结识了“一战”青年军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并很快陷入了情网。亨利有着英俊的外表和诗人般的气质,这便是米切尔笔下的《飘》中的阿希礼。但战争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使米切尔一生都处在噩梦与失眠的折磨里。有人说:因为得不到,所以倍加珍惜。这大概是米切尔一生都无法忘记亨利的原因和斯佳丽对阿希礼疯狂爱情的来源,米切尔将这段遗憾的恋情融入到作品《飘》中,以缅怀她的初恋情人。《飘》中的斯佳丽,她的整个青春都在爱着阿希礼,没有回报但仍不放弃努力,她为阿希礼披上了一件梦的衣裳,阿希礼在她眼中是最完美的。那件梦的衣裳可以说是米切尔的初恋,因为在她的心里,那段没有得到的初恋是完美的。

海明威说过:一个作家成长的必要条件是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我一直这样理解这句话:痛苦的人生经历是作家笔下的作品里不可缺少的素材。也许只有那些苦难,才能更深刻地打动读者。而米切尔没有结局的初恋,正好是她笔下斯佳丽对阿希礼的那段疯狂而痛苦的追逐的根源,也就是作品里不可缺少的素材。

在斯佳丽对阿希礼的情感上可以看得出,米切尔实质上是一个敢爱敢恨,对爱情执着的痴情女子。因为痴心,所以更显得痛苦。米切尔这段情,可以说为她的创作加了不少分。

   1919年,一场流感夺走了母亲的生命,米切尔甚至没赶上与母亲道别。一如她在作品里所表现的那样:她代替不了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母亲一直是父亲生活的动力和勇气,现在他失去了所有的活力,只能选择逃避。这与《飘》中斯佳丽的母亲去世后的情景是何其相似。

而失去母亲后,玛格丽特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特立独行,置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于不顾,弄得整个亚特兰大上流社会为之侧目。就在这时,她结识了落拓不羁、潇洒风流的酒贩子雷德•厄普肖,也就如同斯佳丽与白瑞德的在亲友们的反对声中结合一样,米切尔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厄普肖结婚。

但小说毕竟是与现实不同的:米切尔的第一次婚姻在蜜月之后就出现裂痕,随后厄普肖弃她而去;但在《飘》中,白瑞德是十分爱斯佳丽的,虽然最后因对斯佳丽的失望也是离开了她。也许小说中白瑞德对斯佳丽的爱正是米切尔于第一次婚姻中厄普肖对她无情的一种弥补,她实质上也是希望厄普肖能够对她有情的。不爱与爱,在现实与小说中的反转,也可以说明米切尔对待婚姻中的爱情观。

米切尔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不能不说是她的不幸,虽然她很快重新振作,但这段婚姻给她的痛苦与屈辱伴随着她一生。在《飘》中,米切尔虽然以白瑞德对斯佳丽的爱来粉饰她第一次不美好的婚姻,但其最终结果以白瑞德的绝情离开而告终。这也许是第一次婚姻留给米切尔的阴影。

正如她在《飘》中所描写的斯佳丽像男人般坚强拼搏,在外面工作一样,米切尔实际上也是一个像男人般勇敢顽强的女人。对待斯佳丽独自在外办木材厂,努力保护塔拉庄园等等这些事迹,不妨可以说是米切尔性格中好强的一部分:米切尔任记者时,为了摸清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时的感受,她曾把自己吊在61米高的楼房窗外;为了用手中的笔勾画出佐治亚州5位英雄将领的形象,她在图书馆里一扎就是几个星期……这样倔强而又敬业的一个女人,最终凭借《飘》的问世一举成名,获得成功与荣誉。

不得不说,米切尔这位伟大的女性成功塑造了斯佳丽的形象。在《飘》中,斯佳丽一方面是一个敢爱敢恨,坚强能干的女子;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私贪婪,极具虚荣心的女人。但她的自私却又让人觉得是那么可爱;她的贪婪却又让人看到一个在战火中艰难维持生活和保护家园,家人的女人的可贵品质,这正是米切尔在母亲去世后所表现出来的一面。斯佳丽的虚荣心,实质上是包括米切尔自己在内的每一个女人都有的性格缺陷。米切尔的后半生正是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战,不得不四处奔波,尽管力不从心,但只有这样,她的尊严才能得以保全。米切尔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她的虚荣心的一种升华:她的虚荣心已经上升到了一种为尊严而高度敬业的程度。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实质上是现实中作家性格的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在作家身上看得见的性格背后的一种分裂。《飘》中的玫兰妮,也是米切尔性格中的另一面:玫兰妮是安静的,安静得让人无法忽视,喜欢宁静安谧的生活。

《飘》问世后,米切尔的生活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原本的宁静被喧哗取代,以至于从她成名的那刻起,“她就停止了成长,实质上她已从精神上死亡”。她本可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女人,可她没有。或许,发表《飘》,米切尔期望的只是一种宣泄后的平静,比起纷扰的都市,她更情愿置身于风景秀丽的山村。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她变得戒备重重,充满怀疑,并“决定以一己之身对抗整个世界”,这也正是她的悲剧性所在。

这也可以解释她一生为什么只有《飘》这一部作品:她喜欢宁静安谧的生活,而《飘》出版后迅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一股狂潮,她的生活环境也变得聒噪而喧嚣。

再加之米切尔在49岁是因车祸而不幸离开人世,一个传奇式的女子就这样走完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这也是她一生为什么只有《飘》这一部作品的理由之一。

米切尔在与酒商厄普肖的婚姻破裂后,嫁给了记者马什。马什对米切尔的爱是包容与支持:包容她的任性般的孩童性格与独立特行;支持她的创作之路。米切尔正是在马什的鼓励下,开始默默写作,十年后她完成了《飘》。

据说,《飘》的原名叫《明天是个新日子》。这句“明天是个新日子”在小说里是斯佳丽遇到难题后最常说的一句话,看似逃避困难的语言,实质上却又表明了不管今天遇到怎样的风雨,一切都会过去的,毕竟明天是个新日子,太阳还是会从东方冉冉升起。

后来书名之所以更改为《飘》,是意喻着小说故事的背景——美国南北战争,南方的奢华全被北军洗劫殆尽,一切都化为乌有,随风飘去,充满了女性的伤感。这种对南方的同情,引起了评论界广泛争议。

读者通常希望小说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一个大团员的结局;却又在悲剧里感动,往往觉得悲剧更能打动忍心。原剧《飘》的结局是不圆满的:玫兰妮死亡,而白瑞德却离开了斯佳丽。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但是由于米切尔生前坚决拒绝使故事有个结尾,致使她没有按出版商的要求写一个圆满的尾声。直到1986年,57岁的普利获得了为《飘》写续集的殊荣。1919年,《飘》的续集正式出版,斯佳丽与白瑞德能否再度重逢、破镜重圆——这个令《飘》迷们猜测了半个世纪的谜底终于解开了。

玛格丽特 米切尔,一生短暂而传奇,文学博士的学位;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透过《飘》,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位传奇女子的身上散发出的智慧与坚强、喜静与勇敢、痴情与执着的光芒。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